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前后,来喜合作社带着客商来到细河村,收购下庄管理区杨家营村、龙虎庄村农户种植的生姜。一大早,姜地里就开始忙碌起来。挖姜、剪叶、码箱、装车,雇工们精心地按照要求拾掇着新出*的生姜,农业经纪人、姜农和客商在姜地里紧盯成品质量。
地头上零售客商亲自往小货车里码姜,一对来自迁西的零售商说“抚宁这儿的姜好,人也好,你看这样儿的长得细的我们拉走不好卖,这姜主人说都甩出来不算钱,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使劲儿往外挑了。往后啊,我们就认准这个地方取货了。
” 尽管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干旱,今年的生姜生长仍然可喜。据几个蔬菜合作社估算,今年的大姜亩产平均在万斤以上。按照近几日每斤一块三的售价,一亩地能看六七千块钱的利润。在留守营镇、抚宁镇等处外包地的大姜长势良好,受干旱影响不大,最高亩产能达到一万三千余斤。前杨家营村农户孙汉民的生姜质量极好,客商给出了一块七的高价。
今年,除了传统种植方式喜获丰收,下庄管理区的小江蔬菜合作社实验的26亩新技术大棚姜也获得喜人成果。13日上午,市蔬菜中心在小江蔬菜合作社桑园基地举办了市大棚生姜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吸引了不少生姜种植大户前去观摩学习。
观摩会上,现场对比了合作社今年新技术种植的大棚姜和传统种植方式的裸地姜品质及产量,并由合作社技术负责人讲解了大棚新技术的优势、理事长邬大为现场答疑讲解今年新技术的关键控制点。经现场测产,今年小江蔬菜合作社的新技术大棚红头姜平均达到5斤/株,按照每亩4000株成活率计算,刨除坏损,亩产超过18000斤,远远超过传统裸地姜的产量。
据了解,今年小江蔬菜合作社采用滴灌系统配套施用硅谷肥、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实现了提高大姜品质及产量、改善*壤环境、破除*壤板结、改良*壤盐渍化、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生姜种植增产增收探索了新方法。
自从去年抚宁区生姜产业协会成立后,以协会理事长邬大为为首的理事团积极谋划、科学研究、落实行动,通过发挥行业自律、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等功能,引导带动姜农改善从生产到销售一系列工序,有效地促进了抚宁生姜产业的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带领姜农致富增收带迈上了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