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轮*地承包到期后*地会不会重新分?承包权益能不能得到保障?随着二轮承包最后期限渐渐临近,这些都是近几年农村人最关心的问题。那么此次国家提出承包期延长30年,传递着哪些信号?我们是否可以从中看出未来农村走势的一些端倪?
①为什么延长30年?而不是10年、100年?
首先我国农村最初开始实行*地承包制是在80年代,但最初对于承包时间和期限并没有明确规定,而且一般承包期都比较短。
但实践中逐渐发现,承包时间过短,承包人很难有积极性加大对*地的投入,因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手里的*地能维持多久,更容易导致掠夺式经营的短期行为,这显然背离了我国*地承包经营制度实行的初衷。因此制定更长的承包期限势在必行。
于是就有了为期15年的第一轮承包是从1983年到1997年,为期30年的第二轮承包是从1998年到2027年。此次再延长30年,就意味着下次到期时间为2057年。
不过有人还是疑问,那为什么不制定比如100年这样更长的承包期呢?或者永久承包?
据说 网小编了解,一是为了能够随着农村局势的变化灵活调整,100年以后谁都不知道如今的政策是不是还适用呢?
二就是涉及利益分配了,*地资源永远都是个敏感话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在若干年的实践中已经引起很多争议,新的分配方式仍然值得探讨。
②承包地再延长30年,对农民最直接的影响有哪些?
首先是大家手里的*地更值钱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国家现在开放了农村*地经营权贷款,但是如果*地剩余承包年限过短,显然价值就大打折扣,剩余年限从10年提升到30年,就等于信用额度翻了好几倍。
而对于有意要流转*地的农民,相当于直接收了至少好几万的红包(按人均1.5亩算,如果像东北地区户均百亩那样的规模更不得了)。之前只能流转出去10年,现在多加30年,就是多收30年的租金。
当然更长的承包期,也意味着农民必须更用心地对待手里的*地,*地整改、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更加用心,增值空间也就更大了。
很多农民此前担心2027年之后会不会重新分地,现在显然可以打消疑虑了。此次延期表明国家对于农村*地的整体策略就是维稳,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不仅是下一个30年的原则,农民也不必担心可能失去承包权。
③还有哪些细节要格外注意?
根据国家规定延长*地承包期后,乡(镇)人民政府农业承包合同主管部门,应及时向农户颁发由县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印制的《*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为了确保自己的权益,农民朋友必须密切关注相关信息。
同时这也是再一次提醒大家*地确权的重要性,没有确权的*地今后是很难得到国家承认的,即便保留了承包地,纠纷隐患也很大。而且根据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原则,再要重新分地也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