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人均负债
据报道,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已经工作的90后,人均负债超过12万元。有舆论调侃称: “这届年轻人真敢穷!”
对于在北京工作的晓文来说,起初只是想买一部 iPhone,月还600元,完全可以负担。后来开通了信用卡、花呗、网贷……拆了东墙补西墙。现在,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哪天早上醒来时,发现所有债务数字清零了,一切重新开始。”
【案例】:48小时内,网购狂花2万多
11月12日凌晨,双眼布满血丝的晓文扔下热得发烫的手机,一头栽到床上。
整整两天两夜,她不吃不喝不睡,在今年“双11”抢了51件日化用品、32件衣服鞋帽、27份零食、17款美妆、9支口红、6件电器、4个包以及2箱减肥药……共计148个订单。
48小时内,她不眠不休地花了2万多块钱。这个数字,相当于她三个月工资。
为了凑够这笔预算,她赶在“双11”之前申请了一笔小额网贷、绑定了两张信用卡,还利用支付宝“双11”大促提升了花呗额度。没想到最后买嗨了,不仅所有借贷额度触顶,还有小两千块钱的商品只能走分期付款。
按照晓文目前每月存款一千多来算,“双11”一天花的钱,她需要一年半才能还完。
可是网贷不等人,花呗不等人,信用卡逾期利息翻倍,如果不能在下个还款周期按时入账,她就要面临罚息、催收、利滚利。
毕业2年半,晓文成功把自己的存款从三四千变成了三四万,负的。
“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部刚上市的iPhone,月还600元,完全可以负担得起。后来想买的越来越多,于是开通了信用卡、花呗、网贷,拆了东墙补西墙,分期不行就套现。很快,我的工资就跟每月还款额持平了……”
【数据】: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
像这样花钱的年轻人,不止晓文一个。
汇丰银行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90后的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
以2018年应届生平均薪资5429元计算,第一批95后一出校门就平摊了人均10万元的债务。而已经打拼了几年的90后更惨,人均负债12万元以上。
数据发布伊始,微博便被话题“90后,破产的一代”攻占。
有网友表示:我们90后也不知咋搞的,以前40后即使穷到啃树皮,也没有搞到负资产,怎么现在90后有车、有房、有吃、有穿、大鱼大肉、西装革履的,资产就变负数了呢?
也有一部分网友大倒苦水:同感,只是我父母没有补贴我,买房子首付、装修、买家具各种钱都是我和我老公出的,他们家也没有出,现在还欠11万。马上孩子就要出生。想想也是觉得心累。希望早日还清债务,能有点积蓄吧!
还有网友为群体“正名”:90后一样也有为了家负重前行的,谁也不想负债,但是有些债务到了一定年龄你就要背负,我负债20万房贷!结婚了有孩子就要有一个家!无论多大,这个家是我们三口人的避风港、幸福湾!
析因:房子,是90后负债的最大压力
据中国青年报称,多数90后仍然把房产作为首要的财富追求目标,占所有90后比重的62%。
在近些年的购房热潮中,90后也是买房的主力大军,比例逐年增高。具体到目前的刚需市场,90后的购房成交比例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但仅凭90后自身想要实现买房目标,还是有些难度的。
据调查显示,凭一己之力挣到首付和月供的90后群体只占12.4%,而依靠父母买房的90后则占了40%。前段时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所说的“六个钱包”理论刷爆网络,也完美地诠释了现在年轻人买房的方式。男方女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共计“六个钱包”来缴纳首付,再由夫妻来承担房贷。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六个钱包”的购房模式是现今90后购房最普遍的现象,但这也让90后的负债额直线飙升,而且大多身背几十万、几百万的高额负债。
