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谈学术造假
全国人大代表、导演贾樟柯5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9月份上映的他的作品《江湖儿女》获得了他作导演以来最好的票房的成绩,这表明中国电影多元化的趋势在形成。
贾樟柯表示,过去很难想象这样一种类型的电影能够在院线系统得到观众的支持。他透露,《江湖儿女》的排片率,上座率也都不错,最后获得了7000万左右的收入。
“相较我上一部影片翻了两倍,我觉得这个也是由于中国电影整个的银幕数量在增长。2018年中国银幕数量增速是每天二二十多块,这是一个很罕见的数字。”贾樟柯表示。
另一方面,贾樟柯认为电影市场也在趋于理性。“我们一直可渴望的期盼的这种理性的多元的电影的市场,我觉得逐渐在形成。当然还有一些路要走,我觉得很有信心,当然这个不是短期内就会有巨大的改变,但是确实你眼看着它在在改变的过程里。”
贾樟柯也谈到了自己选演员的标准,称好演员的标准他觉得它是有多种维度的。“我觉得首先对于导演来说,选演员首先是专业能力,就是业务能力,其次是业务精神。再一个就是业务精神所包含的职业道德,我觉得这是综合在一起的。”
此外,贾樟柯还回应了明星学术造假的问题。他表示,这是一个个人修养问题和个案行为,做学术就是需要端正态度,需要洁身自好。
对于未来的计划,贾樟柯表示目前在写剧本,希望年底能开发一个新的作品。
一、翟天临“学术造假”坐实了?原文作者:论文被整段抄袭
新京报讯(记者 刘名洋 李一凡)因在直播互动中显示不知“什么是知网”,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艺人翟天临被疑“博士学位掺水”。
读博期间,翟天临公开发表的一篇题为 《谈电视剧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遭论文作者黄立华谴责,“我十几年前(发表的论文),被其整段整段抄袭,事实胜于雄辩”。
翟天临的《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发表于2018年08期,《广电时评》。
博士学位被疑“掺水”
翟天临被质疑“博士学位掺水”事件,持续发酵。有网友贴出翟天临读博期间,工作日程时间线。统计表格显示,从2014年7月,入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后,其接戏、广告不断。
另有网友统计,翟天临在读博四年期间,“至少主演了11部戏、参演了7部戏,做了24个代言、录了17个综艺”。
对此,有学术界人士质疑翟天临“哪有时间搞学术研究?”
2月8日,翟天临工作室通过官方微博发声明称,翟天临在“从事荧幕前的创作之余,大量时间用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剧组拍摄之余,导师亦通过函授、进组指导等方式,与翟天临进行研究探讨。”
声明发出后,文中“函授、进组指导”等用词,再遭网友质疑,被认为“不符合全日制高校读博常识,不符合实际情况”。
翟天临发表的文章《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在知网检测后,其结果显示疑似复制他人内容占比39.4%。来源:知网检测报告截图
所发论文被指“抄袭”
10日上午,新京报记者从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获得的一份有关“博士学位申请条件”的文件显示,第十九条明确显示,“凡我校录取的博士生,在校期间个人独立或与指导教师联合(本人担任第一或第二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正式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应至少有1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不过,新京报记者公开检索发现,唯一能查到的翟天临公开文章,一篇《如何用“下意识”让表演更生动鲜活》,2018年5月刊载于《综艺报》;另一篇《谈电视剧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以下简称“论文2”),载于《广电时评》。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本刊物,均非国家认可的学术刊物。
“论文2”全文共计2800余字。随后,新京报记者通过知网检测发现,在2800余字的文章中,除去翟天临已发表过的文献,有1646字的内容与他人发表内容一样,文字综合复制比为39.4%。
其中,有587字,与“一个有灵魂深度的人物——《白鹿原之白晓雯论》”内容一致,还有1059字,与2017年被网友发布在百度文库的“《白鹿原》白孝文人物分析”内容一致。
检测报告显示,翟天临撰写的该篇论文,有1处疑似剽窃他人观点,7处疑似剽窃他人文字表述。其中,翟天临发表的署名文章第一部分,“白孝文”的角色形象建构,全段几乎全部被标红。
2月9日,一名为“黄立华教授”的微信用户,在朋友圈发帖称,“这个表演打假警察的人是要我起来打假吗?”以及“明星博士的工作室声明其没有学术不端的问题,但我十几年前发表的论文却被其整段整段的抄袭,事实胜于雄辩。”
随后,新京报记者从相关权威渠道核实到,黄立华系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其论文发表于2006年4月20日,《黄山学院学报》,而朋友圈内容,系其本人发布。
