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回应大众消失
针对大众点评即将消失的传闻,美团回应称,“大众点评会一直是个独立app,不存在合并进美团app的可能性。大众点评成立15年来,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和支持,我们不忘初心,坚守陪伴。”
大众点评这一大众熟悉的品牌即将迎来变数,据了解,为了提高DAU,所有美团的产品将整合进一个App中,集中流量池,将点评抽干。其中包括点评的数据输入、关系链输入和流量输入。具体来讲,点评最核心的资产:UGC内容评论将在美团端展示;外卖、酒旅等流量全部输送给美团。
一、大众点评即将消失 被美团边缘化 该何去何从
美团回应称,大众点评会一直是个独立app,不存在合并进美团app的可能性。大众点评成立15年来,受到广大用户的喜爱和支持,我们不忘初心,坚守陪伴。
2月初,界面新闻记者独家获悉,大众点评这一大众熟悉的品牌即将迎来变数:如摩拜单车被收购后更名为“美团单车”一样,大众点评将被改名或被直接放弃。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为了提高DAU,所有美团的产品将整合进一个App中,将点评抽干。其中包括点评的数据输入、关系链输入和流量输入。具体来讲,点评最核心的资产——UGC内容评论将在美团端展示;外卖、酒旅等流量全部输送给美团。
此外,点评最赚钱的项目,比如商家推荐、排序、收费商家的UI等,都将被美团拿走。据美团内部人士透露,该消息是王慧文在开会时亲口说的,其背后的压力是投资人要求DAU达到6000万。一名在职员工和一名已离职员工分别向记者确认了该消息。
在2018年Q3的财报中,美团没有公布自己的月活,只表示年度交易用户数为3.823亿,年度活跃商家用户数为550万。
整体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191亿元,同比增长97.2%,期内亏损833亿元,主要来自于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之公允价值变动,经调整后亏损净额24.64亿元,同比扩大158%。
在美团毛利率最高的餐饮外卖市场,根据Trustdata发布的《2018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指出,第三季度美团外卖市场份额达60.1%,位居行业第一。饿了么排名第二,占据29.3%的市场份额。已经被饿了么收购的百度外卖,市场份额占比为2.9%。外卖市场631的格局已经基本稳定。
距离2015年美团收购大众点评已经过去三年半的时间,正如其他被收购的公司一样,大众点评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虽然在华东地区许多用户对大众点评都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吃饭聚会前一定会打开点评查下评价。但仔细想想,被收购的品牌难以长久保持是商业常态。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2018年美团上市前后,为做高利润,曾经提高商家抽成;春节前后,美团内部还进行过新一轮的裁员,舆论风波比较大的是美团曾裁掉过一批2018年入职的应届毕业生。
截至记者发稿,美团点评股价为56.75港元,今日涨幅为1.3%。在2018年11月份,曾有市场研究公司IHS Markit报告称,截至周二,美团股票的卖空比例为4.4%,是港交所上市公司市值加权平均值的两倍以上。
分析师凌炜森(Vey-Sern Ling)认为,做空者可能是看到了美团短期内面临的风险:市场疲软、宏观经济担忧、来自阿里巴巴集团的竞争加剧等。阿里也正在努力扩大其外卖业务的市场份额。
二、加入“短视频+社交”,这样的大众点评你喜欢吗
以下这两张图,你能认得出是哪两款App吗?
如果你能认得出前者是小红书,那你能认得出后者是大众点评吗?
是的,你没有看错,第二张图就是大众点评App的推荐页截图。一个月前,大众点评发布10.0版本,从视觉体验到内容做了重大更新和改变。将从前单一的“工具”变得“社交化”,不仅加入了短视频和优化了分享功能,还邀请了明星入驻,加强互动。
用户中有人唱好也有人唱衰,有的觉得改变太大,认不出来,一个挑选美食的App没必要如此复杂,不过也有用户觉得新版本炫彩靓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2014年猫眼加入社区功能后,也试图通过“社交化”来促进用户互动,但活跃用户的数据并没有太大改善。
大众点评能实现完美蜕变吗?这样的大众点评你喜欢吗?
明星入驻+视频和照片分享,就能成为社交平台了吗
4月19日,大众点评正式更新10.0版本,面对消费升级下的消费偏好转移,用户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地域评价和价格,而是越来越在乎App的使用体验和精神享受,因此此次的升级,大众点评App从内容到界面都进行了较大改变,给予用户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从前单一的“生活工具”转变为“生活+社交工具”。
首先在于视觉体验,10.0的大众点评的首页有很大改变,变得更有时尚感,推荐页面变成了卡片式,分发着各种吃喝玩乐的内容,其中还包括资讯、电影介绍和广告及用户自己分享的评论和视频等。这下用户不再仅仅是有需要的时候打开App进行搜索,更会有机会停留在界面上接受一些推荐和广告,在大众点评中逛起来,触及更多元的消费需求。
除了视觉体验的截然不同外,大众点评的使用功能也增添了很多,以App界面最下方最中央的“+”为核心,大众点评正式成为了一个“分享+社交”的App,从推荐页看到广告心动了吗?看到别人分享的好吃的想去尝一尝吗?
