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外,家里老人、小孩一年没能见到几次,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父母成了留守老人,而且每次打工带回来的钱一年只够一年花。
他曾经辗转浙江、深圳、福建、江苏等地,扛过钢管、扎过钢筋、拌混泥*,因文化低,只能干一些体力活。在外出的时间里,看到了很多同时也学到了很多,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因外出务工稍微变好了。他就是王木连。
王木连,中共党员,31岁,贵州省雷山县达地水族乡排老村人,早年因为家里贫穷,早早的辍学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讨生活,希望借助打工来改变家里贫穷的面貌。此时他思索,这种生活模式解决不了致富,思想,村里必须有创业带头人,才能拔“穷根”,彻底解决根本问题。
于是,王木连不惜利用自己打工的时间在沿海地区学习先进的养殖技术。打造了村里唯一一个养殖基地,养起了本地小黄牛。一年多的时间把自己的养殖场不断壮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在县市场监管局的指点帮助下,成立了王木连专业合作社。
现在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慕名而来他的养殖场进行参观,不出其然,在他的影响下村里的年轻人陆续回乡创业,有的养猪、有的养牛、有的寻找商机做生意。渐渐地他的成绩被村民们看在眼里,2013年村干的选举中以80%的票数当选了排老村主任。
达地乡排老村是该县157个行政村中的37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224户91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9户347人。近年来,作为一村之主的他为了能更好地带动村里的发展,他始终把为民办实事、解决群众反映问题作为个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据悉,以前的村干部都是有任务下来了才会跑到村里去干工作,但现在他当了村主任后,除了周末时间和特殊情况外他自己都会到村里去,同时他还安排了每周的值班工作人员。有人对于他的做法很不解,但他的回答却是“我怕村民来村里办事找不到人。”
王木连深刻的认识到,一个村要发展,党员必须发挥带头作用,群众要掌握一定实用技术。为用好全村大中、专以上在校生、毕业生和有干劲的年轻人,将他们组织起来,组建了技术培训队伍开办农民夜校,并以党员介绍人引导有进步青年入党,现有5名入党积极分子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为党组织发展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通过培训培养产业致富能手20余人,成为支部带头的好党员。
怎么才能让群众富起来?他对排老村各个小组进行入户走访调查,同时给他们宣传相关的知识。总结民众最想要的发展动向,于是组织有发展意愿的群众外出学习取经、找项目、找产业等等。同时他自己结合市场以及相关政策召集村民召开村民大会,确定村里产业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市场需求,村里要“抱团发展”打破零散化的局面,才能见成效。王木连对笔者说。因此他积极组织村里30余留守妇女参与水族马尾刺绣制作,成立了排老村“刺绣手工艺作坊”;同时组建“村两委合作社”,由村两委牵头、群众自发参与、“金种子”带富,群众自愿选择产业“抱团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发展了特色种养殖。村民们养起了黑毛猪、小黄牛、羊、稻田鱼、茶叶、白芨等地方特色种养殖。目前,养小黄牛300余头,“稻田养鱼”户户参与总产值达2000余斤。茶园800余亩,白芨种植30余亩。户均收益2000元以上,共辐射带动了60余户贫困户。
“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不仅要带领村民做大做强茶产业和黄牛养殖产业,还要带动村民走中药材种植、稻田养鱼等多种产业发展之路,不断拓宽致富门路,从而实现稳定脱贫,让更多的贫困户有更多的获得感。立争在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的目标。”王木连信心十足地说。
>除了产业发展,他还积极地组建了村里的文化建设。利用2年的时间,修建通组公路共计约8公里,灌溉渠约5公里,机耕道约4公里,水族民族文化广场一处,安装了太阳能节能灯130盏,村容村貌得到得到较大改善。加快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步伐。也看到了脱贫的希望,改变了以前村民“等、靠、要”思想。如今,排老村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生态旅游”成为大家常挂嘴边的热门话题,他就在思考,虽然排老村经济条件落后,但是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特别好啊!他就打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主意,并且撸起袖子就干起来。合作社先后投资46万元,建起了品原生态美食农家乐11户,旅游观光园12个、垂钓、休闲娱乐6个等为一体的农家山庄,成为乡村旅游的开路先锋,有力的推动了全乡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又积极挖掘排老村爬端坡(即端节)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弘扬水族端坡文化上下功夫。规划建设水族同胞瓜年祭祀、赛马、欢聚、登高望远等建设,端坡建成后,不仅在每年的瓜年活动期间向世人展示水族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内涵,不断地丰富、提升达地水族瓜年活动的内容和质量,同时还进一步强化与也蒙村“百鸟衣”等苗族文化形成有效衔接、互动,促进水、苗等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助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