二、从哈佛“心机”教授造假,看那些轰动一时的学术造假事件
近日,美国著名生命科学媒体 STAT 和《撤稿瞭望(Retraction Watch)》网站爆出前哈佛医学院教授皮耶罗·安韦萨(Piero Anversa)学术造假丑闻的最新进展:哈佛医学院和布莱根妇女医院确定了涉及数据造假的 31 篇论文,并主动呼吁各大医学期刊,将已发表论文撤回。
学术圈的朋友,应该不会对皮耶罗·安韦萨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安韦萨博士曾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再生医学中心主任、国际心血管领域的顶尖专家,响当当的大牛级人物,曾声称在心脏中发现了能够再生心肌的干细胞。
早在2001年,安韦萨研究组称,可以用骨髓干细胞(c-kit)使心肌再生。2003年,安韦萨等人又在《细胞》杂志发文称不需要骨髓干细胞,使用成熟的心脏干细胞就能修复心肌。
这是一项对于心脏病患者乃至全人类“福音式”的发现,因为以前人们认为心脏里是没有干细胞的,所以一旦心肌坏死,医生们除了尽量控制坏死的范围别无他法。
这些理论挑战了传统,一时间震动了整个学界,人们开始对心脏干细胞注入疗法抱有强烈期待。
然而,安韦萨的这项被媒体称为“人类福音”的重大发现,却也引起了其他心脏病领域专家的质疑。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复制”安韦萨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也无法重现安韦萨所宣称的重大发现。
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急着想“出人头地”的医学学者毫无保留地接受了安韦萨的发现,并在他的学术基础上拓展出了不少很“前卫”的“学术发现”和“理论”。
结果,在这样的学术“拉锯”中,安韦萨安安稳稳地在美国乃至世界心脏医学领域的金字塔尖端坐了10多年——直到2014年,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有专家终于通过严谨的实验发现:安韦萨所宣称的骨髓干细胞可以转化为心脏干细胞的说法根本不存在!
安韦萨的团队内部也开始有人“反水”,他的研究员中有人就爆料说安韦萨发布的学术论文存在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
这一连串的曝光,终于也令雇佣他的学术机构也对他的诚信产生了怀疑。从2015年起,哈佛大学医学院先是关闭了安韦萨的实验室并对他启动了调查,之后更是被迫赔偿给安韦萨提供了大量科研经费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一笔高达1000万美元的巨款,以避免吃官司。
同时,一些不愿意承认整个心脏干细胞医疗领域可能都构建在学术欺诈基础上,也不愿意接受自己的资金全都投入了一场骗局的部分美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的医疗机构,仍然在继续推进着所谓的“干细胞疗法”的临床试验。
看来,这场震惊全球的重大学术丑闻,还会在苦涩和幻灭中持续发酵很长一段时间……
不知何时开始,学术界许多知名学者、专家深陷“造假门”,学术界论文造假事件层出不穷,而种种造假案例都像一面警钟一样告诫后来者——科研没有捷径。接下来,我们看看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学术造假事件。
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STAP细胞造假事件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细胞再造实验室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小保方晴子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把体细胞放入弱酸性溶液中并施加刺激,成功培育出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STAP“万能细胞”。这为替代受损细胞甚至生长出新的人体器官带来了希望,一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在日本媒体的炒作下,小保方晴子获得了“学术女神“、“国宝”、“日本居里夫人”等美誉。
但是很快,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细胞生物学和人体解剖学系副教授Paul Knoepfler对小保方提出质疑,除了质疑实验的可重复性外,还怀疑小保方ps了图片。日本理化学所调查后在今年4月1日发表报告,认为晴子是蓄意造假,篡改实验数据,实验记录混乱且不全,根本无法证明其实验结果。。这桩萦绕了将近一年的科学丑闻终于尘埃落定。
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造假风波
黄禹锡是韩国著名生物科学家,他在干细胞的研究,一度令他成为韩国民族英雄,甚至被视为韩民族摘下诺贝尔奖的希望。2004年和2005年,时任首尔大学教授的黄禹锡,领导研究团队先后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声称自己用11个患者的体细胞克隆出11个胚胎干细胞系成功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为全世界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这一宣布让全世界人民都感到震惊,他因此被称为“干细胞研究先锋”。
