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一半工资养生
90后杨蓉19岁时就感觉“再不养生,自己可能随时会猝死”。
那时她刚读大一,整日就盯着屏幕里一行行代码,屁股在椅子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后脖颈子常发硬。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要吃点啥保养保养了”。
网店的购物车里,开始多了几款保健品。在选什么牌子上,她还精心研究了一番,最后锁定了国外品牌。
护眼药是一定要买的,一小瓶下来折合人民币一二百元,和她一个月两三千元的生活费相比,不到十分之一,“还行,不算贵”。还要买瓶护肝药,尽管吃这种药的一般都是爱喝酒的人,但杨蓉听说熬夜伤眼也伤肝。
收到快递的那一刻,杨蓉边熬夜写代码边吃药的“朋克养生”生活就此开始。她把保健品放在书桌上,这两年,每到熬夜时,就会往嘴里塞两片。
她自己也知道,这种熬夜又吃保健品的养生方式很不科学,但又能怎么办呢?功课不能太差、职场不能偷懒,尽管长头发的速度赶不上掉头发的速度,也不能“提前退休”吧。
在“吃吃吃、吃出健康”的路上,1992年出生的徐琦(化名)显然比杨蓉更用心。在旅游文化公司上班的她,办公桌上散落着高矮不一、颜色各异的五六个瓶罐。置物架上,还有几个小药瓶、条状的口服保健品和茶包。
因为之前读书时生活作息不规律,徐琦感觉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感冒、失眠、发胖这些都找上门来。最开始她尝试喝中药,一年前转向了保健品。有补气补血的,有补充维生素的,有补充膳食纤维、蛋白的,还有调理月经、防止便秘的。有的保健品连周围的朋友都没听说过。这些大大小小的瓶子里“装”着徐琦对健康的焦虑。
为了养生,她把坐地铁、吃饭后的时间都拿来在手机上刷保健品,看看养生文章、功能,搜搜养生产品的价格,她还咨询朋友圈中从事营养品销售相关工作的朋友。时间一长,许多保健品的功能,她张口就来,把零碎的时间优先给“养生”已经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些产品中,有的保健品一瓶200片,一日两片,可以让她吃上3个月左右,维生素和补气的药单价均在100元以下,但大部分保健品是进口产品,价格都上百元了。这些买来的产品很多都是“试验品”,找到效果更好又价格合理的同类产品后就会被换掉。
除了吃,她还要让身体动起来。为此,她办了几千元的健身年卡,买了防脱发的洗发水。在她看来,这些都是防止20几岁的自己提前进入30岁的“基本装备”。对于刚工作一年、每月拿着6000多元工资的徐琦来说,这些养生上的开销,已经占了工资的一半。但就算工资不高,“挤”也要“挤”出养生的钱来。
一天,在母校高中的微信群里,杨蓉的高中同学向大家介绍了一款生发水,“我妈给我外公买的,他居然洗完以后长出了黑色的头发,惊了!”
