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县实验中学 学校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坝上第一县—郧县城区中心金沙路,校园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3.2万余平方米。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部分,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环境幽雅。学校办学条件优越。
郧县实验中学是2003年7月在郧县城区教育资源整合后新成立的一所初级中学,学校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坝上第一县—郧县城区中心金沙路,校园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整个校园分为教学区、运动
区、生活区三部分,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环境幽雅。终年常绿、四季飘香、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风水宝地”。拥有高大气派、设施齐全的教学大楼、办公楼、科技实验楼、艺术楼和图书馆;有标准规范的400米田径运动场,设施设备齐全;配有学生食堂,标准化的学生公寓,配备有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建有校园网、现代远程教育网和闭路电视系统。
学校现有教职工152人,专任教师124人,其中本科114人,研究生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有中学高级教师24人,中学一级教师81人,已初步形成了以中高级教师为支撑的教师团队。 巍巍郧山覆翡翠,滔滔汉江奏辉煌。建校以来,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以言引导、以行示范、以境熏陶、改革创新、全面育人”的办学理念,以“立德、博学、合作、创新”为校训,致力于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创办“特色+示范”的学校,使学校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
建校五年来,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有200余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27人次在县级以上
优质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2人在省级课件制作比赛中获奖,140余人次辅导的学生在市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探究》已被列为湖北省《中小学校本研究理论与实践》总课题的子课题;省级课题《山区初中生心理现状调查与指导》也已被立项;两个市级课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研究》已经结题。学校是湖北省《校本研究网》理事单位,现已有近百篇文章在网上传阅。2006、2007年该校参与了市教育局承担的国家级重点课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行动与优质培训资源开发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92人次获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实录一等奖。
德识双修,提高素质。优秀教师必定是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教师。学校自成立以来,坚持一手抓师德师风建设,一手抓学习提高,两手抓,两手硬。定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教师职业规范》,通过理论培训、榜样示范、自我反思,建立师德档案等方式加强师德建设,并制定了师德师风考评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学校涌现出张万军、毕红波、杭彦等一批师德标兵,推动全体教师注重“身教”,提高感召力。大倡学习之风,不断更新理念知识。学校领导确立素质教育理念当作大事来抓,通过理论培训,观摩反思,学习交流等途径,推动教师逐步确立“以人为本”,以教科书为“拐杖”,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等新的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学校要求教师每人订阅1-2种专业杂志,坚持自学,从资金上时间上给学习提高的教师以支持,使教师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劈浪前行!
重视检查督促,规范教学各环节。学校在“借鉴”、“创新”的基础上,制定了《实验中学教学常规30条(试行)》,明确规定了教学工作中应包含八道程序,对每一道程序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并不断加大督查力度:一是建立“教务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督促自查自纠;二是通过自办《郧县实验中学教学动态》这个窗口,折射课改新动向,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指导教师们规范教学行为;三是开展三查(查教案、查作业、查辅导)活动,对优秀的通报表扬奖励,对不规范的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四是加强学校领导调研,实时实地进行教学指导,学校规定校级领导每学期听课30节,中层干部25节,通过听评课,面对面,起到了带动“掉队教师”跟上,优秀教师成长的作用。
借先进手段,为教学提速。现代教育呼唤现代教育技术,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学校多方筹资,新建了微机室,完善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打印复印室全天候开放,举办多媒体培训班,开展课件制作比赛,讲课比赛使用课件者给予“奖励分”,积极参与市县“计算机高级培训”等,通过上述措施,教师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为之一新。
精心备课,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不加班补课,不准滥订乱印课外资料,不准拖堂;作业要精选,各科要协调,避免“积少成多”,严格控制考试频度,能开卷的尽量开卷。要求教师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仔细领会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学生状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培养教研骨干,加强集体备课。精心选配和培养教研组长,充分发挥其最前线指挥员和战斗员的作用,推动教研组建设,发挥其学科“突击队”作用。在王爱华等老师带领下,我校英语教研组已成为全县初中英语教学的领头雁。每周至少一次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大家各抒己见,交流碰撞中启发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
搭建“显能”平台,培育教学“高人”。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四课”活动,给教师们提供学习、展示、交流、提高的机会,通过人人讲评、取长补短,学习了教研,学会了教研。学校还根据实际,选择普通话、硬笔字、说课和制作等开展基本功大赛,以赛促练、促提高。借鉴洋思教学模式,扎实开展“四课”活动和基本功大赛,为“名师”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加上外出学习、晋职评优、津贴补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进名师的成长,推动了“名师兴校”战略的实施。
加强行动研究,提高单兵作战能力。要求教师立足实际,以服务教学为目的,把教学中的奇思妙想、疑问困惑、应变机智、学生的特殊表现、发散思维等随时记录下来,进行梳理筛选,提炼升华,从而开展科研,改革教学。
培养协作意识,搞好同伴互动。教育是个集体项目需要合作与协调,需要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在县教研室领导下,加强协作本学校之间的互动,相互学习好的教育教学经验;二是推动校内教师间的互动,要求班主任经常召开任课教师会,交流上课情况,协调作业量,商量座位排列,干部的选配,制定教育策略等;教师集中办公,便于相互学习,拓宽知识面;同备课组教师经常开展教学讨论,鼓励“见解一致,资源共享”,也鼓励“各抒己见,自产自销”。总之,教师之间要有触动,有碰撞,激活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发展意识。走出去取经,请进来送宝;奖励教科研成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等都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依据多元智力理论,学校重视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开办“舞蹈特长班”、“篮球兴趣小组”、“科技创新活动组”等特长班;开展各种活动,每天下午第二节课后为活动课,唱歌、画画、打球、踢球、讲故事、搞辨论,只要有益的活动都可以开展;每年还要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举办一届“科技艺术节”。
学校连续五年荣获“郧县教育教学先进学校”,并先后荣获“郧县德育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度人民满意学
校”、“郧县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郧县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度郧县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十堰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十堰市‘十一五’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湖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北省校园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在三届郧县音美竞赛中获团体第一、二名的好成绩,在近三届郧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均获团体第二名,在省市县征文比赛、演讲赛和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学生也屡创佳绩,50名学生在第三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暨首届湖北省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