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产支持辅助工具,信息化从宏观上来讲,任何行业对于信息管理、数据交换和分析的依赖程度都会不断加大,前途必定是一片大好的。不过这种大好是跟本行业内比较而言,并非是跟其他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相比。
医疗信息化,规范的说应该是健康信息化(Health Informatics)自身的定义其实是比较不统一的。本人比较喜欢将其视为健康信息技术(HIT)、健康信息系统(HIS)、健康信息管理(HIM)和健康数据分析(HDA)的统称。
首先说健康信息技术。总体上来讲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突破。由于消费者存在所见即所得的需求,几年前红火个人可携带健康监测设备只能被局限性血糖监测等老慢病领域。手术机器人、3D打印技术、远程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基因检测等已经比较成熟。目前可能再有发展的可能还是已知技术的应用推广,物联网应用的再深入和普及。
对于健康信息系统而言,需要做的还是很多,做的过程还是会比较缓慢和复杂。目前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已经定下来了:自然语言识别和标准术语用于数据采集,HL7 FHIR等标准协议用于数据交换,本体论用于数据分析,大数据用于知识库构建和辅助诊断。应用系统界面会更加模块化、个性化。系统格局会分为国家级、区域级、机构级、个人级的多层存储、使用模式。但这些方向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轮廓,一直没有变,可一直都进展缓慢。
健康信息管理方面,图书情报学的概念早已经被剥离,我们从传统的病案管理转换到了信息管理已经有20年,管理系统和方法目前基本成熟,所以说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由于自然语言、语音识别和编码标准的使用,人工介入的范围将会越来约少。
健康数据分析领域,生物统计学已经是常规课程,出paper的都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说是普及的、没有大变化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的话,由于大数据的产生,非结构化数据的出现,本体论的推广,生物统计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将会是个大问题,目前看来学习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虽然目前很多人把这些称之为AI,去炒作这个领域,但不论是图像识别还是辅助诊断,从整体上还是无法改变健康数据分析的总体格局。
总的来说,信息化在医疗健康领域只是辅助手段,发展同医疗健康整体行业的发展是持平的。像互联网+、AI等热词的炒作只会是短期现象,脱离行业基础的期望都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