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8日,冯鑫便提出了“DT(data technology)大娱乐”战略,即在发展原有视频业务基础上,以VR(虚拟现实)、智能硬件、直播、影视文化为新增长点,通过大数据关联暴风的各项服务,包括视频、音乐、游戏、秀场、影视、硬件等。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硬件+内容”的服务方式,由原来的“网络视频企业”转型为“互联网娱乐平台”。这项战略后来被具象化为N421——其中暴风集团提出将主要发力四块屏幕,分别是PC、手机、VR和TV。
前述战略融合了当时市场最火的“大数据”概念和“娱乐”板块,令投资者极度兴奋。加之当时A股又处在牛市最后的疯狂阶段,一拍一合,公司市值顺势到了360.97亿元的高点。在2015年的年报中,暴风集团称将会从单一视频服务扩展为一个联邦生态——互联网视频、VR、智能家庭娱乐、直播、影视文化、互联网游戏和O2O等。
同年的乐视也是风头火势,贾跃亭携着他的PPT在“生态化反”的路上“蒙眼狂奔”。同样以玄之又玄的流行概念堆砌,冯鑫和暴风集团被市场冠以“贾跃亭追随者”和“小乐视”的头衔。市值的暴涨似乎也让冯鑫的心态发生变化,从保守变得开放。“乐视上市的时候,无论是用户群还是影响力甚至收益都不如暴风,乐视后续的操作难度其实也没有那么高,不就是资本做了一些工作吗?”冯鑫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评价乐视网。
对于从做视频跨越到做娱乐的逻辑,冯鑫表示:“视频的对象是物(电视、手机),娱乐的对象是人(时间),而人的娱乐时间主要靠视觉,视觉则需要延伸至屏幕。”围绕这一想法,VR眼镜与互联网电视成为暴风集团转型中被寄予厚望的两大业务。
VR魔镜:没有市场,何来奇迹?
在暴风集团正式登陆A股之前,暴风魔镜就已经诞生。2014年9月1日,暴风影音首款硬件产品,售价99元的VR眼镜“暴风魔镜”发布。虽然这款产品当初比较简陋,但是具备VR概念的暴风集团在当时的A股市场是独一无二的。
2015年5月,暴风魔镜完成了A轮融资,引进了华谊兄弟(300027)、天音控股(000892)、爱施德(002416)和松禾资本等投资者,融资金额达到1000万美元。2016年1月,暴风魔镜进行B轮融资,吸引了包括中信资本在内的多家机构,最终获得共计3亿元的融资,其中中信资本以8000万元获得5.834%的股份。不过这8000万并非现金,而是以债权形式转化。
搭上VR风口的暴风魔镜,用户快速增长。暴风科技2016年年报显示,暴风魔镜经过两年半时间的发展,累计销量超过200万,用户使用时长35分钟。
但暴风魔镜快速增长的用户,是靠牺牲盈利的低价策略吸引到的。“早期VR的用户更多是尝鲜的用户,我们魔镜当时最大的贡献是把门槛一下子拉得太低了;尝鲜的人们用完即扔,这是很恐怖的”,冯鑫表示。2015年,暴风集团将暴风魔镜从上市公司体系剥离,对暴风魔镜的持股降到了19.84%。暴风集团给出的解释是不希望暴风魔镜的亏损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财报。
暴风魔镜显然不足以支撑暴风集团的未来。因为市场发育不成熟导致产品体验难以上升,VR很快被证实是一个遭到资本透支的风口。2016年暴风魔镜的运营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暴风魔镜CEO黄晓杰证实,其团队已由原先的500多人缩减至300人,裁员主要是因为在资本寒冬中经营压力过大。年报显示,2015-2017年暴风魔镜的应收账款逐年上升,分别为2080.49、3829.98、5783.37万元。
按照暴风集团的说法,暴风魔镜的知名度及关注度在国内都排在行业前列。但事实上,这是因为目前VR受制于产品技术不完善和资源内容的缺失,并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
目前,国外的VR技术较国内领先一些,被市场认可的几大VR眼镜分别是:Facebook旗下的Oculus rift、三星的Gear VR和中国台湾的HTC Vive。目前暴风魔镜已经迭代到了第五代。不过遭到诟病的是,无论是单一产品的外形设计、交互,还是新设计的MagicUI,暴风魔镜5都像是三星Gear VR的翻版。唯一的创新,可能是暴风魔镜5 Plus加入了LeapMotion动作捕捉技术,但是其价格也翻了近一倍,为899元。
