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9周岁的王忠立,是河南人,2013年,他从一所知名985高校毕业后,来到句容戴庄村任职,那个时候的他,满怀着一腔热血,总想着要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成绩,才能对得起“大学生村官”这个头衔。
恰巧那时候村里有13亩有机蔬菜园正在扩建,没人愿意接手,王忠立就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我的有机蔬菜模式是可以复制的,销路也是可以复制的”,站在句容戴庄有机农业园内,大学生村官王忠立指着一排排蔬菜大棚,骄傲地对记者说到。作为一个外乡人,扎根镇江四年多来,王忠立从一无所知到熟门熟路,付出了比别人多上百倍的努力,终于也实现了带领村民致富的愿望。
一个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就这样无知无畏的做起了别人都不愿意尝试的事情。王忠立不好意思的说,当时做这个决定主要是一时冲动,当自己真正站在大棚里,看着荒芜的*地时,心里其实充满了不安和恐惧。 在“三农专家”赵亚夫的鼓励和指导下,王忠立也放开了胆子决定大干一场。2013年到2014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忠立过上了起早贪黑的生活,除了作为一个大学生村官要做好的本职工作以外,王忠立将睡觉以外的几乎所有剩余时间,都用在田埂上。
一年多的时间,王忠立从一个不知道什么季节该种什么菜的门外汉,变成了能够自己做虫害防治的半个专家。 我们常说有付出总会有回报,但是在王忠立的身上,似乎并没有很快的应验。尽管他付出了很多努力,让自己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农民”,但是2014年,他却没有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反而亏了将近十万块钱。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王忠立以其沉着冷静的行事风格,迅速的总结经验、转变思路。他将销售的方式从“进入菜市场跟普通蔬菜竞争”转变成“对接生鲜电商、会员制单位,配送入户”。就这样,王忠立打出了自己的有机蔬菜品牌,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并且在2015年实现了首次盈利。
探索出有机蔬菜种植方式只是第一步,王忠立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形成“可复制”的种植模式。从2015年开始,村里的几位农民陆续找到戴庄村委会,要求承包大棚种植蔬菜。王忠立除了将自己原先的100亩*地分租出去外,在春秋两季,还为村民免费规划种植方案,利用差异化种植,提高有机蔬菜的市场竞争力。
从技术到肥料,王忠立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他们,用王忠立自己的话说,要带领村民一起富。 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王忠立始终牢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带着农民富 ”。他说“无限复制才有无限致富的可能,他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农民通过种植机蔬菜走上致富之路”,这就是他心中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