但在2005年底,黄禹锡被揭发伪造多项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均属子虚乌有,韩国举国哗然。黄禹锡本人也被首尔大学解除职务,并因涉嫌侵吞经费、违反伦理、通过非道德手段获得人类卵子等等题遭到起诉。在韩国失败后,他转移到了中国,继续他的相关研究。
物理学最大作假案——舍恩事件
2002年9月25日,最负盛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造假事件被揭发,这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一件学术造假丑闻,人们称之为“舍恩事件”。
德国科学家舍恩1998年加入美国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先后与20 多位研究人员合作,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他一口气在《科学》、《自然》和《应用物理通讯》等全球著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2002年,他通过伪造数据,用所谓的“分子晶体管”糊弄了包括权威期刊编辑在内的许多人,过于嚣张的他甚至在不同的学术论文中使用一样的数据。
他的实验结果,在其他科学家随后进行研究时却根本无法重复,因而遭到一些同行的质疑。 贝尔实验室组建了针对他实验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在为期3个月的调查中,委员会发现舍恩至少有9篇论文存在数据问题,舍恩在被指控的24处地方至少存在16处学术行为不检。舍恩的学术造假事件震撼了整个科学界,成为了物理学史上最大的丑闻。
国产CPU“汉芯事件”
2003年2月,当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的陈进,从美国一家公司买来MOTO-freescale 56800芯片,雇人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再加上自己的LOGO,“研制”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借助“汉芯一号”,陈进接连当选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第八届科技精英、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等称号,并出任上海市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还获得了过亿的科研基金。
2006年1月17日,有人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公开指责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后来经过多方介入、追索和求证,终于在2006年得出汉芯造假的结论。随后,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一夜之间,四年来头顶光环的陈进,如流星般一闪而过又迅速坠入谷底。
中国亟待在高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梦想。陈进利用这种期盼,骗取了无数的资金和荣誉,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
日本“石器之神”藤村新一的发现
藤村新一曾经是日本史学界最神奇的名字,这位担任日本东北旧石器文化研究所副理事长的考古专家总是能拿出让日本人激动不已的惊人发现。因为发现了一系列旧石器,他被誉为日本“石器之神”。
1981年他第一次发现了可追溯至四万年前的瓷器,这是当时日本发现的最古老的瓷器,从此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发现了越来越古老的史前古器物,扩大了日本的前历史的上限。
2000年10月,藤村新一又发现了一批石器,并认为它们是原始人的杰作。他还发现了可以证明为原始人居住地的一些山洞。该发现被认为具有60万年的历史,是全世界人类居住的最古老标志。至此,这一发现的范围开始国际化。
但就在2000年11月,日本三大报之一的《每日新闻》在头版刊出了让国民瞠目结舌的系列图片:“石器之神”藤村正从一只塑料袋内拿出所谓“旧石器”埋进上高森考古遗址。被摄影记者抓个正着,无可抵赖的藤村只能承认自己受了“蛊惑”,他随后称病住院。躺在床上的他最后当着电视摄像镜头不得不黯然承认,自己至少在42处挖掘遗址伪造了证据。但日本考古学会前天公布的历时两年多完成的调查结果却得出了他们最不愿看到的结论:在藤村参与开挖的178处考古遗址中,至少有159处涉嫌造假。上高森考古遗址已被确认为毫无学术价值,日本历史学会最近正式将其从历史遗址名录中剔除。
冷核聚变实验
