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工程学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前身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杭州水电学校(1953年)、浙江电力学院(1958年)和杭州工学院(1960年)。1984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经省政府批准成立,隶属浙江省水利厅,由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教育厅共同管理。经过50多年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近10年的艰苦奋斗,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服务科研技术,建设基础设施,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自1999年提出“更高规模、更高层次、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以来,当年通过了教育部教学资格评审(试点),2001年被评为杭州市文明单位。2002年,它开始建造一所新学校。2003年10月,整体迁入下沙新校区。2004年度被评为水利部文明单位,2005年度被省教委评为第一批;2006年度,平安校区以优异成绩通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2007年,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被评为全省首批校园文化品牌。2008年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单位。2009年被授予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2010年被授予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
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风景名胜区浙江省杭州市。占地955亩,现有校舍25.800万平方米。学校有7000多名普通学生。注册教师52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4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40%,教师49%,其中博士(含在校生)4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名师4人,省级教学新人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省级“151人才工程”9人,三级人选1250人,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高校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形成了一支数量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拥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8万元,骨干带宽千兆的校园网系统,印刷图书7万余册(1246册),纸质期刊1200余种。学校图书馆已成为浙江省最丰富的水利数字图书馆之一。
学校始终把教学建设放在首位。现有教学部(所)8个,教学部2个,专业方向33个,涉及工程、管理等2个学科。初步形成了以工程为主体,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土木、机械、电力、信息、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浙江省1个,特色专业6个;与新西兰有5个国家级水利示范专业和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河口试验基地二、。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和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多年来,学校承担各级科研、教学、科研项目650项,科研和技术服务经费总额8200余万元。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核心期刊500余种,检索论文150余篇。五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8项(1247项),国家精品课程7项,浙江省精品课程教学成果28项(1247项),主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4部,国家规划教材13部,省级重点教材33部。《浙江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全国高职院校十大学报,并于2008年进一步被评为全国高职院校核心期刊。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卓有成效,学科竞争令人满意,学生就业效果显著。学校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院,是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术科技和体育竞赛。近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和体育竞赛中获得了大量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是浙江省优秀的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综合素质好。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能去、能用、能留、能干”。五年来,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签约率超过85%。建校5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水利、电力、机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水利系统管理部门或企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200多名毕业生担任过市、县(市、区)水利局副局长领导职务,学校也被誉为浙江水利水电人才培养的摇篮。
阳关出了一条大路,春风吹向四面八方。当前,学校各项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安全校园,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水利事业单位,服务浙江,辐射长三角,以工程为主体,以水利电力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优秀水利特色鲜明,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水利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