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 利国中学
- 联系人:老师
- 经营范围:铜山县利国中学网站
- 所在地区:徐州利国镇利国镇距徐州市区37公里
- 电话:0516-85383533
新闻快讯
友情链接
|
|
利国中学位于徐州的利国镇利国镇距徐州市区37公里,总面积70.9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
利国镇西傍微山湖,境内有广袤的湖面,地面有便利发达的交通运输业;而地下,则蕴藏着举世闻名的高品位的优质铁矿石资源。这些,成就了利国古镇的不朽美名。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利国就有了开采冶炼业。利国村早在汉朝就有了村落。汉代在小北山设“铁官”,唐朝设置“秋丘冶”,北宋大将狄青曾在利国炼造盔甲,宋太平兴国四年,这里由于采矿炼铁规模宏大、成为全国四大炼铁基地之一而晋升为“利国监”。从此,利国盛名传开。明朝永乐十三年设驿站,从此,“利国驿”的名字叫响天下。清康熙三十八年状元、丰县人李蟠,作诗《游利国》:“自古留城水西流、铁岸铜崖隐渡舟,朵朵青云拂银杏,粒粒珍珠泛铁牛,三山暗映微湖壁,二桥遥连返照收,更喜姜公残碑在,诗人写景杏花楼。”汉高祖刘邦将留城封于重臣张良,当时的利国为留城所辖,这首诗写的就是当时利国的美景。利国自秦末高邑,不光采矿业发达,这个冶铁业也相当发达。从苏东坡的《石炭(并引)》就可以看出,宋朝就可以造出百炼钢,我们民间的小作坊,老百姓俗称铁匠铺是相当的普遍,一个庄都有好几家,我们家祖籍也是曾经干过这个,我小时候家里这些铁器东西都还有利国镇的冶炼业最为繁盛的时期是宋代。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开发徐州以南的白土镇,也就是今天安徽萧县的煤矿,用来冶炼利国铁矿石。根据苏轼《上神宗皇帝书》中的记载,当时利国铁矿的规模是:“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冶各百余里人,采薪伐碳。” 可见当时冶铁规模。苏东坡为此还专门作有《石炭》一诗。其中写道: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可见当时的治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展示了作者在任时的雄心壮志。而如今,这些已经被现代化的铁水钢花所替代,当年作坊式的叮叮当当的声音已经消失在狭长的巷子里,在利国镇的上空回响。与此同时,徐州作为苏轼文化研究的重要城市之一,利国镇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研究元素,镇中心小学的苏东坡文化墙,不但将苏轼的名篇巨作挥洒在校园的大楼上,更是想告诉利国镇的孩子们,这里曾经是一个记录文学巨匠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是我们可爱的家乡。苏轼文化,苏轼精神将在这里长存。与利国镇唇齿相依的微山湖历史悠久,曾被古泗水、古黄河、古运河倘佯,成就了湖畔古镇的辉煌。利国素有“山满金、水满银,利国本是聚保盆”这富甲一方之誉。铜山县古称大彭氏国,曾是彭祖封地,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徐州升州为府,设立铜山县,县名由来就是以境内微山湖中铜山岛而得名。微山湖利国镇境内拥有龟山岛、铜山岛、黄山岛三大自然岛屿。三岛一脉相连,山势平衍,碧波万顷,荷花争艳,水产资源丰富,景色迷人。这里湖岛相连,岛上山丘起伏,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小岛既是村庄,又是水乡,家家备有锄、耙等农具,下田种庄稼。户户存放船、网等渔具,进湖捕鱼虾。岛上居民利用湖区生长的芦苇、埔草加工苇编、草编工艺品。不仅如此,当地渔村农家还创造了一系列以湖产品为主的风味小吃,如漂汤鱼丸、八宝元鱼汤、麻鸭卧雪、南阳烧鸭、筒子鱼、老鳖靠河沿、乾隆玉面、糖醋四孔鲤鱼等,这些已成地方传统名吃,名播大江南北,深受各地人士喜爱。悠久的古镇不仅养育了利国儿女,更是为利国百姓留下了优美的地方小调,丁丁腔。明末清初,常有漕运船队在利国镇的厉湾、寄堡、庙庄等地停泊。闲暇时,船工们在岸上演唱自已家乡的民歌、小调,自娱自乐。当地农民从围观到参与,学唱者越聚越多,久而久之,积众家之长,形成了独有的唱腔和曲谱。由于当时演唱的内容多为祈丰收、求平安之类的词句,因此人们把这种演唱称为“太平歌”。太平歌原是村民自娱自乐的歌谣,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由独唱而对唱、合唱,发展为戏剧形式。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以其声“丁丁冬冬”清脆悦耳,遂以“丁丁腔”名之。 |
公司名称: |
利国中学 |
公司类型: |
事业 () |
所 在 地: |
江苏/徐州市 |
公司规模: |
|
注册资本: |
未填写 |
注册年份: |
2019 |
资料认证: |
|
保 证 金: |
已缴纳 0.00 元 |
经营范围: |
铜山县利国中学网站 |
销售的产品: |
教育培训 利国中学 |
主营行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