难以形成消费级市场的VR,不到两年时间便成了明日黄花,暴风魔镜能否有一片牢固的市场仍然未知。冯鑫给出的对策是——保持投入,同时等待市场爆发。
暴风TV:每卖一部,就亏损300-400元
除了VR,冯鑫还找到了支撑“DT战略”的另一块屏幕——互联网电视。
2015年7月,暴风科技与日日顺、奥飞动漫、三诺数码影音等合资成立了暴风统帅。同年12月,暴风统帅推出了首款产品“暴风TV”。此时乐视的超级电视已经依靠低价营销策略,全年完成了300万台的销量,累计销量达到500万台。
2016年全年,暴风统帅卖出了80万台互联网电视,为母公司带来了9.17亿元的营收,占上市公司总营收比重的55.68%。硬件收入的扩增也改变了暴风集团的营收构成。2013年暴风集团广告收入占总营收的95.4%,至2017年广告收入占比已降为22.33%,硬件销售收入占比超过67%,成为暴风集团的主要营收来源。
相比VR的第一批入场,暴风集团在互联网电视上并没有先发优势。2012和2013年,乐视、小米两大互联网公司相继入局,拉开了互联网电视大战的序幕,2013年也被业界称为互联网电视发展元年。此后,暴风、PPTV、微鲸、大麦、CAN看尚、风行等互联网公司纷纷下场推出各自的电视品牌。截至2016年,互联网电视业靠着烧钱打价格战,呈现一片野蛮式增长的局面。
与传统电视品牌执着于硬件、画质不同,互联网电视诞生之初就选了一条不同的赛道——通过低廉的硬件以及更加低廉的价格来招徕消费者。互联网电视主要是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硬件,通过软件和内容来盈利。虽然有价格优势,但互联网电视品牌基本上通过代工企业生产,成本压力较大。我国电视行业的准入门槛和市场集中度都较低,整体竞争非常激烈,传统电视电商厂商毛利和净利都较低。互联网电视厂商为了保持其价格优势,往往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来出售其产品,这就造成了互联网电视厂商在硬件方面很难盈利。在软件和内容方面,多数互联网电视企业目前还未能达到盈亏平衡点,难以弥补硬件亏损带来的压力。
同所有互联网电视的打法一样,暴风TV也是用低价来抢占市场。这导致暴风TV长期处于“越卖越亏”的状态。冯鑫曾透露,每卖一台暴风TV就会亏损300-400元。2015-2017年,暴风统帅的体量和营收不断扩大,总资产增长了将近6.6倍,营收增长了9.8倍;但是随着体量的扩大是亏损,仅用了两年,暴风统帅的亏损也从2万元增长到了3.2亿元(表4)。亏损的硬件销售在不断侵蚀暴风集团的毛利率。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暴风集团的硬件收入6.42亿元,超过总营收的80%,但销售商品的毛利率却为-15.25%。
暴风市值蒸发9成,实控人股权质押爆仓,下一贾跃亭?
2016年,电视行业液晶面板、半导体等原材料经历一波涨价潮,而面板占了电视整机60%以上的成本。初入市场没多久的暴风集团,在产品和渠道上的消化能力有限,自然受到了冲击。而传统品牌电视由于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受面板涨价的冲击相对较小。2016年底,乐视爆发资金链风波,互联网电视“硬件免费、内容赚钱”的模式遭受质疑,资本市场由热转冷,投资变得理性,许多互联网电视品牌失去资本“加持”。奥维数据显示,2018年Q1互联网电视品牌市场份额同比下降0.9%,萎缩至10%。
虽然市场环境遇冷,但或许是意识到主营业务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基于互联网电视是家庭物联网入口的逻辑,冯鑫仍然选择“聚焦”做电视。2017 年5 月,暴风集团发布了第一款人工智能电视。2018年1月,冯鑫继续加码电视,提出了“All in TV”。
年报显示,在营收逐年上升的情况下,暴风集团包括AI电视项目在内的研发投入占比却是持续下降的,2015-2017年其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1%、12%、9.1%(表5)。相比之下,暴风集团在营销方面的投入却是快速增长,自上市以来投入总额达到9.44亿元,远远超越研发5.08亿元的总投入。
暴风市值蒸发9成,实控人股权质押爆仓,下一贾跃亭?
