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回应改读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斜”读“xié”还是“xiá”,在很多上了年龄的人看来是读“xiá”,然而近日有网友注意到,新版教材和词典上的注音是“xié”。与此类似的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中“骑”的注音由“jì”改为“qí”等。对于这一改变,网友纷纷质疑读音改变会破坏韵律,且不尊重传统文化。2月19日,主管汉字读音审定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就此回应称,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便于推广应用,也考虑了多数人的意见,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正式公布,对于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近日,网友针对拼音的发帖引发热议,许多人称“怕自己上了个假学”。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大家纷纷表示有些“发懵”,不知道现在我们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
北京时间记者调查发现,在新版字典和学生教材中,一些小时候被老师多次提点的古汉语生僻音的读法改变了,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而在记者小时候,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但新版教材和字典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对于这一读音改变,据称是因为读错的人太多,所以就“将错就错”改了。然而,网友纷纷提出质疑,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极大的不尊重,也有网友模仿诗词原作者的口吻调侃称“我老人家费劲心思完成的押韵,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这么被改了?”
2月19日下午,北京时间记者就此事致电教育部求证,主管汉字读音审定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拼音研究室回应称,包括上述诗词中生僻音在内的一些古汉语生僻音确实有调整,调整原则是古汉语生僻音在现代是存在的且有其相对应语意的就保留,但如果只有生僻音而与其现代音所对应的字所对应语意相同则使用现代读音,这也是考虑到推广使用的方便,而且考虑到了大多数人的意见。
同时,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字拼音研究室强调,这一读音改变还未正式成为国家标准,还需要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才能公布,目前还应以原生僻读音为准。至于新版教材和字典使用调整后的读音,其认为可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了解的早,率先改革了,因为这一标准预计很快就会公布。
2月19日下午,北京时间记者还就此事致电负责教材编纂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求证,该社小学语文编辑室表示将予以书面回应,但截至发稿前,记者尚未收到其回应。
一、教育部回应改读音:还未通过审议 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一些字改读音”竟是假的?教育部回应来了!近日,有消息称,一些字原本的错误读音转正了,比如“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一骑(qí)红尘妃子笑”...这是真的吗?
原本的错误读音转正了?
据界面报道,小学语文课上的字词拼音登上了微博热搜,不少网友发现,小时候被语文老师改正的错误读音,现在却被“官方”认证,变成了现行的规范读法。
近日,网上热传一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第6版,不少字词注释的汉语拼音已经发生变化。
道别常说的“拜拜”,不少人发音为bái,但实际上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它的正确读音是bài。然而在第6版,“拜”增加了注音bái。
另一个经常被读成què záo的词语“确凿”,在词典中原本的正确注音是què zuò,但新版的词典表示,这个词语的读音从俗改为què záo。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如果用这种读音朗诵古诗,语文老师往往会把“衰”纠正为cuī,“斜”应读作xiá,而“骑”应读作jì。但现在按照注音,它们都不再需要纠正。
“说服”到底读作shuō fú 还是shuì fú?“铁骑”到底读作tiě jì还是tiě qí?“
越来越多的字词读法开始引发困惑。
教育部回应“古诗改读音”:还未通过审议
据@时间视频报道,19日,教育部有关部门回应称,改后的审音表尚未通过审议,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另据新闻晨报报道,教育部语用所普通话审音委员会汉字与汉语拼音办公室(隶属于国家语委)的何副研究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6年,教育部就《(修订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修订稿》中很多异读词的拼音打破了大众原本认知,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时隔三年尚未正式发布。
何副研究员说,审音委已经对当初做的审音表的修订工作做了提交,语委相关部门正在进行相关部门的审核,(审核结果)还没有出来,所以还没有正式对外发布。这个审音表征求意见稿里有些读音还在调整,“有一些老师可能认为2016年的《修订稿》是定稿,所以写文章指向《修订稿》,据此做出的引用和讨论都不是特别准确。”
有争议的字词到底怎么读?正确答案可能在2019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
据界面报道,2019年1月10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发布《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9年工作要点》。《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作为重要的普通话语音标准,列入了2019年的工作要点,计划在2019年内正式发布。
其实这个话题是“旧事重提”
去年就有网友发现从小学习的一些字的读音,在如今的字典里,已经不知不觉地改了
去年也有媒体对此进行过报道,文中提到第三次普通话审音后修订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公开征求意见
最近这事儿又被翻了出来,网友又一次炸了!热门评论里,大多是反对的声音