冷核聚变是指在相对低温 (甚至常温) 下进行的核聚变反应。这是针对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热核聚变而提出的一种概念性‘假设’。若实现,可极大的降低反应要求及成本,同时也使聚核反应更安全。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彭斯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弗莱西曼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在实验室的小型装置上,用钯作阴极电解重水,实现了常温常压下的“冷核聚变”,引起轰动。但是,世界各地1000多个实验室始终没有人成功地重复出彭斯和弗莱什曼的实验结果,最终否定了这一成果。他们俩的故事也就成了科学界几乎人人皆知的反面教材。
精心制造的化石骗局
考古史上,有一个时期,“辟尔唐人”被认为是类人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过渡性生物。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骗局,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段耻辱。
1911年,英国的陶逊律师声称,他在辟尔唐发现了一个猿人头盖骨的破片和半个下颌骨,他把这两样东西送给了当时有名的人类史学家、大英博物馆博士伍德华进行考证。伍德华接到陶逊的报告,来到辟尔唐,和陶逊一起在砾石坑中进行挖掘。1913年,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动物化石、石器以及人类的犬齿化石。如果他们如实地报告发掘结果,也许在考古和人类学史上不失为有一定的意义。然而他们被利欲所驱使,竟然宣布他们发掘出了一种半猿半人的生物头盖骨,并说这种生物生活在大约50万年以前。由于伍德华的权威地位,他的宣布就成为一时定论,他们的发现在人类学上被命名为“辟尔唐人”。而这种“发现”又被当作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一个有力证据。一时陶逊由一个不出名的律师而成为闻名遐迩的伟大发现者。
科学必须经得住推敲。有的科学家对”辟尔唐人”那似近代人的头骨、似猩猩的下颌表示了怀疑。这场争论一直多年不休。1928年科学家采取了用含氟量测定古化石年代的办法,从而查出“辟尔唐人”的头盖骨不早于新石器时代,下颌骨乃是属于一个未成年的黑猩猩的,他们还发现头盖骨、下颌骨全经过了染色处理。一场精心制造的骗局终于真相大白。
密立根的“辉煌”与小动作
1910年,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进行了一项世界知名的“滴油实验”,第一次测出了氢比一个电子重1836倍。与此同时,比他更有名望的物理学家埃伦菲尔德也在进行相同的实验,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密立根实验所得出的数据实在太漂亮了,任何一个从事过物理学实验的人都有体会,理论上计算出的数据和实验中测量出的数据,一般不会那样近似。为此,埃伦菲尔德曾提出疑议,并由此而引发了物理学的一场论战。 密立根在论战中获胜了, 还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赏---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隔60年后,一个偶然的发现揭穿了密立根所谓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来自密立根的笔记和手稿,是一位史学家发现后公之于众的。密立根发表的58次观测结果,并非如他信誓旦旦所说的那样是“没有经过选择的”,而是从 140次观测中挑选出来的!他将实验的数据大动干戈,只采集那些对他有利的漂亮数据为“我”所用,对于不利的数据则一概删去,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一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密立根的小动作和他给出的实验结果一样漂亮。
科学界的“皇帝新衣”——布朗洛和N射线闹剧
继伦琴发现X射线后,1903年,法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布朗洛宣布他发现了N射线。然而,按照布朗洛所提供的实验,没有一个科学家能发现N射线。英国物理学家伍德为了弄清真相,亲自跑到法国,请布朗洛为他当面做实验。伍德就像童话 “皇帝新衣”里的那个的孩子,直言不讳地讲他看不见N射线,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观点。
但是人们迷信布朗洛的权威,不相信他会蒙骗大众。在伍德的建议下,《科学评论》编辑部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两个同样的木盒中,一个装有发射N射线的回火钢片,一个装有不会发射N射线的铅片。两盒外观一样,完全封闭。他们让布朗洛判断哪一个盒子会发射N射线。结果这难住了布朗洛,因为他根本不曾观测到N射线。所谓的发现N射线不过是他的想像。这一发现N射线的闹剧,成为科学史上一桩著名的伪造案例。
三、知网查重中的学术造假行为的危害有哪些
由于丰富的在线资源,许多材料和论文可以在网上搜索,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学术欺诈和学术不端行为。虽然知网查重已用于检查学术论文。检测结束了,但仍然有漏网之鱼,这里小编和大家分析下知网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的危害?