随着5G产业的爆发,家电智能化、物联化的趋势或将越来越明显。作为家庭智能物联网极为重要的一环,互联网电视很有可能会再次走上浪潮之巅,众多巨头也纷纷加入了互联网电视的跑马圈地。
2018年8月,外媒AH的报道称,华为即将进军智能电视领域。线索来自一项商标保护文件,名为“华为AI Window”,标的物与液晶面板和智能电视有关。最新报道显示,华为将在电视上采取华为和荣耀双品牌战略,荣耀电视会在今年4月推出,华为电视将在下半年推出。2019年1月18日,阿里巴巴宣布入股康佳集团(000016)旗下易平方和开开视界(KKTV)。对互联网巨头来说,发展互联网电视同样成为其众多智能生态硬件产品中的一环。
显然,在电视这片红海里,暴风集团“All in TV”的前景目前并不乐观。
2018年4月,暴风TV出货量9万台,同比增长602%,位居互联网品牌电视全国第2名。虽然增长迅猛,但其与销量第1名的小米相比,差了18.9万台。除了小米,传统电视厂商的威胁或许更大。为应对冲击,此前传统电商品牌纷纷推出具有互联网电视产品特性的智能电视产品,例如康佳的KKTV、TCL的雷鸟、海信的VIDAA以及创维的酷开(表6)。
在销量与渠道方面,传统电视品牌仍然占据明显优势。据暴风提供的数据,2018年5月,暴风TV出货量14万台,创下暴风TV成立3年来的月出货量最高纪录。年报显示,2017年暴风集团电视销量为84万台。传统电视以创维为例,2018年在中国市场销量为786万台。
表6:互联网电视行业格局
暴风市值蒸发9成,实控人股权质押爆仓,下一贾跃亭?
暴风体育:46亿投资,两年命葬英伦
把时间拉回到冯鑫的战略布局时间线上。2016年,冯鑫与暴风进行了影视、游戏、海外等一系列的投资和业务拓展。
2016年5月,光大浸辉联合暴风集团设立了浸鑫基金。该基金以46亿元收购了MPS的65%股权。该收购被认为是暴风集团进军体育行业的标志。
2016年6月3日,暴风科技与控股股东旗下企业暴风鑫汇、暴风鑫体等合计投资1亿元设立暴风体育,其中暴风科技出资1990万元,占暴风体育股权比例的19.9%。与此同时,暴风科技也更名为暴风集团。同年6月7日,也就是在苏宁张近东控股国际米兰的次日,暴风集团举行战略发布会,高调宣布暴风体育与MPS的合作。在发布会现场,冯鑫还高唱了一首《追梦赤子心》。
自2004年成立以来,MPS逐渐成为体育版权市场的霸主之一,拥有90余个全球赛事版权,每年覆盖超过3000项赛事。但在暴风与光大联合设立的并购投资基金入主之后,MPS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2017年10月,MPS自2004年创立以来首次失去意甲版权,其竞争对手IMG以每赛季3.71亿英镑的高昂价格将2018-2021三个赛季的意甲版权纳入囊中。随后就是全线崩溃,MPS先后失去了英超、苏超、美洲杯、解放者杯、南美杯版权,而阿森纳俱乐部和欧洲手球联合会也与该公司终止了合同。与此同时,MPS也陷入了与国际足联就俄罗斯世界杯版权的纠纷。
在这次收购中,暴风体育并没有如愿抱上MPS的大腿。一方面,MPS当时手中的国际体育赛事版权对中国市场吸引力有限——意甲、法甲、苏超等联赛在国内市场关注度相对较低,而MPS的英超版权又仅限于除中国之外的亚太地区。更重要的是,在被中资收购之时,MPS手中的主要体育版权大多都面临着即将到期的问题,版权的延续性不足也成为了中资收购后的一大隐忧。