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不仅杨蓉对该产品感兴趣,有人还迫不及待地要该产品的淘宝链接。杨蓉的同学说自己一直在用这款洗发水,“全家都用。”但另一个女同学一点都不惊讶,“我跟我室友两个人的淋浴间里,有四瓶生姜洗发水。”也有人表示已经用过,但是效果感觉一般。
一群20岁左右的大学生,纷纷讨论起自己的“治疗脱发经”,很多人表示自己从高三开始就有脱发的问题了。直到上了大学后,当他们可以自由决定日常消费时,“养生就成了固定支出的一部分”。
2018年“双11”期间,返利网的数据显示“防脱发”“抗初老”成了90后养生产品购买的两大关键词。苏宁易购的数据显示,“保温杯里泡枸杞”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去年“双11”,保温杯和枸杞的销量一下子翻了两倍多,而这里面,90后“轻养生”群体的贡献不可小觑——“近六成”。
宋逸(化名)抱着对秃头的恐惧买了人生第一瓶生发液。下单时的爽快背后,是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的沮丧和担忧。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不得不养生时,是看着头发一天掉一地,“感觉自己的发量可能坚持不了多久。”学生物科学的她,经常要在实验室里观察结果、写实验报告,“一忙就是一个晚上”,这个过程要求她必须集中注意力。
为了把养生进行到底,宋逸和室友还会在繁忙的考试季后,约个周末养生局,一起出去按摩。“每个人100~160元的费用,把养生融入娱乐活动中。”如今,“养生局”成为了室友们联络感情、缓解压力的新方式。
“养生可不只是女生的专利”,在北京做记者的90后王潇(化名)感觉,“脱发”这件大事早已变成男生的“天敌”,“身边1994年出生的男同事都脱发了。”“大家用章光、Lush之后,觉得还是吃药最管用。”王潇发现很多男生会偷着买点防脱发的药吃,“有款药还挺火,都不好买。”
阚馨仪的养生更注重“从脚开始”。因为进入了学校的辩论队,读大三的她天天熬夜查资料、写辩论稿,第二天还要爬起来赶早课,时间一久,“眼睛疼”“心脏偶尔会突突跳”。除了吃保健品、用生发水,“泡脚”成了每天入睡前的一道养生“功课”。
只有一盆热水是不够的。倒入一袋“明星同款”的中药泡脚粉,几十元钱一大包,能用上一个多月。用泡脚粉的年轻人很多,阚馨仪觉得泡个脚,效果看不太出来,但最起码能有点心理安慰。
养生成为周围很多年轻人的话题。过新年时,她送给辩论队成员的新年礼物,是她认为最适用的“生发水”和“泡脚粉”。
在养生的支出上,宋逸更理性。虽然有时看小红书和哔哩哔哩上测评保健品的视频,但她更关注产品的成分、功效,也能辨别并提醒身边的人:“很多(产品)是不靠谱的”。在买保健品上,宋逸曾在网店和代购之间举棋不定。虽然只有40元的差价,代购还是更划算,能省点儿是点儿。
由于还是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有限,宋逸只能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去搜集、比较产品价格,以此求得一套经济划算的养生方式。她曾尝试过每天中午点健康色拉外卖,可一份沙拉就要三四十元,吃了两周,就觉得吃不起了。
用了一段时间生发液后,宋逸觉得效果不是非常明显,在对待“脱发”这件事上,她已经变得没有以前那么盲目焦虑了,“一味求助养发液,不如早睡早起。”
徐琦的办公桌上,有些保健品开始替换着吃,她开始上下班乘坐地铁加上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无论在家里或餐厅,吃饭尽量规律、适量,注意饮食均衡。从那一瓶瓶保健品开始,她发现,90后想老的慢一点,培养正确的“生活方式”才更重要。
90后怎么做养生能防止猝死?猝死前的6大特征你一定要知道
现在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比较大,常常会有猝死的情况,那么,人在猝死前会出现哪些表象?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1、长时间工作,有心慌的现象,对于久坐一族,因为高强度工作,平时不注意饮食,运动少,以至于身体出现异常,有头晕,心慌,休克等症状。
2、呼吸困难:如果一个人突然就发生了呼吸困难,胸闷的情况,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重视,保重自己。
3、腹痛:通常这种现象出现在急性胰腺炎、宫外孕破裂等情况,如果是心肌梗引起腹痛,瞬间可能就要命,一定要引起重视。
