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发射中星6C
2019年3月10日0时28分,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第300次发射,成功利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星6C”通信卫星送入太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至此,中国航天迎来了历史新篇章。
“中星6C”卫星是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颗用于广播和通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卫星定点于东经130度,服务寿命15年。
“中星6C”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0次飞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广大科技人员叫响“牢记嘱托接续奋斗,再接再厉再夺全胜”的战斗口号,以追梦西昌、奋斗西昌、奇迹西昌的战斗精神,向祖国和人民交出完美答卷。49年风雨兼程,伴随着祖国强盛的步伐,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打造一流航天发射场、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阔步前行。2019,西昌航天人满怀信心。
一、“中星6C”卫星成功发射 长征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
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资料显示,长征火箭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用了37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了7年,从第200次发射到第300次发射仅用4年多时间。
“其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累计发射127枚长征火箭,约占43%,是我国目前执行发射任务最多的航天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介绍说。
零时二十八分,01指挥员鄢利清下达“点火”口令后,乳白色的长征火箭腾空而起,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中星6C”卫星是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颗用于广播和通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卫星定点于东经130度,服务寿命15年。
从2006年至今,鄢利清共担任27次01指挥员,发射次次成功。他说:“百次要有首次标准。任务中,全体参试人员严慎细实、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疑点和问题,确保星箭按时发射、成功发射。”
始建于1970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中高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发射任务,近年迎来高密度发射任务,特别是在2018年创造了全年17次发射全胜的新纪录。
“今年,中心仍将持续实施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在内的高密度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将牢固树立从零开始思想,用不变的标准、万变的对策,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中星6C”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
300次!长征火箭再创发射新纪录
“一代代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担当与毅力在航天发展进程中刻下了中国印记,打造了‘长征’这一国际知名的运载火箭自主品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说。
从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长征火箭先后有17种型号投入使用,从最初的艰苦创业,到本世纪初的载人飞行、圆梦奔月,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等一系列重大跨越,成功将50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具备了发射任意地球轨道有效载荷能力,入轨精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的主力运载火箭,承担了我国96.4%的发射任务,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
据统计,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成功率约为96%。与前50次发射相比,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且趋于稳定。
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独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在近20年世界各国航天发射中,是连续成功发射次数最高的一年。
“太空探索无止境,伟大事业不止步。”吴燕生表示,长征火箭圆满完成此次发射任务,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起点。
二、远望5号船圆满完成中星6C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10日0时2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远在南太平洋预定海域的远望5号船圆满完成卫星海上测控任务。
火箭升空飞行20多分钟后,抵达远望5号船测控弧段。作为这次任务唯一海上测控点,远望5号船各系统发现目标及时,捕获目标快速准确,顺利接过陆上测控接力棒,第一时间向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送实时测控数据。任务中,远望5号船主要承担入轨段火箭测量及卫星测控任务,并负责监视星箭分离等关键过程,整个海上测控过程持续500余秒,捕获跟踪稳定,数据录取完整,时间指令参数解算准确,为任务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据悉,这次任务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春节后首次任务,是远望5号船首次大修改造后的第二次任务,新设备多、新人员多,人机处于磨合期,同时还要面对复杂气象、恶劣海况、时差困扰等多重考验。全体船员自我加压、迎难而上,贯穿任务过程跟进开展软件测试、设备维护、跟星放球、联调演练等准备工作,通过科学组织、精细管理、精准实施,确保了任务成功。
三、300次!长征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 再创新纪录
10日凌晨,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发射升空。至此,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300次飞行任务。资料显示,长征火箭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用了37年,从第100次发射到第200次发射用了7年,从第200次发射到第300次发射仅用4年多时间。
“其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累计发射127枚长征火箭,约占43%,是我国目前执行发射任务最多的航天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董重庆介绍说。
零时二十八分,01指挥员鄢利清下达“点火”口令后,乳白色的长征火箭腾空而起,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中星6C”卫星是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一颗用于广播和通信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可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卫星定点于东经130度,服务寿命15年。
从2006年至今,鄢利清共担任27次01指挥员,发射次次成功。他说:“百次要有首次标准。任务中,全体参试人员严慎细实、精益求精,不放过任何疑点和问题,确保星箭按时发射、成功发射。”
始建于1970年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月球探测卫星等中高轨和深空探测航天器发射任务,近年迎来高密度发射任务,特别是在2018年创造了全年17次发射全胜的新纪录。
“今年,中心仍将持续实施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等在内的高密度发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学宇说,“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将牢固树立从零开始思想,用不变的标准、万变的对策,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圆满成功。”
