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超高层来说,虽然官方文件规定高度100米以上就可以称之为超高层,但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不超过300米都不好意思称为超高层,这种现象也是近些年才出现。
上世纪70年代之前,汉口41米高的水塔一直是武汉建筑的最高点。对于武汉来说,城市天际线高度不断刷新也就是近30年的事情。武汉超高层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200米时代,直到2010年,武汉民生银行大厦以336米之高,跨越300米的坎。从100米到300米,每10年为一个阶梯。
但是,从2010年后,武汉超高层高度提升明显加快,以武汉绿地中心636米的方案出炉为标志,超高层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不只是武汉,各大城市都刮起了摩天大楼热。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官网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包括在建、已经建成和有规划的超高层,国内300米以上的超高层有464座,这个数据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
超高层建设高度你追我赶,一位超高层行业资深建筑工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像武汉绿地中心,有点争高,它本来设计高度606米,但是上海中心在它之后要建设632米。绿地排第2位,这不行,绿地又把高度提到636米。”
不过,武汉绿地中心这个636方案并不保底,同城的王家墩CBD将建设660米高楼,而在长江对岸,一座707米高楼也在规划中。
放眼全国,各大城市隔空喊话,纷纷提出了超乎想象的摩天大楼高度。青岛曾提出,计划建设一座777米的摩天大楼;在长沙,远大集团拿出838米的天空之城项目,将要挑战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但已经被无限期搁置,如今还是大水坑。
中天建设集团华南集团总工程师彭建良介绍,建设超高层,政府可能会有一定优惠,“比如这里建设超高层,在其他地方土地出让会有优惠。”
曾有媒体报道,摩天大楼建设周期长、成本高,注定是个亏本生意。绿地作为“摩天大楼专业户”,其拿地逻辑在于,通过帮助政府建设地标性建筑,低成本拿到住宅等土地。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超高层本意是为了最大化的利用土地资源,但实际带来了能源的浪费,也带来了建筑使用成本的提高,对于非一线城市的非稀缺地段,没有太大必要做超高层。
“超高层建筑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但其技术复杂、投资巨大,日常管理运营成本高,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压力。”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随着生态科技的发展,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更应成为城市规划关注的方向,“高”将不再是唯一的地标。
然而,最终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能够落地的少之又少。
上述资深建筑师透露,目前尚未投入使用的大楼,基本上都是结构做了一多半或已经封顶,包括沈阳宝能、天津117、成都绿地等。天津117是典型的一个案例,2008年打桩建设至今已经11年了,至今还没有投入使用。在实践中,投资方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投资方向,以保证大楼能顺利完工,不至于真正烂尾。但是,如果一栋楼被真正停掉,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会是沉重的债务负担。
国内目前真正交付、高度超500米的大楼并不多。去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尊初步交付,这座528米的摩天大楼将成为中信集团的总部所在地。这是国内第四座交付高度超500米的摩天大楼,其他三座分别在上海、广州和深圳。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绿地中心去年建设高度被定格在475米的时候,国内近10座原本规划建设高度超过500米甚至600米的摩天大楼,也纷纷把高度下调到了500米以下。
500米是否已经成为了超高层建筑新的红线?许立山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2018年年中,国家开始对超高层建筑高度有一个控制要求,“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不能做这么高了,不清楚是否有明确的文件或者规定,在与设计院沟通和实际建设过程中,才了解到这条500米的线”。
超高层开始降温,市场环境也随之变化。过去,业主比施工方更有话语权,施工方为了推动工程建设往往会垫付资金,但如今情况也开始改变。一位资深建筑师坦言,“基于当下经济环境,对于要垫资到主体结构封顶的超高层项目,我所在的建设公司基本不会再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