4、血压突然上升,腹痛厉害是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症状,同时还有血压凶猛上升的趋势,一定要时常监测自己的血压。
5、心绞痛、心梗都是冠心病的表现,也是猝死极高的病症,一旦出现了胸痛,就要及早重视,到医院检查。
6、肢体突然不听使唤了,或许是中风或者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引起,这也是猝死常见的症状。
一、95后小伙夜跑猝死,网友:即将开始佛系养生了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许多年轻人会常常熬夜,或者会通过运动来放松自己。近日,一位20多岁的小伙在钱塘江边夜跑时突然倒地。120赶到现场时看见有人帮他做心肺复苏,但动作不太标准,现场接上心电图后就是一条直线了……医生说,猝死有年轻化趋势,因为年轻人经常熬夜、吃的太油,生活方式不健康,觉得胸闷头晕时就尽量别做运动。当新闻一出,许多小伙伴们就纷纷表示:我都不知道是多少次听到这种事了,“希望大家珍惜生命,别让这种事再次发生了”,“真的要开始养生了”……
我们都知道如今的社会压力很大,很多人为了工作会拼命加班,有的人可以通宵赶工作,有的人甚至是几天几夜都可以不睡觉,这种工作态度是很令人欣赏和学习,但是我们的身体并没有那么强大,所有的一切都是要以自己的身体健康为前提,没有了身体,还何谈工作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健康的表现。熬夜,吃的太油,不喝水,喜欢吃重口味的食物等等。这些都是伤害我们身体的“凶手”,要是稍微不留神,你可能就会受到“侵害”。
但是还有部分的年轻人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开始养生了。许多网友纷纷上网搜索养生方法,或者查阅有关书籍,为的是能更加精致的生活。在人生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追求目标,这一切的前提就是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才能活成你想要的样子。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很脆弱的,只有懂得珍惜生命的人才会成就更多的事,才能看到这世间的美好,希望每个人都能爱护自己的生命。
二、50多岁男子养生馆内猝死预防猝死的六大原则
近日一名中年男子与同伴到养生馆打算按摩足部。之后,他被服务员发现仰躺在按摩椅上没有了呼吸。什么是猝死呢?猝死要怎么预防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预防猝死的方法。
一名中年男子与同伴到养生馆打算按摩足部。之后,他被服务员发现仰躺在按摩椅上没有了呼吸。事发当晚,袁某与朋友吴某结伴到养生馆进行足部按摩。两人进入房间后,袁某躺在按摩椅上睡觉。当服务员接好洗脚水打算替袁某洗脚时,发现他已经猝死,遂拨打120急救电话和110进行报警。
猝死,又称急死,指健康者突然发生未预料到的快速的自然死亡。这种猝死有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两类,其中心源性猝死有一部分是心肌梗死导致。心肌梗死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有征兆出现,如反复发作的心痛、心闷、心慌,或是感觉很疲劳等,但也有部分人没有任何征兆。
正因为心源性猝死不易察觉,所以日常生活预防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虽高,但80%的死亡都是可避免的。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险因素。通过改变这些不良生活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因此,世界心脏联合会提出以下几点“与心脏一起工作”的有效建议:
1、少吃盐及腌制食物。
2、戒烟。
3、保持良好体重。
4、健康的工作餐。每天至少食用五种以上的水果与蔬菜。选择标有“健康食品”的工作餐,或从家中自带食物也是好办法。
5、尽可能多锻炼。每天至少30分钟的轻量运动,就可有效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例如爬楼梯、在工作间隙出去散散步,或搭公交车上班时,提前两站下车,再步行至公司。
6、了解自己的数字。定期体检,让医生告诉您,您的血压、血脂与血糖的情况,以及腰臀比、BMI指数。知道这些数字后,就可根据自身情况抵御心脏病的风险。
三、从疲劳到猝死只有6步!你的疲劳有多严重?
