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快讯 »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新歌宣传转发过1亿次的是蔡徐坤吗?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新歌宣传转发过1亿次的是蔡徐坤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02 09:33    浏览次数:170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在23日央视的新闻中,某流量明星新歌宣传的微博被粉丝们转发了“1亿”次,疑似数据造假,新闻中用了出道刚1年的蔡徐坤的图片,不知道是不是他呢?如果按照平台3亿活跃用户来算,每3个人中就有1人转发过,比林俊杰、张艺兴还高。AE去看到现在CXK的粉丝是2200万,由于转发破百万仅会显示“100万+”,他的每一首歌都是100万+的转发量。那这个数据有多可怕呢?让我们对比一下林俊杰、张艺兴、薛之谦等人的吧!

38岁林俊杰在中国歌手中的热度几乎从未跌出过前三,在音乐界出道已经16年,行走的CD之称名不虚传!目前粉丝是4890万,但由于并没有在平台发布新歌的习惯,只是偶尔晒下歌曲,平均转发也就在2万-5万次左右。很多网友说数据要脱水,林俊杰连脱粉都不怕哦

华晨宇是近几年走红的原创音乐人之一,虽然很多人不习惯他的风格,但唱腔和创作都是一流水平。目前的粉丝是3078万,去年为电视剧《斗破苍穹》发布新歌,转发突破了100万+!这个数据对比华晨宇之前的歌曲还算是比较正常,毕竟正常的时候都能有50-60万次转发。

李荣浩是近几年走红的流行音乐人,也是优质的唱作型歌手。前一张专辑《耳朵》中,还因为一首歌全是自己完成的,而在全网上了热搜。目前粉丝1660万,新歌的转发也就在1-3万人次左右。

如果说上面三位都是纯音乐型的艺人,那么久让我们来看看偶像派的转发量如何吧!就以吴亦凡来说,目前在平台有4600万粉丝,最火热的要数《Antares》的全球发布了。当时这张专辑还因为北美的打榜上了热搜,但12万的评论,比起前面50万的评论来说,数据真的不够看啊!

张艺兴同样属于偶像派歌手,但努力的程度还是有目共睹的,前段时间还成为了格莱美的特邀嘉宾!目前粉丝量4610万,但歌曲的转发量依然不够看!小绵羊张艺兴的歌曲,目前在自己微博首发的转发量一般在50万左右,只有1月份的独角戏突破了100万+。

再说说薛之谦吧,会写段子的火锅店男模特,也算是努力型的艺人。目前粉丝是5200万,在这次的对比中是最多的一位。平时的歌曲一般转发量在50-60万人次左右,唯独不多的专辑突破了100万+,但评论量只有6万多点。

如果按照出道1年就有1亿次的转发量来看,以上提及的音乐人、偶像音乐人出道10多年真的白搭了!得要宣传得多辛苦才能破100万+……不过很多网友表示,这是因为周杰伦还没发行新专辑!要知道,只有十多年一直稳居音乐圈第一位的JAY,新专辑才能够与之一拼!小伙伴们,你觉得呢?

一、央视披露多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注水数据”是这样买和刷出来了! 

最近,在社交媒体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上,人们常发现某些用户每次发布的普通内容,获得的浏览量或是点赞数轻易就能突破百万、千万甚至上亿。那么,这些数字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呢?

不久前,某艺人用户发布的一条宣传新歌视频的微博,获得了超过一亿次的转发。以目前中国微博总用户数3.37亿人的比例来看,相当于每三名微博用户当中,就有一人转发了这条内容。

记者:这个数据怎么定义?

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 曹永寿:就是它不是由真人刷出来的,而是由机器(利用软件)手动刷出来的。

根据曹先生的提示,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输入新浪微博的名称,系统优先给了大量帮助用户涨粉丝或是数据增量的业务选项。这些所谓的商家向记者推荐了不同需求的套餐,基本上是10块钱,就能买到400个粉丝,或可以转发指定微博100次。还可根据需求,实现粉丝活跃程度和地域真实性的专门订制。

为了让记者相信数据修改的真实有效,卖家宣称有很多艺人和网红都来找他们购买过,且跟他们拥有长期合作关系。当记者试图追问具体的艺人名字,卖家称不便向记者透露相关信息。

记者又在搜索引擎,以“流量”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在得出的前100个结果里共有23个是与刷流量相关的第三方软件及平台,提供涵盖几乎所有时下热门平台的刷量业务。

记者尝试下载了其中一个自带“创建粉丝”和“创建转发”功能的软件,将一个近期没有任何更新的微博账号填入指定位置,通过扫码付费11.92元换取了足够积分,并分别输入涨粉500人和转发300次的目标值。

