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小檗产于云南,是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林缘。模式标本采自昆明附近。近似大叶小檗,但主要区别为本种叶较大,背面网脉不显,浆果被白粉。结下来我们就去了解这种植物的药用价值和形态结构。
昆明小檗形态结构
昆明小檗属于常绿灌木植物,高约2米。枝圆柱形,棕黄色,具条棱和黑色疣点,茎刺细弱,三分叉棕黄色。
昆明小檗叶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先端钝尖,基部楔形,上面干时暗栗色,中脉微凹陷,侧脉和网脉明显隆起,背面棕黄色,中脉与侧脉隆起,网脉不显,叶缘平展, 每边具20-25刺齿。
昆明小檗花一般是10-20朵簇生,花梗长一到两厘米,属于细弱型,花朵一般为黄色,萼片有3轮,外萼片事卵形,先端急尖,中萼片披针形,,内萼片倒卵状长圆形,花瓣也是倒卵形,花瓣前端全缘,基部楔形,具2枚长圆形腺体,雄蕊长约5毫米,药隔先端平截,子房含1枚具短柄的胚珠。
昆明小檗浆果长圆形,长约7毫米,直径约3毫米,顶端具明显 的缩存花柱,被白粉。
昆明小檗药用价值
【药材名】土黄连即昆明小檗。
【别名】土黄连,鸡脚刺,三棵针,鸡脚黄连。
【名称考证】土黄连、鸡脚刺、三棵针(《云南中草药》)、鸡脚黄连(《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小檗科。
【药用部位】昆明小檗的根。
【性味归经】“苦,寒。”入心、肺、大肠、小肠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治肠炎,痢疾,淋病,咽喉肿痛,烫伤,疮痈。
1、《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清热泻火解毒。治尿赤淋痛,牙龈肿痛,咽喉肿痛,目赤痛,腮腺炎。"
2、《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消肿。防治痢疾,肠炎,治烫伤,疮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资源分布】分布云南等地。
【相关选方】治痈疮肿痛:鸡脚黄连冲烂外敷,或研末水调外敷。
昆明小檗同属植物
粉叶小檗:又名:宽叶鸡脚黄连。小枝光滑无毛。 叶薄革质,椭圆形至阔椭圆形,有刺状齿,下面有白霜,花黄色,10~25朵簇生于叶腋。分布云南等地,生于山坡灌丛中或林缘。其根亦同等入药。
甘南小檗:高约15米。枝圆柱形,具茎刺。叶纸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叶缘平展。伞形状总状花序具3-7朵花,花黄色花瓣椭圆形花期5月。产于甘肃。生于海拔1800米的阴坡林下。
小编总结
昆明小檗属于我国特有的一种小檗属植物,在中草药中运用很大,对于肠炎,痢疾,淋病有很高的治疗效果。今天小编对于昆明小檗的介绍就结束了,如果你还想了解其他的植物,可点击文章下面的链接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