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已过,寒露将至,正是一年收获好时节。
走进新蒲新区喇叭镇龙堰村,沿着蜿蜒曲折的阡陌小道,四周青藤蔓蔓。微风徐来,便是果香阵阵——原来是龙堰村的高山葡萄熟了!
葡萄熟了,种植户居玖刚笑开了花。由他一手创办的遵义市居佳种养殖家庭农场,终于在种植高山葡萄的第三年,迎来了获利的“春天”。
遵义金鼎昱宏葡萄酒庄公司已经与他签订了葡萄收购合同、配套建立的农家乐也已吸引了众多游客、有机葡萄认证最近也通过了国家检测局的审核......
谈起为何选择回家种葡萄,居玖刚感慨颇多:“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时我在外务工,事业小有成就,偶然机遇接触到高山葡萄,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发展的产业,便带着技术回到家乡,希望带动乡亲们,一起种葡萄、一起发家致富。”种植高山葡萄是喇叭镇政府打响龙堰村脱贫攻坚战的开始。
2013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居玖刚带着200万元积蓄以及高山葡萄种植技术返乡创业,2014年4月,他开始种植高山葡萄。但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和固定工人、交通不便、供货商不足等因素,使得居玖刚的农场经营举步维艰。彼时,正是遵义市市委市政府将“精准扶贫·减贫摘帽”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的开局之年,喇叭镇政府响应号召,也在谋求着一种能够因时因地发展当地经济的脱贫之道。而借着这股精准扶贫政策的东风,居玖刚找到了喇叭镇政府,希望依托政策支持渡过难关。
“葡萄苹果死于果子而活于酒”,果酒是果子生命的延续,也是一条发展长效经济的致富之路。高山葡萄作为葡萄酒原料,其高抗病、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特点也引起了喇叭镇副镇长黄通的关注,俗话说“七分天成,三分人工”,一款优质葡萄酒,很大程度上取决并依赖于葡萄所生长与采摘的环境与气候,而龙堰村群山沟壑、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壤肥沃的地理环境又极其适宜高山葡萄的种植。于是,2014年9月,黄通在带领一众村干部前往湖南怀化市大树坳乡考察学习后,决定以居玖刚的葡萄种植场作为示范点,在全镇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高山葡萄。
在喇叭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居玖刚成立了遵义市居佳种养殖家庭农场,并制定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由此,他带领着龙堰村的村民们,以绿色种植和养殖为理念,闯出了一条适合返乡居民创业、贫困群众择业的品牌农业发展之路。
可以说,高山葡萄筑起了龙堰村村民的致富小康梦。
2016年龙堰村的高山葡萄喜获丰收,当年产量已超过亩产10000斤,单价最低2.5元/斤。经过近两年来的发展,基地面积已达400多亩,其中核心示范基地350亩,产业带动已从龙堰村向喇叭镇乐声村、瓦龙村、红岩村发展。目前,正在发展种植的有200多亩,累计高山葡萄产业634亩,其中,核心基地230亩,龙堰村120亩,乐声村134亩,瓦龙村10亩,高山村100亩,红岩村40亩,涉及群众42户,其中贫困户28户、98人共300多亩。
居玖刚告诉记者:“现在每亩地的产量如果达到两万多,那么基本上人工开销和一切费用在三千到四千元,其他的全是利润,每亩地收入在一万七到一万八左右。目前我们在争取有机葡萄资格证书,一旦获得认可,那么产出的葡萄市场价可以比原来翻两翻。”
显然,高山葡萄已然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
作为新蒲新区党工委大力扶持的长效产业,龙堰村高山葡萄,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就业难问题,也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高山葡萄属多年生植物,需移栽3年方能获效益,前两年葡萄未挂果之前,喇叭镇政府紧紧围绕种葡萄、创品牌、带农户的思想,采取“一长两短”扶贫模式,带领乡亲们在葡萄架下种起了西瓜、养起了家禽、发展了特色农家乐,切实保障了当地民众的收入。据了解,高山葡萄核心示范基地每年用工在600人次以上,其中,当地贫困户达400多人次。
“我们是朋友推荐来这里体验农家生活的,还可以享受采摘葡萄的乐趣。这里的葡萄很甜、口感很好,马上国庆节到了,我们公司也打算订购一批葡萄当做员工福利。”游客黄洪梅开心的说。正是这种“葡萄+特色旅游”模式的兴起,使得葡萄架下的一三产业相互融合成为了龙堰村脱贫之路的特色。
喇叭镇党委书记何龙勇告诉记者:“高山葡萄作为喇叭镇的特色产业,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当地百姓的创业积极性。我们将采取项目资金扶持+农民信贷的方式,扶持当地百姓种植高山葡萄,并依托产业发展,由政府搭桥寻找龙头企业,扩宽销售渠道。发展高山葡萄的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巩固壮大辣椒这一传统优势产业,帮助更多困难民众脱贫致富。”
“弱鸟如何先飞?”因时因地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的龙堰村给了我们一个脱贫致富的启示。目前,新蒲新区三渡镇、新舟镇政府已经前往喇叭镇学习,准备向当地百姓推广种植高山葡萄的技术。
据了解,龙堰村高山葡萄已经正式纳入黔货出山行动计划。也许不久的将来,大山里的葡萄将会走出大山、走出贵州省、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