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开展以来,许多贫困户 “等、靠、要”思想和攀比、争贫风气依然存在,成了扶贫工作的“硬伤”。为加强对群众思想的引导,天明镇结合新民风建设,充分发挥榜样、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道德评议为抓手,通过设立善行义举榜,广泛开展十星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大力挖掘传播身边的勤劳致富典型和好人好事,以典型示范带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鼓励贫困户树立致富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天明镇黄泥村村民王德财,全家7口人,年幼因意外失去一条腿,妻子智障,两个儿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苦于没有文化,也只能干苦力勉强维持生计,对家里的帮助微乎其微。家里就靠他一人支撑,基本生活很难有保障。2015年,经过各级评议,将他评为贫困户后,以前有种植花卉苗木经验的王德财在镇村帮扶干部的鼓励下,整合自己的*地,开始了小规模的种植,并且收入很可观。随着市场的不景气,苗木生意利润降低,但在政府的扶持下,老王饲养了13头生猪,卖掉12头每头净利润300元,净收入3600元,能顾住家里的日常开支。再加上驻村工作队县林业站免费提供的苗木,又增加了一部分收入,还有地里收的粮食,自家生活问题就解决了……。今年初,驻村第一书记陈海刚给他出主意:“生猪价格受市场因素波动较大,收入不稳定,你再发展发展养牛业,‘两条腿’走路更稳更快。”镇村积极为他联系国*部门,批下了牛圈地基,并且通过村资金互助协会,为他解决资金问题,资助他发展养牛业。老王买了4头牛,明年底就能养到8-10头牛,一年以后年收入就能上万,脱贫没问题。在道德评议会上,被评为正面先进典型的王德财说起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里程,这个一条腿的老汉自己都感叹,因为他曾经也苦恼过、气馁过,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也想过去找政府要一点,但在关键的时候,党和政府拉了他一把,让他重树了生活信心,重新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同样被评为正面典型的张晓军,也是一条“硬汉”,全家3口人居住在天明镇元秀邱村,2005年,由于突发的事故,张小军失去了一条强健有力的臂膀,不能外出务工,还将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妻子的肩上。偏偏祸不单行,2010年冬天他的妻子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对于情况刚刚好转的这个小家庭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张小军没有迟疑,立即让妻子住院治疗,但是尿毒症只能控制病情却难以根治,高昂的治疗费用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更为严重的是妻子住院需要陪护,家里的猪、牛、羊都没时间喂养,不得已只能放弃养殖家禽,这样一来,又减少一笔收入,整个家庭都陷入困局之中。妻子患病加之自己残疾,日子过得十分艰辛,但他身残志坚,被评为贫困户后立志要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这种生活现状。他激动地说“政府没有忘了我们这些穷老百姓,现在要帮助我们脱贫了,生活总算是有了些盼头。”有了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支持,张小军也重新燃起了斗志,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政府都在出台政策拉着我们前进了,我们怎么还能不赶紧加快脚步拖政府的后腿呢。”花生在镇上卖不出好价钱,张小军就拉到县上去卖,地里庄稼难以维持生计,张小军就倒卖些农产品赚取差价来补贴家用。
目前,在天明镇像王德财、张晓军这样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贫困户还有很多,该镇正广泛在各村开展道德评议,将这些正面典型的先进事迹梳理出来,通过善行义举榜、“茶乡天明”微信公众平台、镇村文化墙等进行大力宣传,使更多的贫困户树立自强致富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