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饿了么回应
据《IT时报》报道,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孙女士在和同事闲聊时提到想喝CoCo奶茶,在打开饿了么App时,在推荐商家首位看见了CoCo奶茶,在此之前,其并未在饿了么上购买过CoCo奶茶,并且未在手机上搜索过相关信息。
类似的,北京一位用户也在2018年11月14日晚上8点左右,跟朋友说想吃鳗鱼饭,1分钟后打开支付宝上的饿了么应用,推荐位顶部恰巧显示着一家鳗鱼饭的外卖店,此时距离他上次下单鳗鱼饭相隔23天。此外,这位用户在第二天又进行了测试,没有打开应用的情况下大声说想吃披萨,随后打开饿了么之后推荐位也出现了披萨店。
对此,用户怀疑饿了么App存在“偷听”用户的行为。在北京的用户将自己的情况发布到微博上的时候,也有几十位网友表达了类似的经历。
据报道,饿了么和美团两款App在测试中,均出现了网友所说的类似的情况,会根据用户的话智能推荐。
值得注意的是,在测试iOS版App的时候,两款App的麦克风权限是没有授予的,天猫、微信则是授权麦克风使用权限,这种情况下,两者均会出现网友所述现象;而把天猫和微信的麦克风权限关掉之后,相关的情况在测试中就再没有出现。
报道指出,对于在获得麦克风权限的情况下,国内知名白帽子公司KEEN GeekPwn实验室宋宇昊认为,一款App通过另一款App获取信息的技术已经完全成熟,并且有一条共享资源的传输链路。不过,宋宇昊同时也表示,这种情况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并不代表相关App进行了相关操作。
对于App是否存在“偷听”用户的行为,目前还没有实际的证据能够证明,业内观点也不太统一,虽然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是确实没有证据证明App存在这样的行为。
饿了么和美团方面,都对网友所述的“偷听”行为进行了否认。
一、隔屏有耳,记者耗时3个月测试,美团饿了么是否在“偷听”?
“我的命,我自己操盘”,这是《窃听风云2》中的经典台词,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连自己手机的麦克风都操盘不了。
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刚说了想吃什么,手机里就蹦出了它的推荐;刚说了要买什么,就出现了广告。
可是,手机怎么知道你刚刚说了什么呢?一位读者2018年11月的投诉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怀疑外卖App在“偷听”自己说话。
随后,《IT时报》记者耗时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多轮测试。
从测试情况来看,在随后数分钟到数小时的时间里,出现相关推荐的概率高达60%-70%。这个结果,有些惊人。
对此,饿了么和美团回应:不存在“偷听”!
3月14日晚,记者更新了最新iOS版美团外卖、饿了么,它们都不再索取麦克风权限,不过安卓版里的录音权限依然存在。
网友遭遇:饿了么在“偷听”我吗?
2018年11月中旬,上海的孙女士在和同事闲聊时提到想喝CoCo奶茶,在打开饿了么App时,在推荐商家首位看见了CoCo奶茶。让孙女士疑惑的是,自己之前从未在饿了么买过CoCo奶茶,在她手机后台,同时打开了淘宝、微信、知乎、微博等多个App,“此前也没有使用任何手机App搜索过CoCo奶茶的相关信息。”
无独有偶,北京一位网友燃玉(化名)在2018年11月14日晚上8点左右,跟朋友说想吃鳗鱼饭,1分钟后打开支付宝上的饿了么应用,推荐位顶部恰巧显示着一家鳗鱼饭的外卖店,此时距离他上次下单鳗鱼饭相隔23天。
为了再次验证这一现象是否纯属巧合,次日中午,燃玉自行对着手机进行了一轮测试。在没有打开应用的情况下,他大声说想吃披萨,随后才打开了支付宝里的饿了么应用,在推荐位首页中出现了一家披萨店,“这家店的披萨我曾经点过,但也应该是半个月前。”
燃玉使用的手机型号是小米MIX2,系统版本为MIUI9.6,在他的手机上,包括支付宝在内的大多数应用都有录音权限,且这一权限在安装时就已经默认启用。“连续两次都遇到了同样的情况,难道是支付宝或者饿了么在偷听我说话?”燃玉猜测。
