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国家加大对大豆种植的支持力度, 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增长, 作为经济作物, 大豆种植受市场需求变动影响。因此, 探索多种大豆种植技术, 加强大豆病虫害防治工作, 提高大豆的品质变得尤为重要。
1、大豆种植技术探究
1.1 品种
首先, 大豆是经济作物, 品种的选择应顺应市场需求变化, 选择经济效益更高, 更受市场欢迎的品种。其次, 大豆品种在不断更新换代, 新的品种较之老品种, 具有更高的抗病毒性。因此, 在大豆品种选择过程中应优先选择病虫害感染率低的品种。最后, 在大豆种植前, 应将破瓣大豆种子和小粒种子筛出, 并对优质种子进行处理, 以提高发芽率。
1.2 播种方法
目前科学的播种方法有等距穴播法和“垄三”栽培法。等距穴播法即在播种时增加种植穴间距离, 以此提高通风性和光能利用率, 有利于大豆质量和单产的提高。“垄三”栽培法即深松*壤, 在垄面双行并排种植及分层次施用底肥和面肥的大豆种植技术, 这样有利于合理利用*地, 提高大豆单产。
1.3 田间管理方法
大豆种植不仅与人工管理有关, 更受光照、水源、*壤、空气和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在大豆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杂草清理, 防止杂草跟大豆植株争夺养分和阳光, 导致大豆产量下降。科学的灌溉方法可以避免避免旱涝危害, 如在大豆花荚期注意补水灌溉, 避免缺水导致的花荚脱落, 影响大豆产量;在涝期应及时排水, 避免植株根腐的发生。
2、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
2.1 农药防治
目前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较多采用的是农药防治。较为常见的病虫害有大豆蚜虫、大豆根蛆以及大豆霉霜病。
2.2.1 大豆蚜虫农药防治
大豆蚜虫侵蚀大豆植株, 致使植株矮小、叶片发黄, 导致大豆品质和产量下降, 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在蚜虫出现早期使用杀螟松粉剂以达到防治作用。
2.2.2 大豆根蛆
大豆根蛆常见于*生大豆中, 根蛆幼虫会侵蚀大豆根部, 形成蛆道, 幼虫粪便同样可以致使根部溃烂, 轻则导致大豆植株矮小, 重则致使大豆幼苗死亡。可以使用乐果乳油或者敌敌畏加水稀释, 在幼虫成活率最高的春天以喷雾的方式杀灭幼虫以减少大豆根蛆病害。
2.2.3 大豆霉霜病
大豆霉霜病是在大豆生长初期发生但不易被发现的一种病虫害, 收获期会在大豆籽粒表面形成一层灰色的菌丝层, 并附着有大量含有病菌卵子的孢子, 对大豆质量影响巨大。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采用乙磷铝300溶液或者甲霜灵800倍溶液喷洒防治。
2.2肥料防治
采用科学施肥方法, 将有机肥和化肥结合使用、固体肥和液体肥交替使用, 避免肥料的单一性。定期进行*壤测验, 因地制宜地选用肥料。在肥料防治中应注重增强植株抗病虫害能力, 通过喷施生根粉或者叶面肥可以促进根系发育, 尿素可以降低根腐的发生率, 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3 田间管理防治
大豆在发生病虫害后应及时清理残株。残株未病虫害的再次发生提供了依附条件, 其上附着大量虫卵和病菌, 病菌极易传染健康植株, 虫卵则可能进入*壤待第二年幼虫发育, 再一次导致大豆感染病虫害。
3、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用药单一
农户在大豆病虫害治理中固定使用单一药物, 病虫害会产生抗药性, 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
3.2 治标不治本, 重治不重防
很多病虫害在初期都不易被发现, 被发现已经为时已晚, 严重影响了大豆的质量和产量。大豆病虫害防治应重视“预防为主”和“防治根本”, 从根源解决问题, 以降低经济损失。
3.3 农药垃圾随意丢弃
大豆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药瓶乱丢的问题, 这会造成种植区*壤和水源污染。上文提到, 大豆的品质会受到*壤和水源等自然因素影响, 防治病虫害不应为病虫害滋生创造新的环境。
4、大豆病虫害防治问题应对策略
4.1 增强防治观念
大豆种植户应增强防治观念, 树立“以预防为主”的观念, 可以通过在秋天整翻*地、尽早播种和选择抗病毒种子等方法在大豆种植前期降低大豆病虫害发病率, 改变病虫害发生环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
大豆种植户应积极采用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不仅着眼于大豆植株本身, 更应着眼于周围的环境, 从根本上遏制病虫害发生。还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 运用测报工具对病虫害进行监测, 早发现早防治, 降低经济损失。
4.3 树立环保观念
大豆种植对*壤、空气、光照以及水源具有一定要求, 应树立环保观念, 建立绿色农业系统, 减少污染, 从根本上提高大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