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第八中学,其前身是大关高中,成立于1958年,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大关镇,临近206国道,校园占地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5张)一百二十八亩,有教职工一百多人,于2009年成功申报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和重点中学。 桐城市第八中学地处邑北,背藉青山,南眺平野;国道为经,省道织纬;邻亲舒庐,襟带巢湖。镇踞安庆北陲,引领文都风骚。 校园占地一百二十八亩,区划合理,布局完美;设备先进,设施齐全。园内绿草如茵,四时花艳。窗映青山,白云无心以出岫;池引溪水,林泉有意绕芳园。 学校创办至今,历沧桑几知天命,经坎坷而近真理;以人为本,质量立校;增强内功,名师兴校;推进教改,科研强校;张扬个性,特色亮校。“三十功名”----桃李芬芳;“八千里路”----门生天下!癸未金秋,荣跻示范。 “水怀珠而川媚,石蕴玉而山辉”,八中得天地之厚,处“雄关胜地”,大业必兴。
以人为本,质量立校
在教育硬件基本得到保障后,办好一所学校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有人说:是校长,因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普通中学的校长们聚在一起常常会颇有感触地说:生源质量最重要,从大学到中学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也说明了这一点。上述说明,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要使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一个好校长势必致力于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使他们以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并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质量赢得上级和同行的认同、社会的信赖,从而改善生源的结构,提高生源的质量使学校进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近年来,我国依法治教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只有教育法规的制约,而没有道德的规范,依法治校依然难以落到实处。更何况,还有不少的行为无法受教育法规的制约,却可受道德的规范,如有偿家教等。再例如,学校管理中的教育评估尚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中,教育还不能完全用量化的手段来评价。有时,某些方面还是定性评价更科学,模糊描述反而更精确。在某些推行结构工资制的学校,教师的任何工作都要量化后与报酬挂钩,却常常产生负面影响。有人认为,当教师干工作时,都要弄清此项工作的报酬,从而决定是否接受时,这所学校的活力可能已快到尽头。类似情况下,校长们常常更多地意识到道德的力量。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阐述了在治理国家中必须坚持“法治”和“德治”并重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曾说过:“办学如治国。”可见,一所学校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样,没有法律不行,没有道德规范也不行。法治、德治双管齐下,以法彰德,以德辅法,方能治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