12月15日,燃玉将自己遇到的情况第一时间发布在了微博中。根据微博后的154条评论来看,与燃玉有类似经历怀疑App“偷听”的人数占六分之一。
记者实测
孙女士和燃玉到底是杞人忧天还是确有其事?从2018年11月到2019年3月,《IT时报》记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通过模拟用户使用场景,对安卓手机、苹果手机、苹果平板电脑上的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进行了多轮测试。
第一次测试:饿了么准确度80%
2018年11月19日,《IT时报》记者以两款苹果手机为测试工具进行了测试。首先,打开饿了么App和美团外卖App,确认前三屏推荐商家,然后关掉屏幕(两款App应仍在后台运行),随后两名记者以聊天的形式提到,中午要吃日式料理(为了保证测试公平,记者选了一类从未点过或搜索过的饭食)。
两分钟之后,再次进入饿了么,首屏第二推荐位出现一家“**屋日式料理”。蹊跷的是,两分钟后,当记者再次打开页面,这家店又神奇地消失了,而原先第一位和第三位的商家却都没有变。
这是巧合吗?关掉屏幕后,两位记者继续聊着日本料理,6分钟后再次打开饿了么,这家神奇的“日式料理店”又出现了,只是这次位置下降到了第七位。再次关掉,两分钟后再次打开,同样的事情发生了,这家店又消失了,而其他推荐商家基本保持没变。
紧接着,记者又以港式料理、茶餐厅为主题开始聊天。同样的现象再次出现,10分钟后,一家“××广东肠粉”和一家知名港式连锁店出现在首屏推荐位,两分钟后,这两家店又“神秘消失”了。
在大概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记者进行了多次测试,饿了么出现同类现象的概率大概在80%左右,准确度非常高,其中一家被精准提到的门店,虽然在第一天没有出现,却在第二天出现在“品质优选”频道。美团外卖则基本没出现类似情况。
测试中记者也发现,饿了么和美团外卖并没有被苹果手机授权打开麦克风,但同一体系内的天猫、微信的麦克风都在开启状态。
第二天,记者将天猫、微信的麦克风权限都取消,再次进行测试,相关情况没有出现。
多轮测试后,饿了么下降 美团上升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测试结果,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记者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段进行了数十次测试,并将测试设备扩展到iPhone、安卓手机和iPad。
以3月9日11:57开启的一轮测试为例,在以“我想点一个凉皮”为关键词重复多次之后,一家名为“凉皮先生”的店铺出现在了苹果手机美团外卖App首页推荐商家的第20位,但同样在刷新之后,这家“凉皮先生”外卖店消失不见了。记者当即拨打这家凉皮先生店铺的电话,对方表示,当天的确在美团外卖上开启了店铺推广,但并没有刻意刷新曝光率。
此前,记者曾以“今夜烧烤小龙虾”“黄焖鸡米饭”“塔哈尔新疆菜”和“元宝饺子”作为关键词,分别在2018年12月20日、12月29日、12月30日以及2019年1月3日对苹果和安卓版的美团外卖App进行了相同测试,以上四次测试中均出现了与关键词一致的结果。
综合所有测试结果,精准推荐和同类推荐出现的概率超过70%。但不同的是,第一次测试同类情况比较多见的饿了么,在今年1月1日以后,此类现象基本消失。但原本情况并不明显的美团外卖,态势却有上升之势。
饿了么、美团回应:不存在“偷听”
到底这种推荐店铺的出现,是什么原因呢?
饿了么相关人士表示,所谓“监听用户日常对话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种无端猜测,饿了么既没有做类似的产品设置,也不具备相关技术条件,饿了么严格保护用户隐私,任何必要的信息采集都会在取得用户事先同意的前提下进行,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使用。
美团人士则回应称,有关“根据麦克风收录的语音关键词为点外卖的用户做推荐”的行为并不存在,美团外卖只会在获得用户语音使用授权,且用户主动发起美团外卖App内的语音输入行为时,才会使用麦克风。此外,美团外卖仅会在用户表达了明确需求信息、进行主动查询后,才会进行相关推荐输出。
专家测试
没使用时有数据上传,无法确定是什么信息
那么,到底是巧合,还是确实这些外卖App在使用麦克风“偷听”用户?
