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从华为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时2.41亿元的估值,再到上市时12亿元市值,再到翻了28倍达到360亿元市值,再到如今已不足40亿元,冯鑫和暴风集团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财富洗礼。被市场推到360亿元的顶峰时,冯鑫显然还没有预期的心理,甚至也不具备驾驭这个市值的能力。
当时放在冯鑫面前最好的、现成的“样本”就是乐视。
学习乐视,某种程度上是冯鑫正确的选择。但是冯鑫没学到贾跃亭的“精髓”,导致其各种布局的战略落地都很差。从“DT大娱乐”战略目标,再到“N421战略”,以及如今的升级版“AI+2块屏”战略,暴风集团始终在升级自己的战略,从VR眼镜、互联网电视到影业,游戏、体育;但这些板块来来去去,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能成为其核心优势业务。
与贾跃亭不同,冯鑫是产品经理出身。曾在金山、雅虎任职的他,早期经营风格更像他的前老板雷军。但是心态的“膨胀”,让他后来变成了贾跃亭的“学徒”。
与其他“技术宅”形象的互联网创业大佬相比,冯鑫一直的标签都是喜欢摇滚、佛学的“文艺理工男”。暴风集团刚上市时,冯鑫手下一位员工以其视角,刻画了“我的老板冯鑫”的形象:“可以为了朋友的一壶茶直接开车回山西”“迷恋张楚的歌”、“可以聊金庸古龙和温瑞安”、“帮女朋友写文案”。2016年1月,因为梦见窦唯和张楚们“过得不好”,冯鑫投资成立了纯公益的摇滚基金,帮助生活境遇不理想的地下摇滚音乐人。
但文艺的一面并没有使冯鑫在资本市场更加如鱼得水,也没有让暴风集团的“大DT娱乐”战略完全落地。
2017年乐视危机爆发后,市场对暴风的信心大降。“乐视学徒、缩小版乐视、贾跃亭的崇拜者……”,所有的声音都指向一个疑问:暴风集团是否会成为下一个乐视,而冯鑫又是否成为下一个贾跃亭?
但与乐视眼花缭乱的关联交易、复杂的资本杠杆、巨额烧钱相比,暴风集团在投融资、战略布局上的操作要相对简单许多。上市之后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暴风集团唯一的一次定增机会被证监会否决,冯鑫错失了融资的最佳时机,只能一次次扩大自己质押股份担保的比例,换取“暴风系”的战略扩张。
自己对于市场的迟钝反应,冯鑫也曾反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似乎流露过后悔的情绪:“如果暴风再出现37个涨停板,第一件事是赶快做个定增,或者做个大额交易,换回一点钱来,总得把股价变为真正的价值。我们当时是一点都没有通过股价来获利,股价最高的时候,我们是主角,却表现得像个吃瓜群众,把这当作表演在看,真的是完全不懂资本的表现。”
暴风集团战略布局的“过度包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乐视。抛开“造车”和贾跃亭掏空乐视的部分,事实上贾跃亭已经将乐视从一家视频网站成功转化为一家手机公司、一家电视公司、一家影视公司。客观来看,不能否认其转型逻辑的合理。暴风集团的战略也不失合理性,四块屏与两个内容之间的逻辑很清楚,都是围绕暴风文娱展开的,具有协同性。视频行业如何转化成利润?如何变现?只能对用户二次开发,途径是VR、电视、体育、电影、秀场。
暴风集团上市时在资本市场的翻红夹杂着运气的成分。2015年A股开闸,彼时互联网视频类公司稀缺,找遍市场只有一家乐视网,这使得暴风甫一登陆,就大受欢迎。再加上碰巧赶上的VR热,暴风讲出的VR故事和“DT大娱乐战略”立刻获得了市场认可。配合2015年牛市最后的“疯狂”,各种因素的交织最终把暴风集团推到了“妖股”位置。但随着证监会收紧跨界定增,以及所进入行业本身的限制,暴风集团最终没能卷起风暴。相反,超出能力的扩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最终让暴风集团和冯鑫自己陷入了亏损和负债的泥沼。
在公司战略上,冯鑫早期过于谨慎,放弃视频业务的想象空间;而上市后又“膨胀”了,对于资本又过于乐观,认为融资渠道畅通,激进拓展业务。这种态度的反转,让暴风集团丧失了抓住上市机会扩大技术领先优势、站稳互联网平台脚跟的战略机会。
暴风集团的“坠落”成了近年资本市场的一个经典案例。作为新经济的代表,在前些年只要有“风口”就能飞的市场环境下,暴风集团和冯鑫体会了资本市场膨胀的魔力。
但是当市场回归理性、泡沫破灭后,那时360亿的市值也早就成为了南柯一梦。暴风集团从“喜剧”变“悲剧”,这或许能给一众蓄势待发的科创板企业一些关于务实的提醒。
暴风集团的结局会是怎样?冯鑫是会重整战略,剥离亏损的硬件业务和未开展起来的业务条线,聚焦自己的优势业务,轻装上阵;还是等待白衣骑士,重组暴风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