另一方面,在其收购前,乐视体育在2015年已与MPS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乐视从MPS手中获得了包括意甲、法甲、英格兰足总杯、英格兰联赛杯等赛事在中国内地的独家版权。也就是说,在乐视与MPS的合同期内,暴风体育无权使用上述乐视体育从MPS处获得的独家版权。因此,收购MPS给暴风业务上带来的直接帮助极其有限。
如今,打开暴风体育APP官方页面,已经找不到太多顶级赛事的直播链接。这也意味着,暴风体育与MPS对上述世界顶级赛事资源的商务开发,至少在目前来看已陷入沉寂。
2018年10月17日,随着英国高等法院的破产清算令浮出水面,MPS彻底成为了历史。这也让包括暴风集团在内的中国投资者竹篮打水一场空,暴风体育还未卷起风暴就渐渐熄灭。
除了体育的布局无疾而终,冯鑫在影视和游戏上的野心也并没有得到施展。
2016年3月,暴风集团以31.05亿元的价格收购甘普科技100%股权、稻草熊影业60%股权、立动科技100%股权,溢价率分别达到106倍、38倍和60倍。其中,以吴奇隆、刘诗诗为股东的稻草熊影业账面资产仅3835万元,估值却高达15.2亿元。
一口气买三家公司的暴风集团,宣称是为了进军影视、游戏、海外三大业务,进一步完善全球DT大娱乐战略布局。除了以吴奇隆为代表的稻草熊影业外,冯鑫当时还主导了暴风集团对游戏公司天象互动、九星娱乐的投资,这两家公司以制作围绕影视IP的页游、手游为主要业务。按冯鑫的计划,吴奇隆公司的内容生产+暴风影业的分发制作+天象、九星的游戏开发,只要扶持出一个现象级的IP,一年就能有超过10亿元的营收入账。
但是随着监管收严,证监会叫停上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VR四个行业的跨界定增,暴风集团的整个并购也被迫“流产”。2016年7月,证监会公告称暴风集团作价31亿元定增购买资产的申请未获通过。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收购影视、游戏公司被否,此前暴风计划投资的海洋音乐、天象互动最终也未能成行。
定增失败直接影响了暴风集团的战略延续和联动。更深层次的影响是,这使得暴风错失最后融资机会,给之后暴风集团的资金链紧张及冯鑫本人的高比例股权质押埋下伏笔。
因为收购稻草熊影业失败,曾被集团寄予厚望的影业业务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艺恩网显示,2016年8月成立的暴风影业参与联合制作与发行的影片只有一部——2017年12月上映的《咖啡风暴》,其票房仅有101万元。
回看暴风集团的扩张,仿佛是历年最热概念的打包集合。除了押下重注的互联网电视和VR,在直播最火的时候,2016年3月2日暴风还上线了“暴风秀场”做直播,其号称业内第一家3D互动娱乐直播平台,结合智能硬件的4D互动效果,VR全景直播。目前暴风秀场已经关停。2017年1月,暴风集团上线了“暴风金融”。但在上线一个月后,暴风金融推出的“快活宝”便引来了质疑。这款年化收益达10%、以支持当日赎回为最大亮点的产品,面临着产品信息披露不明、合规性存疑的质疑。
从2015年到2018年,上市3年的暴风在开拓新发展方向上费尽心思,先后进入了VR、互联网电视、体育、影业等领域,但这些业务除了暴风TV在互联网电视有了一席之地外,其他业务或战略收缩、或停滞不前、浅尝辄止。
冯鑫操盘的首个大型并购的流产,标志着暴风集团DT战略链条上的影视布局就此流产。MPS的破产,也意味着暴风集团的DT战略和生态联邦开始分崩离析。从扩张到业务收缩、再到停滞,距暴风集团上市不过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