3月13日,《IT时报》记者来到上海软件测评中心对两款App进行数据包的抓取测试。
在数据抓取过程中,由于饿了么App使用了开发者设定的证书绑定技术,导致非开发人员无法使用Charles等抓包工具抓取饿了么App的数据包。但从美团外卖App的抓包结果来看,在测试的一段时间内,抓包工具中抓取到了近400个与美团外卖相关且大小不一的数据包。这其中也包含在安静的环境中美团外卖App产生的少量数据包。
“我们抓的这些包,就是打开App操作时,手机和服务器之间通信的各种数据,”上海软件测评中心技术人员表示,如果App偷听的情况真实存在,那么就隐藏在这些数据包中。但难点在于如何在大量数据中分辨出哪些是客户端与App之间正常的请求数据、哪些是App用于收集用户语音信息的数据。
该技术人员还表示,即便是分辨出了数据包的信息,也不排除软件开发者在数据包内用内部的加密方式对语音数据进行二次加密的可能。
由于分辨数据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短期内无法获得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后的结果。
美团对此表示,美团外卖App在退出切换过程中,有可能在后台同步App性能数据(如系统稳定性数据、图片加载成功率等),以便完善提升用户体验,同步内容不涉及任何用户个人信息。
是否“偷听” 业内观点不一
此外,在获得了麦克风权限的前提下,一款App可以通过另一款App获得信息吗?国内知名白帽子公司KEEN GeekPwn实验室宋宇昊认为,目前这一技术已经完全成熟,且有一条共享资源的传输链路。
“如果某App具有麦克风的访问权限,理论上,此款聊天App可以监听周围环境的声音。在此过程中,聊天App可以将语音输入的代码嵌在其App内部,用于将人类的语言转换成文字,并上传到服务端。服务端将这些文本进行处理后,与对应的用户进行绑定。如果说两个App之间有业务的合作,那么他们将可以共享这项资源,”宋宇昊表示,“按现在的网速和机器性能,这波操作可以认为是实时完成的。”
然而,尽管这一情形在技术上可以实现,但宋宇昊认为,这并不代表相关App已经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杨启波对此表示也认同,“有麦克风权限,不一定就会偷听用户说话。”杨启波表示,尽管麦克风“偷听”还很难确定,但出现如此巧合,极有可能是App在利用其他渠道获取的大数据进行测算,“比如根据你当前所处的位置、经常光顾的餐厅、之前的搜索习惯等等数据来预测你的潜在需求。
现在的大数据智能推荐平台已经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运算,比如某些短视频App,可能会根据你1~2个小时候刷新短视频的习惯、 停留时长……来推断你的兴趣范围等。”
另一家数据公司负责人则表示,外卖App 推送相关的店铺有两方面可能,一是推荐系统的冷启动机制,即虽然用户没有在App上搜索或者点击过,但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所在的区域、年龄层次、时间段等大范围数据来做推荐,但也不排除确实有些App会利用麦克风权限对订餐、店铺等语音信息进行获取。
指掌易科技相关技术负责人觉得出现类似情况纯属巧合,“在国内监管日趋严格、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重视程度日益加强的背景下,无论从业务本身还是法律范畴来看,监听用户对话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么做只会给企业经营带来非常大的风险,得不偿失。所以基本可以排除某个App自动监听的可能。”
记者手记:没有答案的“巧合”
经过3个多月的测试,对于外卖App是否在“偷听”用户说话,答案依然是未知的。
如果说是“巧合”,那么巧合的次数未免太多了些。为了避免出现因搜索、输入等非语音方式造成数据被读取,后期测试的App都是重新安装过的,甚至对某些设备做了刷机处理,而选择测试的,也都是此前从来没有点过,也没有在手机中留下痕迹的菜系。因此,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在测试中突然出现相关店铺,而更难解释的是,再度刷新后,其他店铺依然没变,只有这家店铺消失了。