操作几分钟后,便发现该账户下不断涌入名字雷同的关注者。同样的,一条几天前发布的微博,也会立刻被来路不明的陌生用户集体转发出去。操作结果均能按照用户希望的数量,实现数据的篡改。

在微信和微博的聊天群里,记者也发现大量公开招募所谓点赞人员的信息。记者以应聘身份申请加入其中一个聊天群,名为“接待老师摇钱树”的管理员简单询问了记者的年龄和可支配时间,就向记者发来了工作要求——为指定客户的抖音账号添加关注和点赞,完成即算一单,可获得1-3元不等的报酬。单日工作量不设上限,工资也可当日结清。

北京某数据公司总裁曹永寿指出,水军有几个特征,一个是你会发现水军造的内容,几乎都是一致的。第二个是很多水军都是在凌晨(上线)。如果一万个粉丝,每个人注册了十个白号,每个白号每天发一百个资讯或信息,那就是十万乘以一百,一天就能到一千(万)。其实(真实数字)只是一万人。

“粉丝”非理性追星

助推假数据泛滥

当数据造假变得轻而易举,遭到滥用也就在所难免。热衷选秀节目和狂热追星的粉丝通过雇佣水军为支持的偶像刷榜刷量,艺人经纪公司和一些新媒体平台也看中了其中的商机,在背后推波助澜。

为集中力量支持共同的偶像,由粉丝自发组建或经纪公司安排成立的明星微博数据站应运而生。据曾经在数据站参与过打榜的小雨同学透露,个人转发艺人微博只能算日常签到任务,想要快速增量,花钱买数据早已是粉丝间的共通手法。

明星微博站前工作人员小雨(化名)说,因为现在大多数粉丝都觉得转发和评论特别重要,这种数据就是越多越好。我们有时候买都是别人发给我,我就存下来了。有时候微信群里会有链接,或者微博群有链接。买这些号,(金钱)投入也很大,可能他一个号就三四毛钱,但他一买就买几百个号。(群里)有的可能会细分做微博评论的,有的专门负责转发的。

为节省人力和时间,粉丝群里还会分享提供自动刷榜功能的手机应用程序,进入其主页,选择心仪的明星,无论打榜的日期还是文案均可供挑选,粉丝们需要做的,只剩下付费而已。

如果是抡博,数据组里面每天都会有任务,必须有公司统一(安排)才行。比如你连续多少天,转发这个微博多少次,你坚持下来就会有一个奖励。这些数据(经纪)公司可能会看,有些品牌方可能会看,但是真的会不会看,其实也不太确定。

打破流量迷思 用作品吸引人

对于虚高的数据,专家表示,数据造假不仅损害了人与人之间诚信的基本原则,也让演艺市场陷入不注重品质而唯流量至上的恶性循环。

互联网专家吴纯勇认为,流量造假基本上违背了诚信(的原则)。它的本质其实都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同的方式,根据所谓的需求进行刷量,这样一个不健康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就慢慢形成了。

而当数据造假成为一种产业,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因自身获利而或多或少助长了造假现象的持续蔓延。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也指出,眼球经济是这个时代很难避免的现象,这个我们在业界里跟明星交流或者经纪人交流的时候,他们当然有个合理理由,就明星流量大的时候,他的曝光率和受到广告主的关注就越大,鼓动粉丝集群式地去制造流量。

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问题是传媒机构也需要利益,他(一旦)发现比较容易投合这种情绪的时候,他会引起关注。造就流量明星一定是三者合力的结果。

对此,专家呼吁,一方面除了市场和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粉丝群体、演艺市场和平台方都需要进行反思。如果只是追求眼前利益,而放弃创作真正有价值有品质的艺术作品,则所谓的流量数据将不过都是过眼烟云。

周星认为,因为转瞬即逝,网络传播很快就看不到了。年轻人成长,很快又会有新的热点(出现)。当然要有政策去抑制这些(流量)制造机构。

除此之外,是要有正向的宣传舆论工具去关注真正作为人的表率的,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坚实地推动我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好的东西,入心入里让年轻人接受,让他们成为真正不是短效,而是长效的典范,我觉得这个才是重要的。

近两年,一些粉丝为了防止自己偶像所出演的电影在市场激烈竞争之下出现票房惨淡而被院线撤场的情况,自发组织多次“锁场保排片”行动;某电视艺术大奖的人气演员奖成了两个明星粉丝之间的网络大战,获奖者捧回奖杯的同时也被网友冠以“水后”的称号;某华裔歌手登上美国音乐排行榜的榜首宝座,大部分美国人却不认识他,以至于这位歌手的名字和“中国水军”一度成为推特热搜……

娱乐圈发生的这些热点事件,直指流量明星数据造假现象。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又对中国影视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

流量思维兴起 行业乱象显现

流量明星是近年来影视行业兴起的一个热门概念,主要指那些因为在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中享有超高人气和大批粉丝、能够吸引网络流量、而备受市场追捧、占据一线商业资源的演艺明星。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分析道,在这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