超前消费,是90后负债的有力推手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80后挣一万只敢花三千,90后挣一万能花一万五,这句话虽然是调侃,但也直观地说明了很多90后“超前”的消费观。
住高档单身公寓、出门从不坐公交、用着最新款的智能手机、一身名牌服装,这是很多90后群体的写照。在天猫品牌销售榜前五十名中,90后用户群比例超过六成。
光鲜的表象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心酸。实际上,大部分90后的收入并不能支撑他们如此“高调”的生活支出,于是,现在“极为便利”的信用卡和小微贷还有花呗、借呗等借贷渠道就成为了支撑90后群体保持高消费的保障。
据中国银行发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的信用卡持卡人群以80后、90后为主,且90后持卡比例仍在攀升,截止到2017年,我国信用卡累计发放5.88亿张,其中90后的持卡占比就已经超过30%,也就是将近1.8亿张。
不止如此,在P2P还没有爆雷之前,各种小微贷款多如牛毛,很多仅靠信用卡满足不了消费需求的90后们就成了小微贷款们的最忠实客户。
1.7亿90后中,有4500万人开通蚂蚁。“双11”当天,花呗至少给8000万用户追加了1760亿信用额度。用了花呗以后,月均消费1000元以下中低消费人群的消费能力瞬间提升了50%。
透支消费给了年轻人一种幻觉,“买得起,我还有钱”。
一、90后人均负债12万?假的!| 数据辟谣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数据,惊人的数据揭示惊人的结论,错误的数据产生错误的认知。什么时候该怀疑?什么时候该恍然?太难分辨了。
为此,我们今年新开了“数据辟谣”系列,用数据去辟谣,或是辟数据的谣,希望你会喜欢。
90后人均负债12万,这届年轻人为何那么穷?
看到这句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小巴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
有人说:竟然这么多?估计是算上房贷了吧?
有人说:负债12万,恰恰证明大家不穷啊。
有人说:从理财角度看,负债也是一种能力。
但小巴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数据肯定不对啊!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我来给大家剖析一下。顺便讲讲,如何辨别一条似是而非的谣言。
先来看看这条可疑消息的全文:
汇丰银行最近调查显示,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0%,该群体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
这条在2018年末到2019年初广泛流传的消息,虽然表述各有变化,但少不了三个元素:
① 来自汇丰银行报告;
② 90后债务是收入的18.5倍;
③ 人均负债12万。
有人民币和美元的换算,18.5倍又写成了1850%这种百分比表述,加上汇丰银行的加持,让一切显得有模有样。
但破绽还是很多:
1、汇丰银行的报告,一般是英文的,而“90后”这个词却来自中文语境。
不是说“90后”不能译成英文(the Post-90s),但在国际语境里,更常见的表述是Millennials (“千禧一代”),一般对应出生于1982—2000年的年轻人。
即使汇丰银行真有这份报告,翻译过来也应该说千禧一代如何如何,不能和90后画等号。
2、债务是个存量指标,收入是个增量指标,“债务与收入比”的说法太过含糊。
假设小巴月收入1万元,年收入12万元,截至2018年末,负债24万元。
那我的“债务与收入比”究竟是按月收入算的2400%,还是年收入算的200%?
3、归根究底,人均债务不可能那么高。
我知道,大家都有过“被平均”的体验。
马云资产2700亿人民币,小巴资产X万人民币,我俩的人均资产为1350亿人民币。哪怕我连个零头都摸不着,这个数字也毋庸置疑。
同理,如果大量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富豪手中,就会出现普通民众难以理解的平均数值。
但是!债务不像资产那样,可以靠着少数个体的极高值拉高整体平均数——因为根本不存在少数个体的极高值。
认真想想,你见过负债上百亿的公司,但见过负债上百亿的个人吗?
哪家贷款机构想不开,会让一个负债10亿的自然人,有负债100亿的机会?