但如果不是“巧合”,从现有的技术测试和业内人士的回应来看,似乎通过麦克风“偷听”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企业不太可能做。
可是,有“被偷听”疑问的并非只有孙女士和燃玉,涉及的App也不只是外卖。
在社交网站上搜索“App偷听”的关键字,类似案例不胜枚举。比如,知乎网友“米可”和朋友聊到单位的富贵竹花瓶,当天晚些时候便在淘宝上看到了富贵竹相关的店铺推广;知乎网友“不想起床”在睡觉之前给宝宝讲古埃及文明,隔天便在淘宝上收到了金字塔摆件和木乃伊摆件的推送;还有人表示跟家人对话说要去超市买牙线,晚上打开京东,在推荐里就看到了牙线的推荐等等……身边的同事也有过刚和家人聊了银行贷款,接着就在今日头条上看到网贷平台和银行消费贷广告的情况。
然而,无论觉得如何不对劲,这些巧合都没有答案。
但另一个巧合是,今年1月开始,陆陆续续有大量App更改了自己的隐私政策,随着国内《网络安全法》收紧,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给谷歌等互联网巨头开出罚单,对于用户的个人信息获取、App权限的索取,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们明显变得谨慎许多。也正是今年1月之后,饿了么上再没有同类现象在测试中被发现。
二、外卖软件存在“窃听”隐患,对此美团饿了么是这样回应
科技的发展,便利了我们的生活,现在饿了直接叫外卖,出门直接手机打车,都不用找的士了,旅行坐飞机或者做高铁,都是非常方便的。其中手机在这中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现在都是手机购票,手机叫车,手机点外卖。
手机的重要性也就不必说了吧,但是什么事都有两面性,科技也是如此,我们使用非常方便,但是也方便了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比如说上次Facebook时间,作为一个社交巨头,却泄露用户隐私,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不过不光是国外,其实我们国内也有,比如说骚扰电话,还有骚扰短信都多半是信息泄露造成的,近日美团和饿了么外卖就被卷入风波,有消费者反映,这些平台开启麦克风在偷听用户的谈话,只要说出了某种食物之后,这些外卖平台就是推荐置顶。
有媒体曝出外卖软件存在窃听隐患,在安卓手机和iPhone都进行了相关测试,出现的推荐的概率为70%左右。对此美团饿了么都是这样回应的,先从美团开始回应,并没有做出这种行为,美团会先让用户进行授权,并且是由用户发起美团外卖的语音输入时,才会用到麦克风功能。
而后饿了么也正式回应,表示这是无端的猜测,饿了么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并且没有这样的技术条件,饿了么非常严格的保护用户隐私,需要采集时,会取得用户同意后才会执行,在合法的范围内才会使用。
三、你或许正随身携带“窃听器”!这年头真的没有隐私可言了吗?
上周,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个家庭向媒体爆料称,家中的Echo(智能音箱)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将私人对话录音,并在主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音频发送给了联系人列表中的人。
这周,有媒体报道,卖掉的旧手机很可能会泄露原机主的信息,即便原机主删除数据或恢复出厂后,也能轻松复原。调查发现,这种情况不仅存在,而且已经形成产业。
近日,工信部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网络安全威胁态势分析与工作综述。明确指出,“WiFi万能钥匙”和“WiFi钥匙”涉嫌入侵他人WiFi网络和窃取用户个人信息。
当下,个人隐私与信息泄露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重视。尽管打击相关违法犯罪的事例屡见报端,但似乎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少民众也从最初的震惊焦虑,逐渐甚至习以为常。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真的无法保障了吗?
你家没人却有“窃听器”?!