学术造假严重影响了国家学术事业的进步。学术造假是通过伪造抄袭和剽窃而产生的学术成就。它根本没有突破前人的学术成就。相反,它不仅没有提高学术水平,而且还会影响国家学术事业的进步。没有学术创新这样的东西,学术论文也无法被检测出来。
为了获得国家或地方的研究经费,一些学者故意试图找到一种参与课题的方式,但有些人基本上没有科研条件。在文学和历史学科中,语言术语的重复或变化往往太多。主题论文实际上没有突破性内容,更不用说创新了。在科学和工程学中,数据的准确性对于研究课题具有决定性作用。为了成功地报告或成功完成项目,实际上根据他们自己的研究不可能以欺诈的方式使用其他人的数据。这只会浪费大量的资金用于教育和中国的科学研究。
学术造假不仅仅是复制和伪造他人学者的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学术,而且直接影响基于学术欺诈的社会道德。首先,造假者的道德失去了。没有诚实和可信度,就会出现大量不道德的行为,缺乏诚实和信誉,甚至是非法行为。它不仅是一种学术文化的危害,它将对社会产生全面的影响,甚至严重损害社会的公平性。
韩国的克隆先驱黄禹锡的成就被韩国人称为民族英雄。事件发生后,他成了国人的耻辱。韩国立即引起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中国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事件法律剽窃事件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等学术造假现象也使国家蒙羞。
四、严打学术造假,其他国家有这些妙招!
2019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大瓜”,莫过于演员翟天临“学霸人设”事件。因为直播中一句“知网是什么东西”,他被曝出论文涉嫌抄袭,一时间舆论哗然。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其他国家是如何应对的呢?