哪家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需要对公司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当年史玉柱号称“中国首负”,也才负债2.5亿人民币而已(这还是因为他重视信誉,个人主动偿还企业债务)。2018年有人被网友评为90后“最牛老赖”,名下欠款也才1.4亿人民币。
根本不够拉高上亿民众的平均值。
上一部分,是小巴根据常识展开的合理怀疑,可能还有同学不服。没关系,怀疑只是开始,推动我们进一步核实信息。
这一部分,我们给出实锤。
首先,汇丰没有这份报告。
按理说,小巴找不到并不等于没有。但我之所以敢如此断言,是因为在检索过程中,摸清了这条谣言的改编路径:
2016年2月,宏利保险(Manulife)发布的新一版“宏利投资者意向指数(MISI)”中提到,中国大陆年轻投资者(千禧一代)的债务,达到月收入的18.5倍。
报告中解释得很清楚,问卷采访了500位目标投资者,他们符合:
① 25岁以上(其中35岁以下的划为千禧一代,对应80后);
② 中产至富裕阶层(位于北上广,收入排在总人口的前50%);
③ 家庭财务计划的主要决策者;
④ 只有现金或主要住房,而无其他投资资产的,不被归类为投资者。
显然,1. 样本量很小;2.研究群体不是90后;3.调查针对中高收入投资者,他们对财务杠杆的使用不同于一般民众。
到2016年12月,路透社的一篇文章,名为《与马家人见面:千禧一代如何改变中国对金钱的看法》,援引了宏利保险的数据。
这篇文章运用了一些英文媒体的惯用手法:讲述一个个例,引用几位教授的评论,再加上几组耸人听闻的数字——宏利对于受访群体的说明显然太啰唆了,文中一概省去。
从这里开始,18.5倍对应的群体变成了全部中国千禧一代。
随后,路透社的文章被一些中文媒体(其中不乏知名报刊)编译,传入了国内。编译过程中,“中国千禧一代”变成了“中国年轻一代”,而宏利保险这个信源逐渐被丢弃。
转眼来到2018年8月,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布了“90后贷款消费报告”,这份报告内容来自平台问卷调查数据,本身没什么问题。
但是一些媒体解读这份报告的时候,把当年听过的“18.5倍”重新拉了出来。
从此,“负债收入比18.5倍”开始指向中国90后。
2018年9月,一家专注于趣味报告的微信公号,把“90后很穷”当成了写作主题。
文中,他们不但引用了“负债收入比18.5倍”这一说法,还引用了“2017年一线城市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6917元”,两两相乘,算出了12.79万元的人均负债。
(201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才5386元,不知道6917元是从哪里来的,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数字可以代表90后平均月薪)
这篇文章流传颇广,中国90后从此“人均负债12.79万元”。
2018年12月,不知始于哪家媒体,“90后+12.79万元+18.5倍”的组合,开始冠以汇丰银行报告的名头。
汇丰好冤。
同月,一家不像海外媒体的海外媒体,在其英文文章中引用了这个数据。
或许是为了更符合英文阅读习惯,18.5倍变成了1850%,12.79万元人民币换算成了17433美元。汇丰当然要写成HSBC,总不能是Huifeng。
两天后,《环球时报》编译了这篇文章。
“12.79万元”就这样成了“17433美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HSBC又变回了汇丰银行,1850%还是1850%。
自此,各大媒体、平台都开始放心使用这一数据。毕竟,《环球时报》译自英文媒体诶!找不到原报告又怎样?
各种控诉与追问随之而来:为什么90后那么穷?这届90后真敢穷!是谁掏空了90后?
90后有点想笑。
或许,还有读者好奇,会不会报告是假,数据是真?90后确实人均负债12万元?
那我们再来算算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有超过1.88亿90后。
如果人均负债12.79万元,那么90后群体一共负债超过24万亿元。
而根据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截至2017年末,全国住户部门债务余额40.5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万亿元。
大半个社会的个人债务都在90后身上?甚至比全民的房贷总额都高?
90后里,1997—1999年出生的人还在读大学本科,最老的1990年生人也一般工作不满十年,他们能不能背得起这口巨大无比的锅,大家可以掂量掂量。
反正这锅小巴不背!都多少年了,还在污名化90后!
后记
不想怼任何一家媒体,小巴也是自媒体人,也喜欢引用夺人眼球的数据。
小巴也出过错,吴老师也出过错,考证每一句话太强人所难了,孰能无过?
之所以要较这个真,是因为这次看到太多有公信力的媒体和平台,竟然都被忽悠了,实在不希望一直这样讹传下去。
出人意料的结论,来自出人意料的论据。如果论据错了,由此而生的判断不是很危险吗?
二、90后人均负债12万,这届年轻人为何那么穷
年轻人真的变穷了吗?查了一下数据,答案是肯定的。
2019年新年刚过,苹果公司的股价遭遇“开门黑”,一度下跌近10%。
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在给投资者致信中,把锅甩给了中国,认为是中国经济放缓导致了苹果销量骤减。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年轻人隔三差五的就会被提醒自己很穷。即便如此,并没有影响到“买买买”的热情。
不过这次,连苹果都卖不动了,中国年轻人的“穷”大概是坐实了。
这届年轻人到底有多穷?