Echo是亚马逊在2014年推出的一款搭载语音助理Alexa的智能音箱。
它可以播放音乐,告诉你今天的天气、交通情况,还可以控制家居家电,如开关电灯,调节室内温度等都不在话下。甚至可以利用它实现订餐、打车等等功能。
而这一切——只需要与它对话。而在嘈杂环境中,最快最大程度识别人声,也是它的卖点之一。
然而这个看似便捷生活的人工智能产品,却再度掀起了人们对个人隐私问题的恐慌与探讨。
前述事件中,万幸的是,收到语音的人碰巧是这家男主人的雇员。男女主人开始觉得难以置信,直到对方问他们是不是在谈论硬木地板时,才如梦初醒。女主人丹妮尔说,我感觉自己的隐私被刺探了。
亚马逊技术人员分析了相关数据记录。亚马逊称,丹妮尔家的智能音箱把一个类似的发音听成了丹妮尔家的唤醒词“Alexa”,然后又把后面的对话听成了“发出信息”,结果就把男女主人的对话送给了列在他们通讯录里面的那个居住在西雅图的雇员。
自从苹果在iPhone 4S中首次植入个人智能助手Siri后,就刮起了一阵移动语音服务旋风。各大行业的制造商、运营商纷纷效仿打造自己的智能语音产品。
但不可忽视的是,事物发展必有其两面性。高科技在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潜藏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安全隐患更是不容忽视。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案例。根据圣地亚哥新闻频道报道,一个六岁的女孩通过简单地向亚马逊Alexa购买一个170美元的玩具屋。
电视主持人重复了这个女孩的话,说:“我喜欢这个小女孩说,'Alexa请给我订个玩具屋',”结果一些收看节目的观众家里的Alexa设备再次触发订购玩偶屋。
虽然这可能只是个例。但确实也引起了人们的疑惑,有多少信息和录制的音频被收集或将如何被这些设备厂商使用,这些也将造成严重的隐私问题。
手机可能比你还了解你自己
如今,手机已然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的必需品。似乎除了睡觉以外,都要和手机打交道。甚至睡前看的最后一眼是它,叫醒我们起床的还是它。
就是这样一个和我们亲密无间的东西,却很有可能“背叛”我们。前段时间,一些手机应用可能存在监听用户语音隐私的行为引发质疑,对此有业内人士直指“语音隐私泄露在未来会是重灾区”。
很多手机应用在使用的时候,会要求用户授予权限。确实有些功能调用是为了应用更好服务,但也存在部分被企业利用,收集我们的数据。
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有很多手机游戏会通过麦克风来识别你看的电视内容,并将这些数据用于广告投放。
在首次打开游戏时会有提示授予权限的操作,但关于数据收集的说明却要到设置中主动查看,大多数人并不会注意。一旦授予权限后,只要应用在后台运行,收集声音的行为就不会停止。
知乎上有一篇《手机麦克风,是不是被广告软件监听了?》引发热议。网友指出,带宝宝逛商场时,看了会太阳眼镜,第二天手机上就会出现相关广告,第二次买酸奶,同样也在手机网页上看到广告。
“这些东西我均没有在手机或电脑上搜索过,细思下感觉手机好像被监听了,通过监听得知手机使用人在现实中关注过的商品,再通过各种广告通道推送商品信息。”该网友指出。
无独有偶,不少网友在下面回帖称,有过类似体验。例如在与朋友交谈过程中,提到“口红”,就收到了手机APP的相关推送。
苹果承认为政府提供用户数据
上周,苹果公司公布半年一次的有关政府数据要求的透明度报告。一直以来,苹果在捍卫用户隐私方面的形象都很不错,即便是此前警方需要破解犯罪嫌疑人的苹果手机来获取关键证据,苹果也坚决拒绝。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根据上述报告,2017年下半年,苹果收到了政府多达3358次分享用户个人数据的要求,苹果答应了其中的717次,比例高达21%。
这些数据大多数多围绕iCloud,包括个人照片、日程表、联系人、电子邮件等等,甚至是设备备份数据。
个人信息泄露已然成为了全球性问题。据报道,去年7月份,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Equifax数据泄漏事件发生,涉及1.43亿美国人个人信息,让人触目惊心。
根据一份不完全统计调查,过去13年,仅公开可披露的数据泄漏达到了8668起,泄漏数据条目超过10亿条。
同时,国外两家研究机构针对11个国家、2个地区,419家公司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2017年,因为信息泄露,人均总消耗成本达到141美元。
保护个人隐私是当务之急
上周,为应对数据泄露问题,欧盟正式生效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为保障新规的推行,欧盟增设的独立监管机构——欧洲数据保护委员会也于同一天正式成立。
该新规将规范企业和机构的数据搜集行为,数据除了姓名、手机号、用户名、网络IP地址以及定位地址这些常规信息外,还包括健康数据、政治观点等敏感信息。此外,用户有权要求企业或机构删除其个人数据。
据了解,违规企业最高可能受到2000万欧元或全球营业额4%的罚款,以较高者为准。
如今,数据保护成为当务之急。去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对个人数据汇集、个人数据的跨境和存储处理都提出了隐私保护的更高要求。今年一月,针对个人数据安全问题,工信部约谈了多家企业。
另外,针对个人隐私问题,一些企业也开始有所作为。近日,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两家企业称,将于今年6月起默认开启号码保护功能。
据介绍,美团预计5月底“号码保护”功能将全面覆盖北上广深四个城市,6月将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商家。同时,此功能将在用户端全部默认开启,最大范围保护用户个人信息。
四、注意!手机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有可能被监听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的个人隐私难以得到保证,互联网上泄露个人信息的事屡见不鲜,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移动支付、社交软件、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手机。很多人觉得自己是芸芸众生中很平凡渺小的一个,窃听风云里发生的玄乎其神的监听事件绝对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如果我们每天亲密面对的手机有可能被别人监听,自己的隐私无时无刻都在泄露,是不是细思恐极呢?