与之前看了评论直接去吃东西不同的是,你现在还可以对他人所发内容进行点赞评论,然后自己去的时候,也秀出自己拍的照片或短视频,且不限于吃喝玩乐,还可以发自己生活的日常,和友人互动,俨然已经和朋友圈功能差不多,此外还能加各种“#”,和微博的话题功能类似。
但和朋友圈不同的是,你在大众点评秀出的内容,通常更有场景感,由于其本身“生活工具”的定位,你带着定位的餐厅、游乐场、棋牌室和按摩馆等,点开就有地理位置的信息,店铺的介绍、照片、视频甚至是优惠信息都能直接映入眼帘,已经不再需要从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然后打开大众点评搜索的步骤,简单明了,看到分享动心的人能一步点进并看到店铺详情,减少了切换App之间的流失率。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点评的加好友方式,除了手机通讯录之外,还能从微信和QQ导入好友,大大提高了互动量。
不过亲自试验了一下发现,500多名微信好友中能匹配的仅有14个,匹配率并不高,除了好友本身没关联之外,还会有已关联的好友无法匹配和重复匹配的bug。
出现重复匹配的bug
如果这么强大的分享互动功能都不足以吸引用户多花时间停留在大众点评上的话,明星和知名博主呢?这个足够有吸引力吗?
没错,和小红书一样,大众点评也邀请了大量明星入驻点评会,看着自己喜欢的小哥哥小姐姐们分享着他们吃的美食,能看到他们去的饭店,你难道还不动心?
但据观察,目前入驻的演艺明星中,粉丝数、浏览量和评论点赞的数量虽多,但明星们分享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多的也就5-6条,少的甚至就发布1条后不再更新,广告痕迹十分严重,有的更是推广起自己的作品或其他方面了,似乎当成了发通稿的地方,在张艺兴5月6日一天之内发布了2条内容但却再无更新后,有粉丝在评论区问道:还会来吗?艺兴。
张艺兴入驻大众点评后,仅在入驻当日发布了2条动态
明星入驻虽是好事,但若还未真正能将粉丝带进大众点评的互动氛围中来,未免让人觉得事倍功半,还未养成粉丝使用和依赖大众点评之前,明星就出现明显的断更或停更的情况,只会增加粉丝对大众点评的厌恶程度而非好感。
总体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感觉大众点评的社交面功能虽已全面打开,短视频和照片也都能进行编辑修改,变得更加有个性化,明星的入驻也能带来一定互动量,但总体上来看用户的互动意向并不明显,基本上是一些入驻美食、时尚以及运动等博主在引导,但他们的粉丝量有的仅有几百,能上千上万的并不多。
且从身边微信好友关联大众点评的情况来看,大众点评互动的活跃性还停留在表面阶段,看起来很热闹事实上却更多是营造出来的气氛,真正愿意加入进来的人并不多。
用户反馈吐槽多,改版或为吸引年轻用户?
“这次更新后,我感觉不认识大众点评了,新的功能真的不感兴趣。”一位从初中起就开始使用大众点评的上班族小贾对小娱无奈道,“一个找地方吃饭看电影的App,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吗?视频看起来觉得眼花缭乱。”
对大众点评此次更新有埋怨的用户并非少数,而感觉体验不好的原因,大体分为以下三点:
1、完全颠覆了从前的版面,不适应,觉得太乱了;
2、推荐页面东西太多太复杂,感觉有点拥挤,广告太多;
3、感觉改版后像是山寨的抖音和小红书。
还有一些年级偏大的用户表示,有点太花了,晃眼睛。
而有的用户则感觉大众点评的变化没那么大,“它改不改都差不多,我想用的功能就那么多,够用就行,至于其他的我不怎么看。”22岁的大学生小善道。
“我每次打开大众点评的原因有两个,要么想找找附近有什么好吃的,要么就看看自己吃的店有没有买单打折,这两个功能都没什么变化,直接在搜索框就能实现。”他解释道,被问及是否会点开推荐页的其他推荐内容时,他直言“推荐的东西五花八门,并非是我关注的方面,而且在饿着肚子或者吃完急着结账的时候,怎么可能注意什么运动健身的推荐内容。”
为了进一步想了解大众点评是否能get到女孩子们自拍分享的点,询问了平时很喜欢在朋友圈发自拍的美眉小寒,“我觉得在朋友圈发了就够了,微博我都懒得发,来来回回好友就那么多,大众点评就更没必要了,那么多陌生人,能给店铺打个评分就很给面子了好吗?”
