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冬青是高15-2米的常绿灌木,粗壮;树皮黄绿色,木材褐色。茎多叉状分枝,圆柱形,具沟棱,幼被灰白色短柔毛,后渐稀疏。叶柄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托叶小,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贴生叶柄,被银白色绒毛;小叶菱状椭圆形或阔披针形,两面密被银白色绒毛,全缘,侧脉几不明显。
总状花序顶生枝端,花互生,密集;苞片卵形,密被短柔毛,脱落;花梗近无毛,中部的小苞片呈萼钟形,花冠黄色,花瓣均具长瓣柄,旗瓣倒卵形,翼瓣比龙骨瓣短,长圆形,子房具柄,线形,无毛。荚果扁平,线形,无毛,先端锐尖,基部具果颈,有种子2-5粒。种子圆肾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沙冬青的生长习性
沙冬青分布在内蒙古潮格旗、磴口、乌海、贺兰山、鄂托克旗、吉兰太、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宁夏陶乐、吴忠、中卫和甘肃民勤、兰州等地。分布区为大陆性气候,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7月平均温度为22-25℃,1月平均温度为零下10-零下14℃,年降水量50-200毫米或更低,多集中于夏季。
而沙冬青为常绿超旱生植物,这与当代气候条件是极不协调的,反映它的残遗种的特征。性喜沙砾质土壤,或具薄层覆沙的砾石质土壤,多生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山涧盆地,石质残丘间的干谷,成条带状或团块状分布。
沙冬青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开花,7月下旬果实成熟。种子成熟较好,发芽率85-90%,发芽势为3天,在温室22-26℃条件下,种子的吸水力强,发芽迅速,出土整齐。种子耐贮藏,发芽力可保持5-6年。沙冬青幼苗能抗零下209℃低温不受冻害。它的体内含有黄花木素、拟黄花木素等强生物碱,绵羊、山羊偶尔采食其花后则呈醉状,采食过多可致死。
沙冬青物种现状
沙冬青是古老的第三纪残遗种,是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荒漠区特有的建群植物。它对于研究豆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古植物区系、古地理及第三纪气候特征,以及研究亚洲中部荒漠植被的起源和形成有重要的价值。由于过度樵采,沙冬青群落遭到严重破坏,分布面积日趋缩小,若不加强保护,将面临着逐渐灭绝的危险。
沙冬青是中国新疆重点保护植物中的二级保护植物,是第三纪遗留植物,在中国仅在克孜勒苏自治州境内有分布,是世界稀有珍贵的种质资源,对于它的保护、开发和研究,无疑对于保护植物物种,研究历史、地理学、古生物学和古地质学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国北方其它省区虽有杜鹃、乌饭树等一些常绿阔叶树种,沙冬青却是自治区唯一常绿阔叶灌木,有庞大的根系,能适应严酷环境的生理生态特点,叶组织内有大量粘液细胞,可以生存在极端干旱的荒山和石质戈壁上,防风固沙性能好,生态效益非常大,对绿化干旱山川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编总结
沙冬青不仅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它的茎和叶可入药,有毒,属于活血药,有祛风除湿,舒筋散瘀之效,用来治疗冻疮,慢性风湿性关节痛等症。它的种子富含油脂,在食品、化工、医疗保健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挖掘潜力。总之,沙冬青就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我们一点点的挖掘,任何东西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也要保护它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