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鲜馒头,通过包装和杀菌技术,不加防腐剂,就可以延长3个月的保质期;皮蛋,使用新型食品添加剂生产的无铅松花蛋,消费者再也不必担心铅含量超标;蕃茄红素,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就可以告别化学合成的,用发酵的方法生产出天然的……科技力量使食品更加安全。
6月15日下午,在第七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科技创新与食品安全”分论坛现场,一场关于科技进步如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讨论如火如荼地进行。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安全的食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而无论是在生产的过程中,还是在监管的环节上,科技支撑都是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不可缺少的力量。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科技与标准司副司长颜敏在论坛上表示,科技创新在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言之,食品安全监管离不开科技创新。
颜敏分析,从国家总体战略的需要上看,面对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各类风险交织的形势,在目前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人海战术”打不赢也打不起。“十三五”期间是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着力依靠科技手段构建严格的、科学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是关键时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实现国家战略部署的需要。
从食品安全形势的需要上看,当前,我国经济处于升级的关键时期,食品安全状况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群众期待,仍然有较大差距,风险高发和矛盾凸显的阶段性特征比较突出,现实情况依然严峻。进一步增强监管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加强科技研究和成果应用,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的监管手段、检测技术和检测标准,是当前食品安全形势的必然需要。
从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上看,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问题,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际组织和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计划,加强国际和国家间的合作,制定国际标准和国际规范,构建以预防为主导、以科学为依托和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食品安全防护体系,正在成为国际食品安全科技领域的共识。中国作为食品大国,也必须发挥科技力量的作用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从依法行政的需要上看,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第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鼓励和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规范。这里所提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正是科技创新的题中之义,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是落实依法行政、履行职责的需要。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本上建立了我国食品安全科技创新体系——食品风险因子的精准检测技术水平基本与国际接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兽药快速检测试剂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到80%以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电子溯源技术研究及示范”立项批复工作已经完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任务建议被纳入2016年优先启动的国家重点专项动议……随着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科技助力让梦想照进现实
科技能为食品安全带来哪些改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用生动的例子阐释了科技力量的强大。
“镉大米”是近两年中国百姓最关心的粮食问题之一。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孙宝国提出了几个途径:一是源头解决,进行土地修复,这需要科技;二是从育种的角度来解决,即选育一些对镉选择性不吸收的水稻品种,这也需要科技;三是在食品原料加工生产环节中解决。现在,我们国家的技术可以在大米制成粉的过程中把大米中的镉去掉,因为大米中的镉主要是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而制成淀粉的话,就可以把那部分镉去除掉。
油炸薯条是年轻人普遍喜爱的休闲食品,但是油炸食品容易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叫丙烯酰胺。如何既享用美味的油炸食品,又拒绝摄入丙烯酰胺呢?孙宝国介绍,竹叶中可以提取一种抗氧化剂,叫竹叶提取物,在食用油中加入竹叶抗氧化物,就可以大大减少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封存,这是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食品添加剂,是我国973项目中的一个重大科技成果。
此外,科技创新还能够提升食品安全的检测水平。比如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当时很多人质疑,为什么经过几道检验环节都没有发现婴幼儿配方乳粉中被添加了三聚氰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前对蛋白质的含量鉴定用的是凯氏定氮方法,而三聚氰氨分子里也有氮,且氮的含量是66.6%,但是凯氏定氮方法分不出检测出的氮含量是蛋白质含的氮还是三聚氰氨含的氮。孙宝国介绍,现在我们国家标准有3套方法都可以准确地把三聚氰氨检测出来。“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不断地与违法犯罪行为博弈,这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则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孙宝国说。
运用科技手段实现食品安全
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中粮集团质量与安全管理部副总监陈志刚表示,中粮集团为保障食品安全提出了信息化思路。据陈志刚介绍,中粮集团构建了“中粮质量安全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六大功能:一是对质量安全基础信息实时查询与统计分析;二是对存在高风险信息的产品在线检测和预警;三是法律法规标准数据库的查询;四是在线培训和专家指导;五是危险作业建设项目合作与审查;六是OEM与供应商在线、申报、审批、备案和管理。陈志刚说:“我们用科学的手段实现质量安全的信息化。我们的每一个表单,每一个子模块的数据结构,都体现了我们的全过程管理。任何一个数据,都可以去验证它、追溯它,这就形成了倒逼机制。”
孙宝国表示,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社会共治格局,来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和食品安全的实际水平。他认为:“我们既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也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的提高,不仅仅指监管部门、生产企业,还包括我们每一个消费者。”
普通消费者如何规避食品安全风险?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开发了一款名为“药安食美”的手机APP,消费者在购物时可通过扫描条码查询商品的抽检结果等数据信息。
河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巡视员刘骁悍在论坛现场演示了“药安食美”的操作:用手机软件扫描某品牌黄牛肉包装上的条码,手机马上显示出查询结果,包括产品名称、品牌、规格、生产单位名称、企业信誉信息、监管部门监督抽验结果……结果显示,企业信誉信息一栏有3条不良记录,点开不良记录,显示出这个企业曾经用病死猪肉做过包装腊肉香肠,而信息来源是CCTV官方报道。刘骁悍说:“看到这样的信息,相信每个消费者都能自己做出判断,这样的商品要不要购买。”
据刘骁悍介绍,“药安食美”开发应用已有3年时间,河北省每年投资1亿元进行数据更新和维护。“药安食美”不仅能够扫描产品条码进行质量查询,还可以实时观看食品药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现场视频及实施“明厨亮灶”工程的餐饮服务单位现场视频。而其中的检验数据已经实现全国对接,几乎包括2012年至今的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抽检信息。刘骁悍说:“我们的想法就是用政府的手消除信息不对称。每一个老百姓都有自己不被假冒伪劣伤害的内在动力,借助百姓拒绝伪劣的内在动力无疑是破解监管任务繁重与监管力量不足这一难题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