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最高奖女得主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第一次颁给了女性。当地时间3月19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在奥斯陆宣布,将2019年的阿贝尔奖(Abel Prize)颁给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名誉教授凯伦·凯斯库拉·乌伦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阿贝尔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这是有史以来,阿贝尔奖第一次颁给女性。
阿贝尔奖委员会评价称,乌伦贝克在几何分析和规范场论的基础工作极大地改变了数学格局,还称赞她是“科学和数学领域中性别平等的强烈倡导者”。
阿贝尔奖委员会主席Hans Munthe-Kaas表示,凯伦·乌伦贝克因其在几何分析和规范理论方面的基础工作获得2019年的阿贝尔奖,她的贡献显著改变了数学领域。她的理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极小曲面(minimal surface)的理解,例如肥皂泡的曲面,以及更为广泛、更高维度的最小化问题。
据《纽约时报》报道,乌伦贝克于上周日早上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当天,乌伦贝克在普林斯顿的一座教堂,走出教堂时,她收到了一条来自友人Alice Chang的短信,问她是否愿意接听一个来自挪威的电话。乌伦贝克说,“我回到家中,拨回了那通来自挪威的电话,然后他们告诉了我这个消息”。
乌伦贝克现年76岁,是普林斯顿大学任高级研究访问学者,也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客座副教授。她将获得价值600万挪威克朗(约合人民币4371903元)的奖金。她说她还没有决定如何处理这笔奖金。
阿贝尔奖于2003年首次颁发,以纪念19世纪的挪威数学家Niels Henrik Abel。自2003年起,该奖项每年颁发给在数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之前的19位获奖者全部为男性(其中三年有两名数学家获得此奖项)。他们包括证明费马大定理的Andrew J. Wiles、纽约大学数学系教授Peter D. Lax、电影《美丽心灵》的原型约翰·纳什(John F. Nash Jr.),以及不久前刚刚去世的以89岁高龄挑战黎曼猜想的数学家迈克尔·阿蒂亚等。
凯伦·凯斯库拉·乌伦贝克于1942年8月出生于美国克利夫兰,她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大。她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和教师。乌伦贝克从小喜欢阅读,梦想是成为一位科学家。
1964年,她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5年,她与物理学家奥尔克·C·乌伦贝克结婚。1968年,她获得布兰迪斯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
乌伦贝克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最初,她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临时工作过一段时间。但由于当时的“反裙带关系”规定,她很难在丈夫就职的大学找到永久性职位。当时,很多大学规定,即时在不同学院也不能同时聘用丈夫和妻子。1976年,乌伦贝克前往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任教,1983年,她在芝加哥大学成为正式教授。1986年,乌伦贝克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7年开始,她一直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任教,直到2014年退休。
乌伦贝克是几何分析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在早期的工作中,她在高维弯曲空间中找出了肥皂泡的形状。她的研究兴趣还包括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规范理论,拓扑量子场论和可积系统。阿贝尔奖委员会提供的资料称,乌伦贝克最着名的工作集中在规范理论上。她的研究分析了杨-米尔斯方程的四个维度,为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和量子引力理论奠定了一些分析基础。她的论文也启发了数学家Cliff Taubes和Simon Donaldson。
乌伦贝克是数学和科学领域性别多样性的坚定倡导者。她曾表示她意识到自己是年轻的女性数学家的榜样。但她说,做一个榜样很难,“因为你真正需要做的是向学生展示一个不完美的人仍然可以成功。”
一、2019年数学最高奖公布!阿贝尔奖获得者是:凯伦·乌伦贝克
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刚刚公布了年度阿贝尔奖的获得者是凯伦·乌伦贝克(Karen Uhlenbeck),以表彰她在“几何偏微分方程、规范理论和可积系统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她在分析、几何和数学物理领域的工作上的深远影响。”
阿贝尔奖是数学领域的最高奖之一,有时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曾获这个的奖项的数学家包括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Andreww J. Wiles)和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主角纳什(John Nash),而乌伦贝克也成为了这个奖项的第一位女性获得者。
1990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ICM)上,乌伦贝克成为有史以来第二位发表全体演讲的女性。国际数学家大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数学家大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第一位做此演讲的女性是艾米·诺特,那是在1932年的时候。如此令人震惊的数据反映出,要让许多女性在男性主导的领域获得应有的认可是多么困难。
但在这一刻到来之前,乌伦贝克就已经确立了自己作为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地位,她克服了诸多个人与专业上的障碍。2000年,她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乌伦贝克的成就理应获得更大的认可,因为她的工作推动了数学领域在过去40年中的一些最重要的进步。1942年,乌伦贝克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是家里四个孩子中的老大。她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母亲是一名艺术家和教师。在凯伦上三年级时,他们全家搬到了新泽西州。