年轻人真的变穷了吗?查了一下数据,答案是肯定的。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月薪1530元;而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7》的数据,2016年全国在岗职工合计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5750元。
据北京大学课题组的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1588元;而据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克斯的数据,2016年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376元。
数据对比非常明显。在2005年,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是城镇职工的104%;到了2016年,本科毕业生只有城镇职工月薪水平的76%。
再来看增幅,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增长276%,而城镇职工平均月薪则增长376%,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增长水平大大落后了。
看收入,在过去的十几年,相对社会总体水平,年轻人确实变得更穷了。
在2018年11月,有专业机构发布了《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这份报告表示,中国新一代年轻人里(35岁以下),56%的人暂未开始储蓄。开始储蓄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储蓄仅1389元。
挣得少、没存款也就罢了,这一届年轻人还特别敢花钱。
《2017年消费升级大数据报告》显示,90后人群消费增长最快,达到70后增幅的两倍,年均消费三年来增长了2.7倍。
年轻人挣得不算多,花起钱来却十分爽快,那钱从哪儿来?一个字,借。
2018年8月20日,央行公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其中提到,全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还款的总额达到了756.67亿元,环比增长6.35%。
而翻看过去几年的报道就会发现,这一数字在8年间已经增长了接近10倍。
2010年全国信用卡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仅为76.86亿元,2013年为251.92亿元,2015年为380.27亿元,到2017年增长到了663.11亿元,2018年1季度为711.48亿元。
当然,单看信用卡逾期数字并不能说明锅都是年轻人的,还有一些报告能更直白的说明年轻人的债务问题。
据花呗官方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全国近1.7亿的90后中,超过4500万人开通了花呗。简单的说,就是3.6个90后之中,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
截至2017年末,花呗账单分期业务借款人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内贷款余额占比79.38%。
90后确实已经是消费贷款的主力军了。据融360调查,从年龄上看,贷款人群中90后(含95后)占比最高,达49.31%,在亚洲同龄人中也第一。也就是说,在使用消费贷款的人群中,将近一半都是90后。
90后不仅举债的人多,额度也十分惊人。汇丰银行最近调查显示,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0%,该群体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
“借钱度日”几乎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
一屁股债是怎么欠下来的?
很多年轻人会觉得,对比父母那一代,甚至对比十几年前,自己赚的钱已经足够多了。尤其是身处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动辄月入20k、30k、50k。
实际上却并非那么回事儿,这是经济学上典型的“货币幻觉”。在工资上涨的同时,你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同样在上涨,而且上涨速度甚至要比工资还快。
前文提到,2016年本科毕业生的月薪比2005年增长276%,与此同时:
北京通州2005年小两居租金为800元,2018年租金为4000元,增长500%;
北京通州2005年新房开盘价多为4000—5000元,2018年二手房价格超过50000元,增长1000%-1250%;
2005年,北京一碗牛肉面的价格为5元钱,2018年则是15元—20元,增长300%—400%;
……
看起来工资的绝对值并不低,但是细算购买力的话,就会发现工资的含金量大大下降。即便月入2万(这已经超过北京市平均工资的一倍),也只不过刚刚追平房价的涨幅。
年轻人不仅没有想象中有钱,还一脚踩进了“消费主义”的大坑。
不能说年轻人追求精致的生活不对,也不是“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各种营销在不断重塑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很多营销号以此为生: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女生到了哪个年龄段就该买上几个奢侈品牌的包包,用某种价位的护肤品;男生应该开什么样的车;越爱花钱的人越有钱,越节省的人越没钱……
