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什么是母乳性黄疸呢?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就是指母乳喂养的宝宝特发性的黄疸,临床上的主要特征是:新生儿在母乳喂养不久后,即出现了黄疸,但是全身没有其他的症状,一般出现在足月儿身上。通常来说,出现母乳性黄疸后,只要停几天母乳,黄疸指数就会下降的。
母乳性黄疸病因
很多妈妈都搞不懂什么叫母乳性黄疸。其实呢,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为止都还不是很清楚,近年来,许多人认为它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一般认为,母乳中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醛酸苷酶,而且活性较高,它进入宝宝体内之后,会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的胆红素,而这一过程是在宝宝小肠内进行的,但是,由于宝宝肠蠕动较慢,大量应该排泄的胆红素就会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了,就出现了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的表现症状
随着母乳喂养的人数增加,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在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达到20%-30%,而这也已经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说母乳性黄疸的预后良好,严重的患儿才需要治疗,但是妈妈们也要引起重视。
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在出生后4-7天会出现黄疸,在2-4周时达到高峰,如果患儿状况良好,没有溶血或贫血的表现,那么黄疸会持续3-4周,从第二个月开始逐渐消退,只有少数患儿可能会延至10周才退尽。在黄疸期间,如果停喂母乳3-4天,黄疸会明显的减轻,如果胆红素下降大于50%之后再用母乳,黄疸也不一定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不会到达原来的程度。
母乳性黄疸可以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和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以及到达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也就是在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最为明显,并在两周内消退,不过,从临床实践来看,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
而迟发型出现的时间就比较晚了,一般都是紧接在生理性黄疸之后出现,也可能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之后加重,一般是出现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因此,如果妈妈们问起什么是母乳性黄疸,可要学会分类哦!
母乳性黄疸如何治疗
如果出现了母乳性黄疸,可要先暂停母乳喂养3天,一般来说,在停喂母乳之后黄疸就会慢慢减退,而在黄疸完全减退之后,就可以继续喂食母乳了,之后一般不会轻易出现母乳性黄疸了。
一般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很少会引起核黄疸,如果血清胆红素是257μmol/L时,可以暂停母乳3天;如果>342μmol/L时,可以加光疗,一般用不着白蛋白和血浆治疗。也就是说,不管患儿的母乳性黄疸多么严重,血清胆红素浓度多高,都不必进行换血治疗,用光疗和停喂母乳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此外,妈妈们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来帮助宝宝度过难关,比如说注意保暖,增加热量和营养,增加大便次数等,另外,如果是早发型母乳性黄疸,还要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
通过前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于什么是母乳性黄疸已经非常清楚了,其实家长不用太过惊慌,因为此病症是能够完全治疗的,而且不会很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