爱沙尼亚:全面引进侦测软件防学术剽窃
爱沙尼亚全国高校系统自2013年起,在全国高校和学术界全面引进了软件“剽窃侦测系统”,以侦测教育及学术界的剽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据介绍,这个侦测软件可以对高校教育和学术数据库内的各类考试论文和学术研究论文进行单一或群体的智能化侦测,并得出是否剽窃的结论。
被侦测的论文包括那些来源于英语材料的爱沙尼亚语论文和来源于爱沙尼亚语材料的英语论文。
塔尔图大学相关工作人员说,软件的开发和在高校教研系统的应用,对于防止和杜绝学术造假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保护学生、教师和其他教研人员学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并为打击学术剽窃造假提供参考。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而不是侦测剽窃行为。
美国:专业期刊设“关卡”设专门机构追查
在美国,科研成果报告能否在相关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是评判该成果是否得到认可的重要标志。因此,专业期刊是美国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关口。
在美国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一般都要经过几道“关卡”。以美国著名专业期刊《科学》为例,该期刊有一个专门的审稿编委会,由来自全球的100多名顶尖科学家组成。他们负责审定提交给《科学》的各类论文的重要性和可信度,这些论文中只有约四分之一能通过编委会审查。此后,该期刊还会请外单位专家对论文匿名评议。
对于“高风险”论文,这份期刊的审查工作异常严谨。所谓“高风险”论文,是指那些可能与人们直觉相悖的科学发现,以及有可能引起媒体或政界强烈关注的具有轰动效应的研究成果。
对于这些“高风险”论文,除常规审查外,还要额外再接受一层审核,如要求论文作者提供更全面的论文原始数据等。
美国政府部门中负责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机构是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的“研究诚信办公室”,该机构专门调查和处置那些由美国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的不诚信行为,并随时公布违规者的姓名、单位、违规情节和处置决定。
“研究诚信办公室”的经验表明,调查、处理学术腐败,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的自律,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做后盾。自律和同行间的彼此监督固然重要,但由于学术腐败被戳穿意味着身败名裂,因此被指造假者常常倾向于对同行质疑采取敌对态度。在美国,这很容易引起官司。
为此,“研究诚信办公室”采取的方针是,揭露、调查等工作主要由了解内情的科学界承担,但对于调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问题,包括如何获取物证、传唤证人等,该办公室则准备了一整套非常细致的对策。
新西兰:学生论文造假 教师负连带责任
以梅西大学为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会连同指导教师的姓名公布在网上,一旦发现论文有剽窃嫌疑,根据程度不同,指导教师将承担连带责任。
这些规定均被写入大学《学术诚信政策规定》《违反诚信制度的处理办法》等校规中。
除用惩罚手段进行约束外,梅西大学还采取授予荣誉学位称号的方式鼓励学生保持诚信。这些荣誉学位称号是校方在正常学位之外授予学生的一种奖励,是学生良好表现的证明。
不过,一旦在校期间有诚信“污点”,无论成绩多好,都无法获得荣誉学位。
英国:反剽窃课程 避免“非故意”剽窃
鉴于2017-2018学年牛津大学学生学术剽窃事件数量创下纪录,校方开设专门课程,指导学生正确引用参考文献,避免“非故意”剽窃。
除了解哪些做法会构成剽窃以及正确的论文引注方法,学生还将经由这门课了解防剽窃软件Turnitin的作用。
反剽窃课程主要针对研究生,同时欢迎本科生听课。
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牛津大学认定53名学生在2017-2018学年有学术剽窃行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这一数字在2010-2011学年为7人。
罗马尼亚:硕博必修学术道德和诚信课程
近年来,罗马尼亚论文剽窃、文凭造假等腐败案例频频见诸报端。
去年1月,罗马尼亚教育部发布新闻公报说,因个人创作和科学研究在硕博学业中占比很重,故从2018-2019学年开始,学术道德和诚信课程将成为硕士和博士生的必修课,但对本科生这些课程仍是选修课。
根据罗马尼亚教育法,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制定大学道德和专业准则,通过教育、行政和技术等方面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惩罚手段,确保学士、硕士及博士论文、学术论文或其他著作的原创性。
法国:严谨学术氛围+整体评价体制
法国各研究单位除提倡加强行业道德教育以外,主要通过制定行为准则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等措施,来创造一种严谨的学术氛围和相对宽松的整体评价体制,防范学术腐败。
比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就成立了科学伦理委员会,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科研道德准则和条例,内容涉及防范科研舞弊和非法占有科研成果等,并且规定了研究人员在科研评估等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教育研究人员尊重科学伦理,正确处理个人研究自由与社会义务的关系,委员会尤其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整体评价,避免研究人员因过度追求眼前利益铤而走险。
其实,学术腐败的手段五花八门,其主要原因是名利竞争日趋激烈,以及追求眼前利益的浮躁情绪所致。
防范学术造假需要铲除产生这种现象的土壤,营造正直严谨的社会氛围,这是任何行业规范所无法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