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发展农村电商之路面临困境,我国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投入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像阿里、京东等这些电商大佬正在布局农村,建设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网络,传统商贸企业如邮政、供销等,也都积极迎合,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发展电子商务。但是在农村电商热的背后,也有不少投机者在忽悠、刷单、刷数据…… 这让农村电商发展重新陷入了重重困境。
急功近利影响农村电商发展生态
事情的起因源于题为《疑云重重的一亩田:一夜爆发背后有猫腻?》的文章,文章提出一亩田交易数据存在造假行为。从网站采购部分来看,比如“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999吨毛桃”、“9小时前老板采够了1073741.8235吨的洋葱”。以其“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1073741.8235吨洋葱”的交易信息为例,单笔107万吨的洋葱采购量已经超过了洋葱盛产地区西昌每年30万吨的产量。此外,单日交易突破2.8亿元的数据令人匪夷所思。
一亩田主要商业模式是在线上为农产品生产者和批发商、采购商提供供求信息服务,线下为双方提供交易撮合服务的第三方电商平台。本质的核心是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创造深度的线上和线下交易撮合服务。看似都很美好的电商模式,却让一亩田把“好经”完全念歪了。忽悠、扩张、刷单、刷数据……一亩田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走的确是一条急功近利的路子。
专家指出,对于电商平台,“刷单”行为一方面会误导消费者,让其以为是热销产品,形成跟风购买;另一方面,披露虚构的销售额,也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让消费者和投资者对电商失去了信任,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毁灭性的。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破坏了行业生态,将严重影响行业发展,是万万不可取的。
投机者看中农村电商这块“肥肉”骗政府补贴
不久前,在2015中国(四川)电子商务发展峰会上,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的演讲中关于农村电商的一句话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说:“很多电商都在打着农村电商旗号骗政府补贴。”虽然并没有指明所说的究竟是哪些电商,但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行业发展中确实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发展“互联网+”,促进电商进农村的大环境下,各地政府积极行动,落实国家政策,拥抱互联网,各地除了为发展电商提供基础设施,还积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对于好的电商项目政府会出钱补贴,少则几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
巨额补贴让一些投机取巧者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包装一个所谓的农村电商项目,就跟地方签了合同,要到了扶持资金后,就金蝉脱壳。此前有媒体曝光过的某网,其没有备案,页面大部分都是淘宝客链接,与某地政府申报合作,并获得了补贴,然而信息的统计数据显示,根本没有几个点击。
此外,一些电商企业积极与电子商务示范县进行接触,表现出强烈的合作意愿,但其动机却让人咂舌。据了解,我省某县今年被列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县不久,一家国内较为知名电商公司便派人与该县联络,提供的合作协议中列出了种种需要政府给予扶持的条件,累计需要当地政府投入资金达1990万元。“国家给予电商进农村示范县有20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他们提出要1990万元,其目的不言而喻,这样的电商企业我们怎敢合作。”负责对接的该县商务局负责人说。
人才紧缺阻碍农村电商发展
发展农村电商中必然会遇到推广、物流、售后等障碍,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要依靠人。目前,虽然农村电商呈现欣欣向荣景象,但在发展农村电商时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当前农村缺少电商经营环节中所需要产品策划、宣传推广,以及销售、物流、售后等相关的人才。事实上,在激烈的电商市场竞争中,最需要的还是有具备相关电商素质的人才流入农村电商领域。
我省新乡县与阿里巴巴合作推行农村淘宝,选拔农村合伙人,全县有1500人报名,最终筛选出40名,到最后只有36名合伙人符合条件要求。“缺少对电商运营的相关知识,让许多人在农村电商的‘浪潮’前犹豫不决,不敢迈出步子。”新乡县七里营镇一名基层干部向记者坦言。
阿里研究院与淘宝商学院联合发布的《县域电子商务人才研究微报告》预测,未来两年全国县域网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超过200万。
目前农村电商人才缺口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已形成,很难通过单一的“人才引进”来解决,当务之急是必须对农村地区进行专业化人才培训,尽快弥补短板。
专家建议,政府还应积极设立县域电商创业孵化园区,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和培训、信贷、加工仓储物流的配套支持,让更多青年想创业、能创业。
把农产品卖出去面临考验
农村电商的基本职能除了将质优价廉的商品运进来,还有就是把特色农产品运出去,这依然是农村电商面临的最大考验。
从目前来看,各类农村电商布局农村,大都实现了工业品下乡的功能,但是将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的数据基本为零。
对于农产品来说,实现网上销售还有诸如物流、储存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特色农副产品是农村经济体不多的电商切入点,但易腐易坏的生鲜类农副产品,涉及的冷链物流和品质管理,投入甚高,运作复杂,且几乎90%的生鲜电商都处于亏损状态,有成功案例可循的品类主要为坚果,部分可久藏的水果,以及耐存储、物流便利的农副产品。
专家分析,对于那些没有产业集群优势的乡镇,依靠集体的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可行。但是任何一种模式都离不开地方政策的扶持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