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光明中学是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城区,学校占地6336方米 ,总建筑面积12818平方米,由两幢教学大楼和一个操场组成。老大楼共三层,建于1923 年,法式风格,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新大楼共十六层,1997年完工,为教学辅助楼,设有各理科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音乐美术室、劳技教室、电化教室、舞蹈房和多功能活动室,以及党政、教师办公室。学校拥有220台多媒体电脑,建有校园网络系统,所有办公室和教室全部联网。
光明中学是沪上百年名校、前身为“中法公学”,建于1886年,是上海两所具有“ISE授权国际招生”的中学其中之一(另所为复旦附中)。现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地处上海市中心,与淮海路、南京路商业圈毗邻。学校老大楼建于1923 年,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法式风格。新大楼为教学辅助楼,由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校名,设施完善,配套齐全,拥有现代化实验设备及健身器材等配套工具。
光明中学传承百年积淀,得到了江泽民、陈至立、韩正等同志称赞;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许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何振梁、杨雄里、周秀骥及钱文忠,周立波等体育、科学、社会界各名人曾熏陶于此。光明文科在社会上享有盛誉,1999年光明更是出了个建国五十年来第一位获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2005年上海市教委命名光明中学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截至2014年,学校共有22个教学班,近1000余名学生,有特级教师5名、上海市“双名工程”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4名,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名,高级教师53名,占教师总数的52%。
学校规模
学校自1986年起开设法语为第二外语,1995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中法两国政府教育合作项目中学法语教学执行单位之一。学校在每个年级设立英语法语双语特色班,由专职法籍教师执教;与法国岗贝尔市乐利克斯中学、罗贝尔德吕萨斯中学结成姐妹学校,每年互派师生交流访问,成为光明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每年选送高三优秀毕业生赴法国著名的理工类大学留学。学校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中国)、香港(中国)等地都有友好学校,不断拓宽国际交流的平台。
课程设置
自2014学年起,学校推出4个特色班,5班为新西兰班,即以英语为第一外语,与新西兰梅西高中合作交流,高考可参加国内也可参加国外会考(成绩被欧盟国家认可),可申请奥克兰大学等世界名校;6班为国学班,即在原先课程上增设儒家等经典文化传授;7班为理科班;8班为法语班,即第一外语为法语,第二外语为英语,高考时不考英语,考法语,三年毕业后有机会进入法国鲁昂高等工程师学院及其联盟学校五年连读,所取得文凭相当于国内的硕士。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办学目标是:建设有浓厚人文精神的学校,培养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学校形成了“德育首位,和谐发展,因材施教,人文见长”的特色,树立了“文明、朴实、勤学、守纪”的校风。学校注重开展“光明学子形象”工程,致力于培养志存高远、积极进取、基础宽厚、身心健康、个性鲜明的“光明学子形象”,成为其鲜明的德育特色。学校是上海二期课改的实验基地,近年来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与教科研相结合,在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双语教学的实践、信息科技与学科的整合等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在体育、科技、艺术等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篮球是传统项目,OM、机器人制作、电子技术等在国际、全国、全市的重大比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民族舞、管乐队、合唱等在上海市具有极高影响力。
校训
文明 朴实 勤学 守纪
学校现有22个教学班,教职工130名,1000余名学生。学校拥有诸多市和区的教育教学骨干,其中特级教师5名、上海市“双名工程”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4名,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名,高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2%,中级教师占40%。学校形成了一个师德高尚、敬业爱生、业务精良的教师群体。
上海市光明中学数学学科名师、上海市中学特级校长、光明中学校长柴志洪简介:1943年生于重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士学位。中学数学特级教师。1984年7月任光明中学校长, 1993年起兼任光明中学党支部书记。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中学特级教师的称号。
指导高三数学高考复习20多年,取得明显成绩。在上海市中学中率先开设第二外语--法语。如今指导青年教师研究适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上海市光明中学语文学科名师、光明中学校长柳泽泉简介:1968 年毕业于上海师大中文系。语文特级教师。曾任浦明师范常务副校长,格致中学副校长,光明中学校长。 曾荣获上海市园丁奖、黄浦区“五四”荣誉奖章, 2004 年被《新闻晚报》评为教育界十大新闻人物, 2005 年被《上海教育》评为教育界年度人物之一。
指导高三语文高考作文讲解30多年,语文教学的文章达一百几十篇,主编或参与编撰的著述有 30 余本。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道理,并充分发挥于课堂,得到了显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