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宝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 » 行业知识 » 正文

贮藏梨期间四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24 10:04:49    浏览次数:104
导读

梨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钙、磷、铁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等,具有降低血压、养阴清热的功效。患高血压、心脏病、肝炎、

梨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钙、磷、铁等矿物质,多种维生素等,具有降低血压、养阴清热的功效。患高血压、心脏病、肝炎、肝硬化的病人,经常吃些梨大有益处;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利尿通便和解热作用,可用于高热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煮熟的梨有助于肾脏排泄尿酸和预防痛风、风湿病和关节炎。梨具有润燥消风、醒酒解毒等功效,在秋季气候干燥时,人们常感到皮肤瘙痒、口鼻干燥,有时干咳少痰,每天吃一两个梨可缓解秋燥,有益健康。梨树全身是宝,梨皮、梨叶、梨花、梨根均可入药,有润肺、消痰、清热、解毒等功效。梨是“百果之宗”,因其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所以又有“天然矿泉水”之称。
  一、长把梨红心病: 长把梨红心病主要是果实过度衰老所致,树势衰弱、土壤瘠薄、采收过晚、入库不及时、果实呼吸强度增高等,均可加重该病发生。果实受害,多在贮藏后期发生,初期果心变红褐色,稍后果心附近果肉亦开始变色。变色部位先从果肩部开始,逐渐向胴部及果顶部的皮下果肉蔓延,后期果肉大部变为红褐色。病部皮色暗淡,果肉呈水渍状,初期果味淡而不酸,后期逐渐变质,失去原有风味。最后整个果实腐烂,失去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适当提前采收,采后及时入库,并将库温保持在0~2℃。
  二、梨褐烫病: 梨褐烫病病因还不清楚,有人认为是贮藏环境通风不良,果实吸收了本身的新陈代谢产物所导致的中毒现象,也有人认为是生长中后期偏施氮肥、果实采收较早或成熟度不足所致。梨褐烫病贮藏期间一般果实不表现明显症状,当病果转至室温条件时,才逐渐发病。转至室温几天后,果面即可出现褐色病斑,严重时,病斑凹陷,病皮可成片撕下,影响外观质量和商品价值。该病斑一般仅限于果实表面,不深入果肉内部。
  防治方法:
  (1)控制贮藏环境,加强通风透气,保证贮藏温度。
  (2)药剂处理。用0.25~0.35%乙氧基喹药液,或1.5~2.0%二苯胺溶液,或1~2%卵磷脂溶液,或50%虎皮灵乳剂125~250倍液浸果,晾干后装箱贮藏;或用上述药剂涂纸后包裹或浸泡果箱等,均有较好防效。
  三、梨果冷害: 梨果冷害是由于果实较长时间在冰点温度(0℃)以下贮藏引起,主要发生在贮藏中后期。0℃以下,梨果组织内水分结冰,细胞液浓度增高,原生质发生凝固,从而导致果肉坏死、褐变。初期果实表面正常,果肉组织变褐、失水、坏死,导致果肉发糠;后期,随病情加重,内部果肉变褐范围扩大,发糠程度加重,果实表面逐渐出现不明显的淡褐色晕斑。冷害病果易受一些弱寄生菌(如红粉菌、青霉菌、链格孢等)侵染,导致果实腐烂。
  防治方法:果实入库温度不要过低,入库后降温不要过急;贮藏期控制好贮藏温度(1~2℃),使之保持均匀一致,防止局部地方温度过低受冻。
  四、梨果二氧化碳中毒症: 二氧化碳中毒症多发生在梨果贮藏中后期。梨果采收后含水量较多,呼吸强度过旺,及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均可导致该病发生。初期梨果心室变褐至黑褐色,形成腐烂病斑,后使整个心室壁变褐腐烂,最终导致果肉腐烂。有时果肉组织坏死,呈蜂窝状褐变。病果变轻,弹敲有空闷声。
  防治方法:
  (1)采收前期注意控制浇水,适当降低果实含水量。
  (2)注意控制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与比例,以氧气12~13%、二氧化碳1%以下为宜。
  (3)加强贮藏环境通风换气,防止二氧化碳过度积累。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以上消息来自互联网作品,本网不对该页面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真实性负责,也不对该页面的知识产权负责,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37442552@qq.com,我们将马上处理。
 

Copyright © 2016-2021 经商宝 - JingShangBao.Cn .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20017808号-4

Processed in 0.031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1.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