在营销号的塑造下,很多人拥有了自己收入匹配不上的消费欲望,而且这种消费欲望又被铺天盖地的广告美化成: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所以,在一份大学生消费信贷调查报告中,你能看到:近64%使用花呗的大学生,都是用来购买电子产品、奢侈品和化妆品。至于生活用品,几乎见不到。
及时行乐,对你好不好不知道,但对商家,肯定是好事。
当然,能让90后人均负债12万,并不完全是消费主义的锅。“买买买”会让很多年轻人迈出“负债”的第一步,而债务高企的根本原因还是房贷。
尤其是2016年-2017年这一轮房贷上涨,一方面源于部分家庭加杠杆购房的投机性行为,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年轻家庭在“再不买就买不起”担忧下提前集中入市。大量投机性行为,加上年轻家庭因为提前购房不得不增加借贷规模的做法,导致中国居民部门债务规模迅猛扩张。
而在2018年4月,汇丰银行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千禧一代”(即80后、90后)住房拥有率达到70%,同时有4成青年买房靠父母。买房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大部分还得依靠父母的存款提供首付,同时自己每月还要负担贷款。这势必会减少老一辈的存款,并导致年轻人杠杆率升高、存款难度增加。
《中国家庭金融报告》的数据也显示,在住房抵押贷款参与率这项统计中,3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的负债参与率与30岁-44岁中年人群的负债参与率接近,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
不动产财富增值的背后,年轻人的负债率也大幅上升,中国人享受的财富盛宴,也背负了最终的债务。因为有房,很多人看起来身家百万,但却拿不出真金白银。
除此之外,年轻人变穷也无法脱离时代的背景和历史的行程。
经济学家何帆曾说:“生于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是最幸运的,大体来说,这一代人完全可以靠个人的努力,获得理想的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80后和90后已经开始感到巨大的压力。从上学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感受到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不平等。”
相比上一代人,今天的年轻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可能正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可能已经错过了时间窗口。
量入为出,并不是一种过时的生活方式
当年轻人背负上了高负债,会发生什么?
最直接的,生活的风险会不断增加。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还好说,一旦经济放缓,个人的职业生涯受到波及,预期收入下降甚至失业,那很可能就要面临债务违约、房贷断供的局面。
据融360调查发现,在90后的贷款人群中,已经有近47.2%的人产生过逾期,而逾期次数高于10次以上的人群,占比达到4%。
其中,90后贷款人群中超过64%的人在4个以上平台进行借贷,而在20个以上平台借贷的人已经达到9.6%。除了偿还房贷、车贷以外,有29.6%的90后贷款的原因是要偿还其他欠款。
债务越来越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开源节流。对于普通年轻人来说,“源”就那么多,只能在“节流”上多下功夫。所以,会出现无论怎么刺激,年轻人都不敢再消费的情况。
电视剧《蜗居》里,郭海萍的一段话特别有代表意义: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在过去的很多年,超前、借贷消费被认为是一种正确的风潮,算计着花钱、量入为出会被认为是“古板”。
在这种风潮之下,高负债背后的风险却鲜有人提及。
敢于花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乐观预期。新华社2017年对全国44个城镇约1万名消费者展开的调查显示,约八成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内,家庭收入将出现明显增长。
在收入不断上涨的时期,这些都不是问题,一旦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收入上涨不及预期甚至减少,家庭财务问题就会浮出水面。
况且,住房是刚需,房价又那么高,不贷款是不可能的。而在杠杆率如此之高的背景下,在其他消费方面,中国年轻人可能确实需要考虑更加理性的消费以及量入为出的生活。
首先是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在育儿问题上是一个核心技能,对成年人也同样重要。收入是有限的,消费是无限的。学会存钱,延迟消费欲望的满足是抵御风险的第一步。
其次是强制储蓄。为未来多做储蓄并非坏事。尤其是社会福利和保障并没有那么完善,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健康、未来的养老,这些都是需要用真金白银做支撑的。
再就是财务风险隔离,也就是俗称的“不要把鸡蛋全都放进一个篮子”。
就连一向超前消费的美国人人也在反思。一次次因过度超前消费而来的经济危机与泡沫崩溃,令他们的消费观日趋保守。在一项针对美国年轻人的调查中,60%的受访者没有单件价格超过2000美元的产品,超过一半的人在电子产品上的花费没有超过500美元。哪怕是在美国消费信贷中体量最大的学生信贷,主要方向也是协助完成学业,而不是物质消费。
量入为出的生活,是中国年轻人必须要补上的一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