20-44岁的人群,最不健康!《2016年全民中医健康指数研究报告》显示,20~44岁居民疾病状态比例为23.0%,在所有年龄段中,疾病状态比例最高。
年轻人常自诩年轻,熬一下没问题,将保健养生都忽略了。殊不知,过度透支身体,从疲劳到猝死也就6步而已。
6步走到猝死边缘
1、身体发沉
2、周身疼痛
3、突发猝死
4、经常犯困
5、易怒或抑郁
6、疾病缠身
测测你的疲劳值
1.早晨不想起床,勉强起床也是浑身倦意。
2.工作或看书注意力难以集中。
3.说话有气无力。
4.不愿与同事交谈,回到家后也常默不作声。
5.总想伸懒腰、打哈欠,睡眼惺忪。
6.懒得爬楼,上楼时常常绊脚。
7.公共汽车开过来也不想抢步赶上去。
8.喜欢躺沙发,把腿抬高才舒服。
9.四肢发硬、两腿沉重、双手易发抖。
10.食欲差。
11.心悸胸闷,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
12.经常腹胀、腹泻或便秘。
13.忘性大,越是眼前的事越是容易忘掉。
14.不易入睡或早醒,入睡后不断做梦。
以上症状,出现2-3项,表示轻度疲劳;出现3-4项,表示中度疲劳;出现5-7项,表示重度疲劳;如果具备8项以上,则可能说明身体已经出现疾病,最好到医院做一下检查。
猝死在身边
1、过度劳累
经常熬夜会使人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处于功能失调的状态;吃饭、作息不规律会引起低糖低钾,电解质紊乱,导致心律不齐,这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2、肥胖
心血管病最爱爱胖子。肥胖人群几乎把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都占全了,而且易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时容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3、抽烟喝酒
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酒精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是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长期饮酒还可导致心脏衰竭等疾病。
4、三高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都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液变稠,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就会形成血栓碎块堵塞血管,引发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5、压力大
焦虑、高压、惊恐、抑郁等情绪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等。还会増加心律失常、血管痉挛的风险,甚至诱发猝死。
6、打呼
打鼾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一个征兆,如果“睡眠呼吸暂停”时间一次超过120秒,很可能发生睡眠中猝死。
这样做赢回健康
1、减压从吃开始
抗压其实也可以从吃入手,多吃水果、蔬菜、菌藻类等。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类抗压食物,远离吻咖啡、甜食和快餐等增压食品。
2、按时吃早餐
硏究表明,吃早餐的人无论是心理状态还是身体状态都要好于不吃早餐的人。早餐可以帮助人们维持较低的压力水平。
3、摄入充足的水分
水分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人体缺少水分,血液就会开始变稠,并且不能将养分输送到各个器官,人就会感觉疲劳。因此,人位们每隔两个小时就应当摄入至少250ml水分避免身体出现缺水症状。
如果你不喜欢喝水的话,一些水分含量高的水果也是不错的选择,如如西瓜、橙子等。
4、避免在午后摄入过多咖啡因
有研究显示,每天摄入200-300mg的咖啡因(2-3杯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可以使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但如果在午后摄入过多的咖啡因,则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睡眠,使你在第二天感到极度疲劳。
5、多出去转转
闷在室内久坐不利于健康,不仅会导致肥胖,还会让心情更压抑更焦虑。不如抽空参与社交活动,或出去走走,与大自然亲近,每天行走一万步促健康,多晒晒太阳能促进钙吸收,多看看绿色也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
6、利用淋浴缦解身体疲劳
有调查显示,55%的被调查者认为利用“水疗”可以有效的缓解疲劳。如果没有条件淋浴,往脸上喷些水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7、听听音乐
音乐可以迅速有效的帮你摆脱负面情绪,因此,当你感觉疲倦的时候,不妨打开音响听听自己喜欢的歌。
8、学会向人倾诉
将苦闷留在心中也许很符合成年人的作风,但是向他人倾诉却能有效的帮你摆脱负面情绪,在真的撑不住的时候,给情绪一个出口,这会使你尽快恢复到最佳状态。
9、尽量少生气
科学研究证明,愤怒对于人的身体有很多负面影响,它会影响你的心肺功能,并且让你更容易感到疲倦。
10、采用瑜伽呼吸法
当人们处于压力下时,通常习惯浅而快的呼吸法。而瑜伽呼吸法则倡导人们缓慢的深呼吸,这样可以增加氧气吸入量,从而使人更加精神。
11、保持周环境清洁
混乱的环境会给人失控的感觉,因此,定期清理工作和生活环境使它们井然有序,可以有效的调解心情,助你远离压力。
12、把让你焦虑的事情写下来
如果你无法克服对事情的焦虑,那么试着把它写下来,然后认真分析下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研究发现,人类忧虑的事情有七成都是不会发生的。但持续的焦虑会让你觉得疲意。
13、每天发呆5分钟
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呼吁广大市民每天“发呆5分钟”,用于集中精力、活跃脑细胞、减轻焦虑与压力。
14、保证睡眠充足
充足睡眠是对身体健康最好的保护,不要熬夜,尽量做到23点前睡觉,最大限度地确保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午休时间不论身在室内室外,闭目养神或小憩20分钟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