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是一种高约10余米左右的乔木,幼枝密被褐色星状鳞片,老时无,暗红色,具皮孔,叶痕明显。小叶对生,具短柄或近无柄,椭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圆锥花序聚生于小枝顶部之叶腋内,密被灰褐色星状鳞片;花瓣淡紫色,匙形,核果大,椭圆状球形,果皮薄,熟后淡黄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川楝的生长习性
川楝生长在海拔500-2100m的杂木林和疏林内或平坝、丘陵地带湿润处,常栽培于村旁附近或公路边。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及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荫蔽。
川楝的种植技术
川楝一般采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1-12月采摘浅黄色成熟果实作种,用水浸泡2天左右去果肉,取出果核,晾干,用湿沙贮藏催芽。第二年2月下旬至3月下旬播种。按照一定行间距进行条播,播后1个月左右出苗,培育1年,于冬季或第2年春季发芽前移栽。
川楝药理作用
川楝采其熟后的果实晒干,叫川楝子、金铃子或川楝实,内含川楝素、生物碱等,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泻火、止痛、杀虫作用,主治胃痛、虫积腹痛、疝痛、痛经等。它里面含有的川楝素,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不仅有驱蛔虫的作用,对呼吸中枢也有抑制作用,还能抗肉毒中毒的动物。
川楝的鉴别方式
川楝药材的鉴别主要是通过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以及梨花鉴别三种方式。
性状鉴别:核果呈类圆形,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稍有光泽,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气特异,味酸、苦。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果肉黄白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外果皮细胞类方形,中果皮主为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分泌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内侧散布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主要为纤维,分布有石细胞,靠近中果皮的纤维多纵向排列,内侧的纤维多横向排列;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呈不均匀增厚,常数个相联,胞腔内含草酸钙棱晶,少数含簇晶。
理化鉴别: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5ml,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ml,置蒸发皿中,挥散后,残渣加012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溶液6滴,呈紫红色。
小编总结
川楝的毒性副作用能够高效杀灭上百余种昆虫,是制作高效无残毒无污染的新型植物类农药的重要原料。在印度、缅甸等一些国家广泛的使用,它在中国南方普遍分布,资源丰富,大力开发利用,非常具有市场前景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