据钱江晚报报道,对于这些字词的拼音改动,语文老师并不完全赞同。
冯老师说,虽然语言发音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但会不会变得太快了?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看法是:“确实有不够慎重的地方。比如‘石径斜’‘一骑’等,把古诗的押韵和平仄都搞没了。”
当然,也有部分老师看到了汉字读音修改的另外一面——对小学生来说,其实是降低了学习难度。
“由简到繁很难,但由繁到简就容易很多。”杭州卖鱼桥小学语文老师江敏说。对小朋友来说,多音字是很大难题,读音修改让很多读法简化,小朋友学习难度也随之降低。“以‘骑’为例,小朋友最先接触的就是‘骑马’的qí,以前还有个多音字念法jì,学生会混淆,理解起来也有难度,统一读音后这类混淆就比较少。”
二、常用字要改读音?一场传承与变革的拉锯战
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这两天,汉字读音成了热门话题,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一夜之间从“学霸”变“学渣”。别着急,先上结论,这是一个不实消息,这些读音目前还没有更改,且听观潮君道来原委。
先打假再说事
2月18日,微信公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以“网友翻字典”的场景为由头,列举了说服、粳米,荨麻疹等一批易读错的字词,表示因为读错的人太多,为了适应大众需要,字典上已经把曾经的“错误读音”变成了“规范读音”。这篇极具话题性的文章,被各类公号接力传播,形成刷屏态势。
但若细细核实,便可发现热文并不是昨儿写成的!去年5月,《“说(shuō)客”“坐骑(qí)”你读对了吗?专家呼吁:汉字拼音不能随波逐流丢失表意魅力》,刊发在《北京晚报》上。这两天引发热议的文章,不过是炒了冷饭而已,不少字句表述还一模一样。
那为啥说改读音的消息不实呢?就在今天,《咬文嚼字》的主编站出来了:还没改!原来,文中的大部分内容来自国家语委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稿》,而这个《征求意见稿》至今尚未正式发布。今后正式发布的《审音表》应该不完全和《征求意见稿》一样,文中列举的一些读音改动未必会真正调整。
编个“网友翻字典”的故事,把未发生的事情说的跟真事儿一样,这是恶。然而更恶的是,文中把1985年已经修订过的读音,和2016年拟修订的读音,混合在一起展示,搞得人弄不清到底哪些是改过的,哪些还未改。一篇“以正视听”的文章,却变成了“混淆视听”,这是文字的悲哀。
征求意见两年多还未出正式稿,足以说明争议很大。冷饭每次都能得到热抄,足以说明牵动人心。汉字改读音,是一件严肃而谨慎的事情,围绕它的争议,好比一次激烈的对抗赛。
改读音是“学霸”与“学渣”的对抗赛
改读音之所以牵动人心,不仅是因为影响范围大,还因为触动了人们心中的文化情怀。中国有崇文的传统,一个人被认为“有文化”,是一件有面子的事。不识知网的明星可以搞到博士后读,资金充裕的老板可以摆弄收藏品,而普通老百姓,就只能通过勤学苦读来充实自己。
读书人读错字音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读错“鸿鹄”二字让北大校长都面红耳赤。而对于普通人呢?二十年前,央视的一次赈灾晚会,某位笑星上来念捐款的单位名,前面还挺顺溜,突然短暂停顿,接着就把“盱眙”念成了“于台”。不少观众提起他,首先联想到的是“于台”。“读错字”给一个人的标签化是很深、很持久的。我们可能忘了一个人的长相、穿着、素养,但往往会记得他读错过的字,记一辈子,随时调取,得空就讲给别人听。
生活中,“白字先生”还真不少,读错字而不自知,免不得惹人发笑。在不造成尴尬的前提下,“学霸”们纠正“学渣”们的白字,也就成为凸显自身“好学生”属性的一个环节。但就因为“误读甚广”就把错误的读音“扶正”,让读惯了正确音的人情何以堪?无怪乎不少网友看到文章后跳了起来:我用功念书记住的正确读音,就这么让位给“白字先生”的误读音了?都说“邪不胜正”,怎么在读字音这件事上,我们就得向“读错字的恶势力”低头了?
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出现变化,这很正常。语言的特点是广泛使用,考虑大众对特定字音的认知和接受,根据约定俗成做出的改变,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也没错。然而,绝不能因为读错某字的人多,就一定要变错为对。语言要讲究传承性和稳定性,在修改汉字读音时,如果过度看重某字的读音正确率,或者说“唯正确率”,这就成了文化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
什么字音能改,什么字音不能改,征求意见是当然是一道最终把关,但是一些字被“提名”进名单,这本身就释放出某种信号。在这件事上,专家应发挥出更重要的引导作用,拿出个有说服力的方案,对那些改过之后会造成“文化流失”的字予以保护。
再者,对评委会来说,某个字是读对者多还是误读者多,恐怕不能想当然,也不能把目光只盯在身边那个小圈子里。以今天信息科技之发达,大妈买菜都会移动支付,做字音调查绝非难事。不仅要调查正确率,还要调查正确率的变化。假如某个字,读对者的比例在慢慢变多,即使今天还有大部分人读错,就不该断然判正确读音“死刑”。
改读音是一场传承与变革的对抗赛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我们还没从春晚小品的洗脑中释放出来,改字音这件事就让古诗一下子失去了韵律感。“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字音一改,不符合韵脚,古诗也就不美。词可达意,音亦可传美。古诗词的美,不仅在于词句本身描绘的意境,也包含着朗读时产生的铿锵和谐感。
古诗词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美,还在于其文化桥梁作用。华人都会诵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在中华文化中就被赋予了思乡的意义。保护古诗词,也是维护华语文化圈的联系。倘若改字音时只顾今天的方便,不顾古诗词中的意境,那么无疑是在削弱我们鉴赏古诗的能力,造成文化割裂。至少在改字音这件事上,放过古诗如何?不再追求“统读”如何?允许某个字在古诗中“又音”如何?
字音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每次字音的变化,会伴随着某些信息的改变,不少字音的修订,是一个减少文字信息含量的过程。例如“说”字,念(shuì)的时候,本身就有着“劝,使信服”的含义,改了字音,这些语义也会慢慢丢失。汉语博大精深,是信息熵最大的主流语言,多音多义不仅是汉语言特点,也融入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中。保留语音语义,就是保留文化信息。今天的人们,拥有信息科技的帮助,文字输入可以模糊联想,传达信息可以智能操作,处理文字的能力远比古人更加高超。一字多音,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障碍。
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改读音这件事,不妨只对“非改不可”的字下手,让“似是而非”的字音在自然使用中,要么拨乱反正,要么自行消失。
三、
四、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