部分从业者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一部作品或某个艺人的受众关注度和其市场潜力、商业价值成正向关系。而流量又是衡量受众关注度的一个量化指标。

于是,在资本逻辑和商业思维的影响下,影视圈出现了“唯流量论”的不良倾向,部分制片方、广告商常常根据粉丝数量和话题度来选取艺人,而有的视频网站为了吸引更多广告和会员,也在购买自制影视作品时以是否有流量明星出演作为重要衡量标准。为了让自家艺人、心中偶像得到更多商业资源,一些经纪公司和粉丝群体合谋走上了数据造假之路。

当下数据造假的方法令人眼花缭乱,除了锁场、刷榜,粉丝、热搜、转发、点赞、评论都可以买,严重扰乱了影视行业的正常秩序:为了宣传造势,一部影视作品甚至要拿出上百万元购买流量;某片被粉丝锁场的场次高达数万场,使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排片受到影响,也令相关影院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的流量明星及其出演的作品艺术质量存在争议,靠水军刷出的人气在某些专业评奖中脱颖而出,也使奖项的公信力和严肃性受到质疑,其鼓励优秀作品和引导创作发展的社会功能大打折扣……

“在制片方、广告商的默许,经纪公司的怂恿,平台方的纵容和粉丝的疯狂之下,流量数据造假进行得热热闹闹,风生水起。制片方、广告商、平台方和经纪公司都从中得到了经济利益,流量明星获得了更多演艺资源,粉丝有了更多接触偶像的机会,表面上看起来在这个小圈子里实现了共赢,实际上却对诚信声誉、评价标准等行业基础因素构成严重干扰,在影视界乃至国家社会层面造成恶劣影响。”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薛晋文直言。

浮躁心态作祟 艺术质量堪忧

专家普遍认为,业界的浮躁心态是数据造假的重要诱因。曾庆瑞一针见血地指出,近些年,影视行业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非专业热钱涌入。在这股社会资本洪流的裹挟之下,行业出现了重商业逻辑轻艺术思维、重资本运作轻美学探索、重粉丝效应轻精神追求的趋势。

“少数从业者热衷于追逐短期经济效益,放松了对艺术的高标准严要求,凭借不甚严谨的‘数据’和个别的、暂时的市场表现,对观众的观赏需求作出轻率判断,认为只要用流量明星+‘大IP’+话题炒作的套路就能炮制出广受市场欢迎的‘爆款’,结果却生产出一批表面上星光熠熠、颜值爆表,实则空洞浅薄、制作粗糙,靠假数据撑场面,备受观众诟病的‘流星’式作品。”

“有些影视剧选取演员时不以演技和匹配度为标准,只看数据、热度和颜值。这种以明星、流量为导向,将演员阵容与艺术品质本末倒置的生产机制,将流量明星推上了‘神坛’,更助长了数据造假的气焰。”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鹏对此也深以为然。

他分析说,这两年流量明星片约不断,赶场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连拍戏的时间都紧张,只得以念数字代替说台词,靠替身、倒模、抠图等方式完成作品,何谈体验生活、揣摩角色、锤炼演技、提升修养。而一些还未能成为流量明星的演员对流量也趋之若鹜,无心精进业务,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增加曝光率、提高话题度、花钱买粉丝上。真正有实力、肯用心的好演员反而遭到市场冷遇。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

在编剧汪海林看来,这就是社会学里的“剧场效应”。“在剧场里,本来每个人都坐在座位上观看演出。突然,一个观众站了起来,破坏了观看秩序。为了能看到演出,后排的人也跟着站了起来。最后,全场观众都无奈地跟着起立。相比之前,大家都更累了,却获得了更差的观影体验。”

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卫华则看到了流量造假对影视作品质量乃至整个行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数据造假,养肥了网络水军产业,却饿瘦了艺术创作。流量明星受到追捧,他们的片酬也随着造假的数据水涨船高。影视剧很大部分投资被消耗在天价片酬上,制作成本受到严重挤压,打磨剧本、后期特效等环节就只能因陋就简。资源配置失衡的影视工业结构性问题由此凸显,存在剧情硬伤、思想空洞、表演拙劣等问题的作品频现,在审美疲劳中消耗着观众对影视业的信心。”

