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驻村的第二年已经过去了一大半。 2016年3月,陈文超由县财政局派驻谷脚镇谷冰村,这里地处峡谷,*地资源稀缺,光照不充足,村里的农作物收成也不理想。村寨依峡谷而建,上下蜿蜒相距约6公里,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受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发展一直很缓慢。
全村共399户 1820人,其中贫困户有179户585人,是全省的一类贫困村。 走村串户、摸清村情、了解实际是开展好工作的“关键招”。他紧紧围绕“群众想什么?希望干部做什么?我能为群众做什么?”三个主题开展工作,真正把群众冷暖“心中挂”,群众难事“脚上忙”,群众点滴“往上跑”。走访贫困户是陈文超每天必做的事情,掏腰包为贫困户添置生活用品更是家常便饭,日常走访中多是宣传扶贫政策,宣传的话说的不生不硬,群众都很喜欢跟他聊天。“跟群众打交道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融入他们的生活,你跟他们讲文学、讲大道理,人家摆摆手就回家栽洋芋去了,我挽起裤脚跟着去栽,闲谈之中才晓得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陈文超得到的经验。那时陈文超每天下村走访贫困户,有一半以上时间是花在走路上,手机更不用说了,由于信号不好,只能看看时间,基本处于无服务状态。“既然我选择了驻村,就要扎实为群众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做到带着人民群众的期盼下去,带着人民群众的满意回来。”他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村入户,察民情、讲政策、解难题、办实事,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化解民忧,倾听群众心声,关心群众疾苦。踏破千家门,温暖万人心。在访民情中与村民交朋友,在促膝交谈中与百姓拉家常,在抒民困中解决实际困难。
龙成学家住谷冰村高龙井组,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的大事都是妻子一个人扛,这让老龙觉得愧对家庭。好在老龙人勤快、又好学,有一次交谈中听说养蜂是个不错的出路,陈文超就带着他到贵阳学习了几天,从编木箱到买蜂种再到建养殖“基地”,陈文超环环相助。龙成学最担心的销量问题也在陈文超的帮助下迎刃而解。根据市场需求打造“纯天然、无添加”的蜂蜜,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手。因为大山里的蜂蜜品质好、产量高,经过试用后,陈文超通过朋友圈,帮老龙销了差不多200斤的蜂蜜,靠卖蜂蜜,仅此一项他就收入了三万元,老龙乐开了花。
“在农村,像老龙这样有“觉悟”的贫困户其实不多,大部分群众还是通过种植玉米、水稻作为主要经济收入,每年亩产值约1000余元,基本入不敷出。为了让龙成学有致富的奔头,养蜂是我提的意见,既然他踏上了这条路,有什么问题,我得第一个站出来帮忙。”未来,陈文超打算动员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养殖,通过个别示范和带动,增强贫困户致富的信心。 驻村这一年多,撸起袖子干过“大”事,但也做了不少“小”事,母猪难产、小牛崽掉水沟……这些平时在办公室想都想不到的事情,陈文超驻村这一年多就没少遇到。
驻村工作做得实,群众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陈文超平常没事的时候,就在田间地头走走窜窜,群众就算插秧打米再忙再累,看到陈文超都会亲切的打招呼,陈文超也不闲着,挽起袖子和裤脚,鞋子一脱就下到地里帮忙去了。 “他有思路、有计划、有干劲、有决心,工作推进大,效果明显,让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说起这个驻村干部,谷冰村的支书赞不绝口。 “如何鼓足村民钱袋子,真情温暖心窝子。”是陈文超走村串户时经常思考的问题。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破碎的*地集中起来、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扶贫资金整合起来、传统种植改变过来,积极发展产业,壮大产业底盘,增强增收硬实力是陈文超的切身体会。
长期以来,由于观念落后、耕作传统,谷冰村大量的资源闲置、资金分散、效益低下,传统的玉米、水稻种植,产值低,农户长期富不起来。陈文超通过开院坝会,向群众宣传“三变”改革,从根本上改掉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身份,赋予农村自我滚动发展的空间和内生动力,既给“鱼”又给“渔”,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增收致富。 陈文超通过全面摸底、认真调研,明确“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产业发展分区域实验为辅”的谷冰村发展战略。2016年,陈文超争取到镇政府及县财政局实施涉及资金242万的谷冰村贵民公司融资资金断头路项目;争取省财政厅项目资金490万元,实施谷冰村小康寨建设项目;申请项目资金50万元,发展肉牛养殖项目,惠及贫困户18户93人;向黔南州财政局申请支农资金15万元实施谷冰村蔬菜种植项目,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150亩;全力支持谷冰村刺梨产业发展,全村刺梨种植总面积达1300余亩。2017年年初,陈文超又向县财政局申请资金,组织村干和冷水鱼养殖企业代表、谷冰村贫困户多次到外省、外县实地调研石蛙养殖技术。回到谷冰后,从修建养殖基地、购买黄粉虫再到引入蛙苗,已投入了40万元,如果初期试验效果好,会扩建基地至10亩,投入将达200万,依靠全村丰富的水资源,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
曾经的前世不修说的是这里交通闭塞、发展落后。现在的谷冰村,村组间交错相通的“小康路”白晃晃、蔬菜大棚里的青椒卖了好价钱、小尧组下的基地里鱼儿鲜活、正在修建中的文化广场“容貌初显”……与两年前相比,谷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心扎根基层,奋力脱贫攻坚,誓为农村致富谱新篇。陈文超给自己五年的时间,谷冰不富他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