在被多个用户吐槽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为大众点评改版点赞的小伙伴,小海觉得改版后的App变得更加生动诱人了,“以前的餐厅宣传照都只有照片,有的还拍的不好,现在能拍短视频,还能直接给图片加滤镜,看起来更好看了,整体App的美观程度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从艾瑞咨询的数据来看,大众点评用户的人群年龄占比31-35岁的用户居多占37.21%,而24岁以下的仅占16.62%,而比较而言抖音和小红书分别能占到27%和21.78%,看来大众点评目前还未能打入年轻用户群体,这或许也是其将App改版成这般的原因。
大众点评使用人群占比
烙印明显创新难度大,静待大众点评找到“爆点”
或许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又或许是为了让功能的多元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大众点评此次改版的决心很大。
作为一个App,判断其成功的标准是看能否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而做出改变之后,就会在用户心里留下烙印和标签,比如:微信是聊天发朋友圈的,微博是分享动态看快讯的,抖音是看短视频的,淘宝是购物的,大众点评是用来挑美食的。
痕迹越明显,标签也就越鲜明,拿微信举例,当人们习惯了用微信聊天发朋友圈之后,小程序这个有点不相关的工具诞生,探索了一年多的时间,才以小游戏的形式真正的进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可见在有用户固化需求后,加入新的功能推出新的产品并普及并非易事。
随着手机容量的不断增加,大家也许不会注意到App所占内存在与日俱增,但功能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复杂则是有目共睹的。
一味的在App的设计和功能上做加法,并非适用于每一款App,也许对于生活工具而言,大众点评就应该持续保持最初的简单高效,尤其是短视频、社交和分享这种功能和其他App的功能是重复的,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到用户的兴趣点。
能精准的掌握用户需求点,确实很重要。2014年8月,猫眼在App中加入了社区功能,希望电影爱好者们能畅所欲言,但从后来活跃用户的数据表现来看,成效并不明显,仅有一小轮峰值。
而真正的爆发期是从2016年1月开始的,那时猫眼加入了会员功能,每月可领代金券、参加首映礼见明星和免费观影等,同时将“在线选座,电影票团购,影讯,订票”的Slogen放在了App名字的后面,突出其功能。
当然,也期待大众点评随着进一步的改版和完善,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燃爆点”,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惊喜。
三、靠点评联动赢得流量的美团,如今要“抛弃”点评了?
刚刚有媒体披露,“大众点评”或将被改名或直接放弃。
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后更名为“美团单车”,眼下大众点评恐也将步上这一后尘。
据报道,为了提高DAU,美团正将所有产品整合进一个App中,其中包括点评的数据输入、关系链输入和流量输入,几乎算是把点评抽干了,而点评最核心的资产——用户自发的内容评论就将在美团端展示。
此前有报道称美团平台上的商家因为佣金上涨正上演“大逃离”,而根据China Reality Research最新的调研报告,中国餐饮外卖市场依旧火爆,美团也不例外。
此外这份报告还显示,2015年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为其带去了巨大流量,提升了平台运营效率,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协同,产生了1+1>2的共赢效应。
而靠联动点评拉来流量的美团,如今要正式放弃“点评”了?
四、从大众点评回应小红书“抄袭门”看互联网商业竞争
商业竞争呢,其实就是这么无所不用其极。而近年来类似的事情,其实也在不断发生。比如众多视频网站上的影视剧被侵权,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只得在法庭上对峙。比如有的应用流量被劫持,双方大打口水战甚至对簿公堂。而此次小红书怒斥大众点评,称后者抄袭,其实也是类似事件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交锋中,小红书是义正言辞地指责大众点评通过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而且据小红书估计,抄袭的数量在百万条量级。也就是说,站在小红书的角度看,大众点评的抄袭显然是“有预谋”的。
而抄袭之举被发现之后,大众点评则是想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为此,大众点评不断想摆脱责任。大众点评声称,经调查,该事件发生是因为大众点评新上线试运营的推荐栏目,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违规转载。” 换句话说,大众点评将责任推给了不成熟的“技术”。
就目前来看,小红书也很难向大众点评要高额赔偿,毕竟大众点评上的内容适合所谓的“避风港”原则。即,平台对用户上传的内容不用负责,申诉的话删除内容就行。不被发现的话就有百万条笔记成为了大众点评的囊中之物,被发现和投诉之后删除即可且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这样一本万利的手段,大众点评自然会采用。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大众点评第一次陷入侵权风波中了。早在2014年,美团就上告大众点评图片侵权,判赔49400元。而与美团合并后,现在的大众点评为了彰显自身的价值,走的就是弱化工具属性、增强社区属性的路线。但做社区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海量UGC内容。
而小红书身为业界知名的UGC生活方式平台,就成为了大众点评最好的“抄袭”对象。要知道,小红书刚刚完成由阿里巴巴领投的3亿美元融资,估值超过了30亿美元。这样一个囊括海量UGC内容的成功应用,被大众点评盯上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不过,这么做还真不地道,直接“搬运”实在是没有意义。当事企业还是应该把重心放在自己业务的创新发展上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