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咱这厂子一天能加工玉米面、玉米糁5吨,做煎饼120袋,主要发往临汾安泽、古县和周边乡镇,俺们的产品不放任何添加剂,不仅品相好、口感佳,而且健康、安全……”9月25日 ,在位于沁源县中峪乡上庄村的绿生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工人们正忙着将金黄的玉米糁、玉米面筛好、装袋,煎饼称重、塑封,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车间里飘荡着阵阵香味。
上庄村村委主任、合作社负责人田秀良边用手指捻着刚加工出来的玉米糁,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的产品。“俺们厂房虽然不算大,但走的是标准化流程,杂粮深加工项目给村里带来了大收益,咱加工玉米面、玉米糁和煎饼用的原料都是乡亲们自己种植的,产品剩余的残渣还配制成饲料,整个生产过程基本没有废料产生,循环利用率很大。” 上庄村119户、297口人,贫困户有14户36人,2017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支村两委、党员干部大会通过,确定上庄村脱贫产业与绿生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通过资产收益,实现脱贫。
“2015年,在了解到国家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小杂粮产业的商机后,俺就在村里建起了小农人煎饼加工坊,靠着加工坊,俺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可作为村干部咱得让大伙都过上好日子。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讲究,对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不但要吃饱、吃好,还要吃出健康,看到这点,就准备放开手脚,增加投入,好好利用村民手中的*地做个大文章,咱一辈子都在和粮食打交道,经验丰富的很。”田秀良满怀信心地说。“小杂粮深加工,简单说就是碾米磨面。传统办法是用石头碾子、石头磨,这样加工出的小米和杂粮面口味好、受欢迎。为了保持传统口味,俺多次到山东泰安市考察,2017年,与22户村民成立了绿生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40万元购进大型玉米糁加工设备2套、小杂粮煎饼制作设备,引进了现代化的加工设备,一年可加工玉米1000吨,年产值150万元,年利润10万元,提高了效率的同时又保留了面粉的香味。合作社通过订单农业,既从源头上解决了俺们的货源问题,又给订单生产的农户吃了‘定心丸’,这是一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好事。”
第一书记裴林林接过话茬说:“是呀,以前村民们是什么省事种什么,今年价格上不去,明年就换一个品种来种,至于种了能不能丰收,丰收后有没有销路谁都不知道。现在好了,有了农业订单,村民无论种什么,心里都会很踏实。现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脱贫,看着村民们红火热闹的‘光景’,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田秀良介绍,合作社主要种植小杂粮、中药材及玉米深加工,通过“固定分红+浮动分红”的模式助推精准扶贫。旗下小农人煎饼房(公司)注册了“小农人”商标,经县、乡党委研究决定为合作社注入扶贫整合资金15万元。固定分红方式为企业按照不低于注入财政资金10%的比例进行提取,所提取资金3%为集体所有,用于集体经济破零,7%用于贫困户分红,分红期限为5年。平时,雇佣村里的的贫困户在加工厂里选料、包装、搬运,村民宋庆和就是其一,每人每天在加工厂打工能赚到80多元。
如今,绿生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十里八乡小有名气,很多外地客商还专程到上庄村来取经。提起现状,田秀良还不是太满意。他希望能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生产出绿色、环保、优质的小杂粮,让当地的优质小杂粮、深加工产业像滚动的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上庄村的村民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