粉丝文化当道 价值引领缺失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不仅会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伤害,也将对社会文化生态产生污染。仔细分析各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的例子,我们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狂热的粉丝群体付诸实施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指出,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明星文化正在被新的粉丝文化所迭代,这深刻改变了以往影迷、歌迷只能单向仰望崇拜的传统追星方式。新一代粉丝群体的消费能力更强、话语权更大,也更强调明星与粉丝个体成长的参与性、伴生性。他们喊着“不花钱不是真粉丝”的口号,在网络上组织无数个应援站,在这其中难免存在着用各种造假方式刷流量、造话题、炒热度等不当甚至不法行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粉丝文化日渐堕落是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经由选秀节目、社交媒体平台、娱乐公司的共同推动,逐渐形成的。”文化评论人韩浩月认为,由粉丝组成的所谓“饭圈”,按粉丝投入多少,来进行有形或无形的分级,以鼓励不问成本、不计代价地追星,使一些应援行为最终演变成“以爱的名义”违反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的“暴行”。他们人为地将明星与粉丝之间的文化联系一点点剥离,而简单粗暴地推向金钱联系。

有些粉丝为了给偶像数据造假,挥金如土,不仅自己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网络上投票,还理直气壮地掏空家人的钱包,雇佣水军刷榜。不法分子对他们这种狂热而缺乏理智的行为加以利用,从中牟取利益。

随着一批偶像养成类网络选秀节目热播,有“粉头”借着为偶像“集资刷票”之名行诈骗之实,携巨款消失。“粉丝群体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居多,粉丝文化中狂热而缺乏理性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在一定条件和情况下对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的建构产生副作用。”孙佳山强调。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已经行动起来。近日,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发文,将影视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和美好事物,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不盲目追星。

而随着观众的审美水平和辨别能力大幅提高、市场对粉丝经济的狂热逐渐消退,靠数据造假发家的流量明星显现出了颓败势头。2018年,流量明星出演的影视作品大多遭遇票房失灵、口碑失守的“市场滑铁卢”,抱着投机心理的从业者为此付出了代价,符合高质量、多元化等特征的作品正成为市场主流。

“正所谓,假数据不是真本领,唯流量不如做艺术。挣脱资本的束缚,祛除行业的浮躁之风,影视工作者应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投入艺术创作。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影视业收获更加强壮的体魄,将今后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稳健。”王鹏感慨道。

二、共青团中央批流量明星数据造假:见过一亿转发吗?

原标题你见过一亿次转发的微博吗?

2018年8月2日, 新浪微博某博主发布了一条微博↓↓

截至8月13日上午,该条微博转发量超过1亿次,评论量超过240万次,点赞量超过106万次。值得注意的是,该条微博的转发量远超点赞量,差距高达95倍。

翻看该博主的热门微博,TOP10转发、评论、点赞数据如下↓↓

这10条微博,转发量分别为点赞量的约95倍、37倍、44倍、33倍、26倍、28倍、25倍、18倍、21倍、21倍。

通常,一条微博的转发量会比点赞量低,很少有博主的热门微博转发量能达到“数以千万计”,同时还能超过点赞量10倍以上。那么,这样高的转发量从何而来呢?

点开这条1亿转发量的微博评论区可以看到,该条微博的热门转发主要由以下账号构成,其中转发最高的是用户“xxx粉丝团官微”↓↓

再点开用户“xxx粉丝团官微”的这条转发微博,画风是这样的↓↓

最新的一条二次转发是@用户9678326729,8月13日上午,她转发了11次该条微博。

从6月22日注册,到8月13日上午,该账号共发布398条微博,画风如下↓↓

转发该条微博的“用户xxxxxxxxxx”们,还有很多很多。

比如,用户“汉字_字母”们↓↓

还有,用户“xxxx某某某”们↓↓

再比如,转发小达人↓↓

短短几个月,该账号贡献了37000+次转发↓↓

截至8月13日,该博主共计有31条转发超过1000万次的热门微博,最高达1亿次。

而这些热门微博的转发中,同样不乏“用户xxxxxxxxxx”↓↓

还有自成转发链的↓↓

看来转发量远超点赞量的窍门,就在于一个账号只能给一条微博点赞一次吧……

 翻看几位当红明星近期的热门微博,虽然转发量没有那么夸张,但也或多或少存在上述问题。看来,这并不是个人现象,而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啊↓↓

可以说,任何职业的成长之路,都离不开艰辛的付出,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文艺工作者也是如此。只要创作、演绎出优秀的、人民群众喜爱的作品,自然会收获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喜爱。依靠传播数据造假,看似能够营造出“炙手可热”、“流量小生”的幻象,也或许在一段时间内会收获一定的名利,但终究如“梦幻泡影”,不仅不有利于自身成长,相反还会不断透支自己的信誉,直至最终被群众和时代抛弃。同时,此类现象注定也会带坏整个文艺界别的风气,亟需相关部门的关注。

以上就是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新歌宣传转发过1亿次的是蔡徐坤吗?的要点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新歌宣传转发过1亿次的是蔡徐坤吗?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37442552@qq.com。
 
 
资料名片
 
新快讯
 
经商宝 — 经商创业营销推广电子商务门户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特惠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