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柘荣三中学校简介 柘荣三中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它是全县最大的一所初级中学,位于城关上城外墩洋竹家溪旁的东狮山脚下,创办于1993年秋,原属城郊学区附设初中,创办之初,学生仅80多人,两个教学班,分设在城郊中心校和城关小学校内。1997年10月迁至现校址,从城郊学区分离出来,独立设置,命名为城郊初中。1999年,县一中初、高中分离,成为省重点独立高中,城郊中学因势扩容,更名为柘荣三中,承担城关小学和城郊学区所有适龄少年的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任务。2005年,县委、县政府对城关中学的布局进行调整,县二中初、高中分离,独立设置职业技术学校,三中承担城关地区及城郊乡所有适龄少年的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任务。经过几年的扩容之后,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现有 50个教学班, 2500名学生,200位教职员工,在编教师175人,具有本科学历的占72%,其中中学高级教师45人,中学一级教师 80人,涌现出一批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其中省级骨干教师1人,市级骨干教师24人)。校园规划面积83.6亩,现有40亩,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立足校情,形成了“育人工作人人做、课研工作从实做、各项活动创新做”的工作总体思路,坚持贯彻“让学校美起来,让学校动起来,让学校和谐起来”的管理理念,以“追本、存真、从实、惟新”为校训,形成“文明、团结、健康、奋发”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务实、慎思、乐群、敬业”的教风,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教育局的有力指导下,广大师生奋发进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曾荣获县第八届“文明学校”、市第九届和第十届“文明学校”、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市“优秀家长学校”、市“绿色学校”等。学校多年来均获得县教育质量奖,特别是2011年中考取得了新突破,上一中分数线人数达452人,创历年新高,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学校也获得了县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一等奖;学生参加县综合文化素质竞赛也取得良好成绩:七、八年级总平均分均取得全县第一;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的成绩也令人满意。作为县基础课程改革的基地校,我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内部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教育科研,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做好全县初中的示范窗口和龙头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讲究班子学习与团结,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学校班子成员认真学习、贯彻、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学校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积极进行办学和管理改革。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团结务实,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几年来,能以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搞好自身建设,管理水平日益提高。班子成员能够勤政廉政,以身作则,以诚待人,并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起模范带头作用。
二、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满足学校发展需求
柘荣三中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有关人士的关注,每年都有新的变化,随着“晋安楼”、“国海图书馆”等工程的落成,有力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了办学水平。
柘荣三中“晋安楼”由晋安区人民政府从2004年起,每年资助50万元,三年共150万元兴建的教学综合楼,是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政府与我县开展“山海协作”对口支援的工程建设项目,占地面积622平方米,建筑面积2488平方米,总造价为220万元,于2004年11月24日奠基动工,2005年9月完工并交付使用。该楼共为四层,内设普通教室20间,教师办公室4间,设计简洁,宽敞明亮,深得师生喜爱。“晋安楼”的落成,为我县城关初中布局调整和我校初中扩容工作奠定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
柘荣三中“国海图书馆”由“上海新海集团”董事长、柘荣乡贤吴国海先生于2005年6月捐资兴建,2007年国庆节期间落成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共有三层,内设阅览大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是我县中小学唯一单体建设的综合性、多功能图书馆,它的落成,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
省援建项目——柘荣三中寄宿生宿舍楼于2009年12月31日动工兴建,占地面积376平方米,建筑面积1448平方米,总造价约为180万元。
此外,学校完成了校园百亩规划,积极筹备资金,不断加大对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校园绿化美化等资金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三、以教研为抓手,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1、强化教学教研常规:学校加强教师集体备课、作业批改、听课、开课、课研活动等过程的检查和督促,将结果纳入教代会通过的《柘荣三中教师年度工作评估方案》中,落实过程管理,学校班子成员深入第一线参与听课和检查,规范教学行为,抓实校本教研,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广大教师在听评课活动中研究、解决问题,交流成功经验。学校还通过整合公开课教案和“15%共享教案”并汇编成册、汇编骨干教师教学论文、完善优秀课研组评选办法、创办《教育文摘》等措施,来落实教研过程,保存教研成果。
2、搭建教研平台:针对新教师多的情况,学校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专门举行新老教师结对子仪式,举办新教师阶段性汇报课活动和课堂教学比赛,新老教师之间不断交流合作,相互促进;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学校主办了许多大型校际教学研讨活动,如“柘荣县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研讨会” 、“柘荣县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讨会”、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研讨会”、“初三毕业班教学研讨会”等;鼓励课研组“走出去”,先后有多个课研组教师分别到厦门、福安、福鼎、寿宁、古田、霞浦、周宁等地中学参观、学习,扩大了教学交流与合作的空间。同时学校也通过“请进来”,邀请专家到校开讲座和指导教学活动(如邀请市教师进修学院特级教师陈成龙,宁德一中特级教师刘玉,宁德市民族中学特级教师黄长虹,霞浦一中国家级骨干教师、省学科带头人王建华等)。此外,还开展了“送课下乡”活动,为教师们的发展搭建平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3、鼓励课题研究:学校在规范校本教研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构建、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提出的“有效教、注重学、考查过”教学主题,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
四、勇于创新教育方式,不断促进学生发展
1、创建“总段+分段”的管理机制。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管理成为学校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学校将各年级分别分成若干小段进行管理,不断优化“总段+分段”的运行机制,每个学期对各分段进行工作评估,给优胜分段及时表彰,促进各分段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加强班级管理,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加强基地建设,多渠道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以省级风景名胜区——东狮山为基地成立“东狮山环境维护队”(2008年荣获宁德市第三届“十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集服务、环保、健身于一体“绿色小卫士在行动”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东狮山卫生环境进行清洁,对收集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对设施进行维护,对环境进行跟踪,使我们东狮山的山更青、水更绿。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市民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由郑平芳老师负责建立剪纸基地,并开设剪纸课程,广泛开展民族传承文化教育;以杨梅山为基地针对问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共建单位——柘荣武警中队为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
3、开展以“音乐广场”为突破口的系列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我校从2003年开始开展以“音乐广场”为主平台的校园文艺活动(每周五各班轮流主办),创建丰富、健康、高品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此后,学校围绕“音乐广场”开展了系列活动,如每年一度的纪念“12.9”运动校园合唱比赛、十佳校园歌手大奖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有效地调节了学生心理,使之淡化了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开发身心潜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4、实施“一帮一”工程,加强对“留守学生、困难学生、问题学生”的关心、帮扶和教育。学校提出了“关注留守学生,关心困难学生,帮扶问题学生,构建和谐班集体,创建平安校园”的工作思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教育。对于以上三类学生,学校坚持实行非班主任教师以及行政后勤人员和他们开展“一帮一”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行为规范及学习情况,及时采取帮扶措施,关心他们的成长过程,以师爱的力量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5、开展自选处罚活动,让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学校出台了学生参与编订的《柘荣三中学生违纪惩教实施细则》,学生自选处罚方式,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育效果良好。
6、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活动,科学地评价学生。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师生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对学生学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和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师评”、“生评”、“自评”“小组评”、“家长评”等,并对班级评定得分前五名的同学进行表彰。这样,它使得对学生评价内容从一元走向多元,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为学校提供了一个管理学生的新机制,为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