如果你的手机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有可能被监听了,快看看有没有中招。
第一种,话费莫名其妙的多了许多,而你没有打电话,也没有多发短信,这个时候很有可能你的手机被人监听了,你所有的信息窃听者也得到了,窃听者就像一只寄生虫寄生在你的手机上,而他所有的费用都记在你的账上。
第二种,用着好好的手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手机经常死机、卡机,电量也用得很快,恨不得天天抱着充电宝才敢出门。后台经常自动下载app,手机程序莫名的被启动,运行。
第三种,手机通讯录莫名的出现了一些陌生号码。
第四种,手机失而复得,或者是别人帮你代买的,到手已经激活,那么就有可能已经被人植入了监控程序。
第五种,如果你用自己的号码打自己的电话还能接通,跟别人打电话时里面有回声,那么你手机被监听的可能性比较大。
很多手机机主发现自己被监听了就是因为自己的消费费用增多很多!
那么,如何让自己防监听或者监听后怎么办呢?
如果你的手机被监听了,那就先把电池拿出来,但现在很多手机都是一体的,这个办法有点困难。那就可以尽量的多避免一些恶意的软件!
软件原理:只要把公司的软件安装到自己的电话里面,点击进入系统,然后输入对方的号码,无论是他打给对方还是对方打给她,您都可以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可以拦截对方的短信,微信,包括QQ聊天记录都可以拦截。并且可以定位对方的位置(定位的误差在5-10米的范围之内),在您不方便的情况下还可以自动录音,任意播放。更可怕的是,利用这个软件还可以远程环境偷听。
手机多功能监控定位软件卡原理:
此软件卡不是一般您通常使用的SIM卡,它是以GPS和SIM卡相兼容所制,此卡是一种超大容量的芯片,里面装有一个快速解码及破译的软件程序和超大容量的内存空间。将此卡插进手机里面输入对方的号码,在数秒内就可将对方的密码和PIN码破译出来,破译出来的密码和PIN码将会自动储存在里面。然后对方在通话的过程中·无论是他打给对方还是对方打给她,您都可以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和短信拦截,在您不方便接听的情况下还可以自动录音,任意播放;GPS卫星定位系统,立刻显示出对方号码所在位置。
如果手机的真的被监听了怎么办呢?对于自己每个月的话费要有一个清楚的账单,不要记一个糊涂账,要清楚你自己开通的每一个业务,如果有你怀疑的可以支出或莫名被开通的业务,这个时候最好立即拨打客服电话要求取消。下载正版软件,远离恶意软件,公共区域的wifi不要随意连接,很有可能危险就藏在这些免费的wifi里。不明来源的充电线充电宝不要用来随意使用。
自己提高防范意识,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要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五、手机APP能“窃听”你说话?马上关闭这些敏感权限
支付宝年度账单的“捆绑协议”余波未平,擅长“投其所好”的今日头条又陷入“麦克风窃听”丑闻。跟好朋友打电话聊美食,第二天电商平台就在首页推荐各种食材厨具,在社交平台讨论学外语,不久就能接到口语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
当“千人千面”的大数据精准营销神通到令人“匪夷所思”,这种始料未及的“心有灵犀”难免令人焦虑:大数据挖掘与个人隐私的边界究竟在哪儿?