“中星6C”卫星和用于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生产,发射、测控任务由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负责。
四、燃!回顾近五十年来“长征家族”精彩发射瞬间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三天后卫星返回并回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2年9月9日,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四颗返回式卫星,该型火箭是我国在役火箭中服役时间最长的,也是我国第一型“金牌火箭”。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升空,4月16日,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的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首枚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首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取得成功,创造了国内新型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即获成功等多个第一。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发射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获得成功,中国航天从此踏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1992年8月14日,长征二号E火箭成功将澳大利亚“奥赛特B1”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的一次重要突破,中国火箭低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9年11月20日,第一枚长征二号F火箭搭载“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起飞后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1月21日成功返回地面,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F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飞船环绕地球飞行14圈后,于10月16日胜利回到祖国怀抱。我国成为继俄罗斯、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研制和发射载人飞船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火箭搭载“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将“神舟九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2012年10月25日,长征三号丙火箭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星,区域组网顺利完成,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自主成功避障,安全软着陆。12月15日,“玉兔”号月球车与着陆器分离,开始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落”全面实现。
2015 年9月20日,全新研制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开启了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新时代。
2015年9月25日,采用固体燃料的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快速发射卫星能力。
2016年6月25日,我国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我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到9吨提升到近14吨,提高了我国进入空间能力。
2016年9月15日,长征二号F/T2运载火箭将我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顺利送入预定轨道。2016年10月17日,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送入预定轨道。“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形成组合体,景海鹏、陈冬两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
2016年11月3日,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
2017年11月5日,长征三号乙/远征一号运载火箭将北斗三号首发双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新时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最后一步”。
2018年11月19日,长三乙火箭与远征一号上面级成功将“北斗三号”工程第18、19颗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已建成。该系统包括18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和1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可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2018年12月8日,长三乙火箭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发射升空。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成功软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
2018年12月29日,搭载着远征三号上面级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并按照计划完成21次点火,将两组7颗卫星分别送入高度相差数百公里的预定轨道上,成为国内在轨点火次数最多的上面级。
2019年3月1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实现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0次发射。
五、中星6C卫星成功发射 核心有效载荷全部实现国产化
10日0时28分,中星6C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为该卫星提供了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及跟踪子系统等核心有效载荷及卫星平台产品。
中星6C卫星是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为中国、东南亚、澳洲和南太平洋岛国等地区提供通信与广播业务。地面的广播电视信号通过地面发射站以上行频率发送给卫星,卫星接收后将信号转换为下行频率的信号再传回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经过处理后,就能转化成我们平时听到、看到的广播电视节目。在这个过程中,信号频率转化十分关键,转化信号频率是为了让上传至卫星的信号和卫星传回地面的信号避免相互干扰。接收机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设备之一,中星6C卫星使用的接收机全部是由西安分院研制的,这也是在中国的广播电视通信卫星中第一次将这个重要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
“以前,国产的接收机性能、重量和功耗等方面和进口的接收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大多时候国产的接收机在卫星上是作为备份件。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不断缩小了和进口接收机上的技术差距,在这颗卫星上全部装载了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自制产品。”西安分院中星6C卫星负责人王峻介绍。
在天线分系统、转发器分系统、跟踪子系统中的其他重要有效载荷研制过程中,西安分院采用了“货架式”的国产化成熟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经过在轨考验的,同时也是各类卫星中的通用产品,只要根据具体的卫星指标进行个性化修改,就能实现应用,大大提高了研制的效率。
西安分院主管商用通信卫星研制的马伊民总监表示,“西安分院是中国通信卫星有效载荷系统的主力研制单位,为中国在轨和目前在研的所有通信卫星提供有效载荷产品,代表中国通信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截至2018年成功在轨应用的通信卫星已达40余颗。西安分院通过几十年来的技术沉淀和新技术开发,实现了高品质、快速的研制,已经成为国际卫星有效载荷制造商俱乐部中有影响力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