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宝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 » 行业知识 » 正文

茅栗镇依托品牌拓宽市场销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9-29 14:04:15    浏览次数:330
导读

茅栗镇地处遵义市播州区东南面,因本地盛产毛栗而得名“茅栗”,精准扶贫实施以前,全镇农业发展滞后,广大农村纯粹靠种植传统粮

茅栗镇地处遵义市播州区东南面,因本地盛产毛栗而得名“茅栗”,精准扶贫实施以前,全镇农业发展滞后,广大农村纯粹靠种植传统粮油作物为主要生活来源,农村群众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6000元以下,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近1/3的农村人口仍挣扎在脱贫边缘。

脱贫攻坚,产业脱贫的关键。精准扶贫实施以来,播州区茅栗镇整合各级扶贫资源,立足当地水资源优越的禀赋,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探索农业供给则改革。 2014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和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求,先后多次组织镇村干部、党员、群众、农村致富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实地参观学习了塘约“三变”改革、三合“稻+”种养一体化、湄潭生态大米产业化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实例。

经过学习,广大干部、党员、群众、农村致富带头人传统种植观念不断发生了变化,“稻+”生态不断由试验试种走向全域发展。 出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金山村和银都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于2014年流转少量农田进行了“稻+”种养一体化试种试验,在水稻中配套养殖鱼、鸭、蟹等,该模式不仅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不再像以前那样除草,而且还能收获一份额外的鱼或鸭、蟹,同时因未施用农药和化肥,大米的米质得以有效提高。

当年经上级农业部门现场验收,“稻+”模式的产出效益比传统单独种植水稻亩均增收1500元左右。 鉴于“稻+”种养一体化产业的优越性和增收效果,广大群众纷纷跟随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稻+鸭”、“稻+鱼”、“稻+蟹”等产业。同时,镇党委、政府大力投入资金用于支持“稻+”产业的发展,三年来共投入“稻+”产业发展资金500余万元,硬化田坎近10万米,投放鸭棚1000余个,免费发放鱼苗4万余斤、鸭苗4万余只,有力促推了广大农户实施“稻+”产业的积极性,2015年以来,全镇年均实施“稻+”产业7000亩左右,增收1000余万元,加速了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步伐。

“不是所有大米都能称之为生态大米。”2015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于广大消费者对原生态农产品的追求,不断朝着生态大米的方向努力,以此提升本地大米的米质,打好本地大米以质取胜品牌战。 2016年,在区级农业部门对茅栗镇产出的大米的高度认可下,镇党委、政府积极向省级农业部门申请绿色农产业产地认证,经省农委专家对茅栗镇大米种植地的水质、*壤以及大米中所含的农药、化肥等进行检测,各项指标均得到了省农委专家的高度认可,并于2016年9月获得“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称号。

同年,银都、金山积极向区有关部门申请注册生态大米商标,不断延伸生态大米品牌,经有关部门审查,银都村于2016年4月获得了“籼合谷”生态大米商标,金山村于2016年9月获得了“黔来稻”生态大米商标。目前,镇党委、政府在做大做强做优生态大米的同时,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力争在2018年引进一家大米精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生态大米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企业挣钱、村积极经济组织挣钱、广大农户(贫困户)挣钱的多方利益链接机制,将“稻+”生态大米培育发展成本地脱贫和致富奔小康的产业脱贫“样本”。

以生态大米品牌为依托,以电子商务平台和参加、举办生态大米推介会为抓手,积极实施本地生态大米走出去战略,让生态大米走出播州、走出遵义、走向北京甚至更大的市场,让广大种植群众看到生态大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于2016年9月在茅栗镇金山村召开“稻+”生态大米汇报会,经全程向市区各级挂帮单位展出生态大米的种植、加工流程,得到了市区各级挂帮单位的一致认可,各级挂帮单位主动定购生态大米1万斤。

今年,茅栗镇生产的生态大米参加了“遵义农产品北京行”展销会,展销会上,茅栗镇展出的金山“黔来稻”、银都“籼合谷”生态大米以不添加任何农药、化肥,与鱼、鸭、蟹共生的独特之处,得到了播州区副区长池健和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的高度认可,不少北京市民和大米经营企业纷纷前来询问和购买,期间共销售生态大米5万斤。 今年9月20日,茅栗镇联合区委统战部在该镇九龙村天井坝召开了播州区统战助力脱贫攻坚暨茅栗镇第一届绿色农旅观摩推介会,会上,在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相关领导的见证下,区内外9家企业与茅栗镇签订了生态大米订购协议,订购数量达150吨,金额300万元。

“穷则变,变则通。”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扶持下,茅栗镇的农业产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传统农业正在向高效复合农业转变,老百姓的腰包正在一天天鼓起来。相信在茅栗镇党委、政府打造“四个一万亩”(万亩优质烤烟、万亩生态辣椒、万亩桃李经果林、万亩“稻+”工程),“两个一千亩”(千亩绿色蔬菜基地、千亩林下养殖基地);“一个一百亩”(百亩羊肚菌栽培基地)的引领下,全镇的农业产业结构将更加合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必将变为现实。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以上消息来自互联网作品,本网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真实性负责,也不对该页面的知识产权负责,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37442552@qq.com,我们将马上处理。
 

Copyright © 2016-2021 经商宝 - JingShangBao.Cn .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0017808号-4

Processed in 0.031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1.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