精准营销“懂你”心中所想
当你在浏览网页时,屏幕上推送的各种商品广告或许让人生厌。如果这些广告信息正好是你感兴趣的,你还会觉得厌烦吗?
“一直想买一个果汁机,但工作太忙没时间仔细选,最近浏览网页时发现屏幕右侧的广告窗里正好展示的全是各式果汁机,真是我肚子里的’蛔虫’!点进去发现买家好评不错,功能和价格也合适,就下单了,正好省得再花时间找了。”在外贸公司上班的吴颖对此颇有感触。
在风口转瞬即逝的互联网时代,“快”和“准”早已成为生存的“不二法门”。通过大数据算法勾勒出用户肖像,然后把他们想要的、喜欢的精准送达,进而带动商业价值实现几何数级的增长。亚马逊的个性化推荐助其销售量翻翻,而Facebook的精准广告投放更是成功将大把的粉丝和流量变现,这些商业佳话的背后离不开精准营销的“助攻”。
腾讯曾在测试朋友圈广告投放之前发布了一份《朋友圈广告用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3.8%的受访用户认为,只要广告和自己有相关性,他们对任何类型的广告都能接受。如果不相关,不管什么样的广告都会成为一种打扰。
然而,当这种“关联”不再只局限于个人此前的关注和消费记录,而是不断向隐私“腹地”蔓延时,不安成为了众多网友的本能反应。
麦克风授权陷“窃听”风波
“我妈给我买了点心,我就看着上面的字念:蔓越莓松饼。手机上从来没有搜过,然后松饼就出现在了我的淘宝首页上,真的把我吓到了!”网友“王辛藏的小口袋”日前发微博如是写道。
不得不提的是,像这样越来越“懂你”的网络体验并非个例。“家属下班进门问做了什么饭,我回答了以后,一翻手机,立马就出现今日头条推荐的做饭信息,想想都恐怖!难道对话被窃听了?”
面对用户的质疑,处于舆论漩涡的今日头条发声回应称,“用户使用今日头条(包括头条旗下产品)进行视频录制时,需用到手机麦克风。除非用户明确点击授权,否则无论哪种手机机型,今日头条都无法获得麦克风权限,无法收到用户任何语音信号。”
同时,今日头条还表示,“从技术角度看,目前声音信息技术的处理,也远达不到通过麦克风获取个人隐私的水平。”
然而,一纸声明显然难以驱散用户心中的疑虑。据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研究分析报告(2017年一季度)》显示,手机APP越界获取个人信息已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源头,高达96.6%的安卓应用会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而iOS应用的这一数据也高达69.3%。
“目前的语音识别还达不到那么精准的程度,若麦克风可以窃听,对企业来说不仅要承担高风险,也要有大投入,如何从海量语音中识别哪个是用户、哪个是关键词,投入产出并不合算。”一位互联网业内人士坦言。
大数据与个人隐私边界模糊
当你下载安装一款APP的几分钟空档里,几万字的用户协议,隐蔽地在你5.5英寸的手机屏幕上开了个小窗口。你会逐字逐句地细读,还是快速地按下“同意”键?而“不同意”则意味着没有APP会为你提供网络服务。随着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把大数据算法视为“资产富矿”,大数据与个人隐私的边界也越发模糊。
今年支付宝的年度账单营销,就因为替用户默认勾选“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而遭到谴责。根据这份协议,用户将允许支付宝收集用户的征信信息,并且允许支付宝将其提供给第三方机构。
“当你完成一次消费支付,你可以把它视为个人隐私,但这同时也是服务商的一次服务过程,是经营记录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大数据与个人隐私是交叉的。”沪江网法务总监林华告诉记者。但截至目前,大数据挖掘的法律边界并不明确,哪些信息类型可以被互联网平台搜集和提供给第三方,哪些情况下将被视为侵犯用户隐私?立法与执法环节都还未能跟上商业环境的新变化。
业内人士建议,用户要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尽量选择官方正规应用商店下载,安装后要查看应用开放的权限,读取通讯录、短信通话记录、位置信息等敏感权限尽量关闭,在以后提示确实需要相关的隐私权限时再允许APP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