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要素是会计研究的基石,是会计计量、确认的理论依据,科学、合理地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是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基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强调是会计要素更具有现时价值,从而产生了公允价值变动的差异,如果该差异在当期不能归属于权益或损益的话,则增加了公允价值变动的差异这一要素,并相应地影响资产、所有者权益、利润等会计要素,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会计要素是会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石,更是会计准则建设的核心,会计要素定义的是否准确,不仅影响着会计计量的质量,而且还决定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因此,科学、合理地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基础。
一、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分类:
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是指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作的基本分类,因此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它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由于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是主观的,各国会计要素的分类有所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规定为六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资产负债表要素,资产是资金的占用形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与资产相对应的取得途径,他们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三项会计要素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为利润表要素。收入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入,费用是经济活动中经济利益的总流出,收入与费用相配比,即形成经济活动的利润,利润是资金运用的成果,它们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性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直接记录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
二、会计要素之间的平衡性:
会计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在总额上形成了一种相等关系即会计恒等式,根据现行的会计要素分类,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即:资金运用=资金来源。 该等式是会计计量、核算的基础,也是编资产负债表的依据,它表明了股东与债权人两者在企业的资产中到底占了多大份额。在负债不变时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同方向变化。所有者权益不变呢,资产就与负债同方向变化,而当所有者权益与负债都发生变化的时候,其资产的变化则等于两者之和。从理论上讲,会计各要素之间必须保持一种平衡性,否则,会计计量、核算无法进行,因此,如果会计恒等式存在不平衡的话,则必须对会计要素重新进行审视和分类。下面我们就现行的会计等式进行推理,以印证现行的会计等式是否平衡:会计等式:资金运用=资金来源,推导:资产=资本,资本=债权资本+股东资本,如果会计主体在持续经营中,存在留存收益,则留存收益又成为股东新的投入资本,其反映是增加了资产,会计等式平衡,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下,由于名义货币不发生变化,则上述会计等式永远保持平衡所以称会计恒等式是毋庸置疑,但在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生产率大幅提高,使会计要素的原始投入成本价值与市场价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则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弊端已显现,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已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人们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改变,报告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效,以有助于评价与决策,因此,越来越突出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必要性,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下,由于会计要素的账面价值与某一时点会计要素市价存在差异,即:资产市价-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市价-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从而推导出,资产账面价值+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账面价值+资本的价值变动+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价值变动,最后得出:资产市价=资本市价+资产的价值变动-资本的价值变动,从而与现行的会计等式有所不同,由于资产与资本的价值变动差异不能再归类于资本,换而言之,现行会计等式的是否平衡取决于资产的价值变动、负债的价值变动与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变动是否能保持平衡,如果三者之间不能保持平衡,则可以得出现行的会计等式具有不平衡性的结论,如果认为所有者权益本身没有价值变动的话,那么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不应归属所有者权益,这就是一种悖论;如果认为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是所有者权益本身价值变动的话,显然也是一种错误,这主要是所有者权益自身的变动与债权资本相比还比较特殊,一般而言,资金的价值变动取决于利率变动,但股权资本由于承担了企业在经营中的风险,其要求的回报比债权资本高,即风险越大。要求回报越高,对非上市公司的股权资本由于没有明确的市价,必须采用技术估计的方式进行估算,即采用资本定价公式(CAPM),资本的期望收益率应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资本的贝塔系数测定的风险溢价。换而言之,股东资本成本取决于风险系数,风险系数越大,则资本的期望收益率越高,股东资本成本越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必然要动态地反映股东资本成本,以评判风险与收益、投资的效果。对于上市公司来讲股东资本成本就是股票的市价,同时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相比较还存在流动溢价,即同股不同价,因此,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差异并不是所有者权益自身价值的变动,资产、负债的价值变动差异不应纳入所有者权益。综上分析,如果现行会计等式存在不平衡的话,则必然增加资产与资本的价值变动这一会计要素,并应对现行的资产、所有者权益、利润三个会计要素重新进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