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她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在父母的熏陶下,她培养了对艺术和音乐的热爱。但最重要的是,她喜欢读书。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手不释卷地阅读一些高等的科学书籍,有时还会在课堂上偷偷阅读。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研究型科学家,尤其是如果成为科学家能让她避免与他人进行过多的互动,那就更是她梦寐以求的了。这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害羞的孩子,而是因为她享受一个人独处的宁静与独处。她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追随母亲的脚步——以教书为业。但她的这种态度在后来的人生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乌伦贝克对数学的热爱是在上大学之后才发展起来的。高中时,她受到霍伊尔(Fred Hoyle)和伽莫夫(George Gamow)等伟大物理学家的著作启发,进入了密歇根大学,计划主修物理学。但她很快发现,纯数学带来的智力挑战才是真正令自己兴奋的事。而这也就意味着,她再也不用做自己不喜欢的实验工作了。
1964年,乌伦贝克从大学毕业,一年后,她与生物学家男友奥尔克·乌伦贝克(Olke Uhlenbeck)结婚,同时决定攻读研究生。那时,她已经很清楚学术界男性占主导地位,并且经常有歧视女性倾向的文化氛围,因此她没有申请丈夫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并且竞争可能会异常激烈的哈佛,也没有选择其他名校,而是进入了布兰迪斯大学,并且获得了一比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的慷慨的研究生奖学金。
在布兰迪斯大学,她完成了以变分法为主要内容的博士论文,取得了数学博士学位。变分法研究的是,一个量的微小变化能如何帮助我们找到另一个量的最大或最小值,例如如何找到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你或许会认为这应该是一条直线,但答案并不总是这么简单。比如你要开车穿过一个繁忙的城市,那么最快的路线不一定是最短的那条。当然,乌伦贝克对这个领域的贡献要比这复杂得多。
乌伦贝克最具影响力、也是她最引以为豪的成果之一,是发现了一种被称为“泡泡”的现象,这是她与合作者乔纳森·萨克斯(Jonathan Sacks)共同完成的一项开创性工作的一部分。萨克斯和乌伦贝克研究的是“极小曲面”,它背后的数学理论涉及到肥皂膜是如何让自己形成能将能量最小化的形状。但这一理论总是会因为出现那些能无限集中能量的点而遭到破坏。乌伦贝克的洞见是,将这些点进行“放大”,她发现,实际上发生的是从曲面上会分离出一个新的泡泡。
在麻省理工学院短暂任教后,她搬去了加州的伯克利。在那里,她研究广义相对论和时空的几何,这些课题塑造了她的未来的研究工作。虽然乌伦贝克是一位纯数学家,但她的工作灵感来自理论物理学;而她也发展出了具有广泛应用的思想,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物理学家曾预言存在一种名为“瞬子”的数学对象,它描述的是四维时空中的曲面的行为。乌伦贝克后来成为了这一领域的顶尖专家。1984年,她与弗里德(Dan Freed)合著了经典教科书《瞬子和四流形》(Instantons and 4- manifold),启发了整整一代数学家。1971年,她成为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助理教授,在那里,她感受到了被孤立与被轻视。所以,在待了五年之后,她离开前往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在芝加哥,她遇到了其他的女教授,她们给她提供了建议与支持,与此同时,其他数学家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她的工作。
1983年,她在芝加哥大学成为了正式教授,也让自己跻身于那一代人中的最杰出数学家。她的兴趣包括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规范理论、拓扑量子场论和可积系统。1987年,她搬到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希德·W·理查森基金会的数学主席。在那里,通过与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温伯格(Steven Weinberg)一起学习,她拓宽了自己对物理学的理解。之后,她一直留在了德克萨斯大学,直到她的工作生涯的结束。
乌伦贝克最瞩目的工作集中在规范理论。她发表的论文从四维分析了杨-米尔斯方程,为现代物理学中如标准模型、量子引力理论等众多最令人兴奋的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分析基础。她的那些论文还启发了数学家陶布斯(Cliff Taubes)和唐纳森(Simon Donaldson),为唐纳森在1986年获得菲尔兹奖的工作铺平了道路。现在,回到新泽西的乌伦贝克仍然是数学与科学领域的性别多元化的坚定倡导者。从那个想要独处的年轻姑娘到现在,她走了一段很长的路。有一段时间,她很难接受自己的成功,但现在她说,她把它当成一种优待来赏识。
她曾说,她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个榜样,这对年轻的女数学家来说尤其如此,但“这很难,因为你真正要做的是向学生们展示,不完美的人也能取得成功。人人都知道,聪明、有趣、漂亮或会穿着的人会取得成功。但如果你拥有所有的不完美,也是有可能成功的。我可能是一个出色的数学家,并且因此而拥有名望,但我也是一个非常有人情味的人。凯伦·乌伦贝克无疑是一个卓越非凡的人。
二、数学最高奖首位女性得主凯伦·凯斯库拉·于伦贝克资料成就介绍
据《自然》杂志网站介绍,美国数学家凯伦·凯斯库拉·于伦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因其在分析、几何和数学物理方面的广泛工作而获得2019年阿贝尔奖(Abel Prize),也是获得这一奖项的首位女性。
据悉,亚伯奖是该领域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卫报》称其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奖金600万克朗(约合70.25万美元),由挪威科学和文学学院于2003年首次颁发。
于伦贝克介绍,自己是在3月17日获悉此事,当时她的一个朋友告诉她,学院正在试图联系她,“我完全惊呆了,”于伦贝克告诉《自然》杂志,“我完全被惊呆了。”
3月19日,挪威科学和文学学院正式宣布,将这一奖项授予于伦贝克。评审团提及了于伦贝克的“几何分析和规范理论的基础工作,这极大地改变了数学景观”,并称赞她是“科学和数学领域性别平等的有力倡导者”。
跨界研究和“与生俱来的感觉”
《自然》杂志介绍,于伦贝克以其偏微分方程的技巧而闻名,偏微分方程将变量和它们的变化率联系起来,并且是大多数物理定律的核心,但她漫长的职业生涯已经跨越了许多领域,她用这些方程来解决几何和拓扑中的问题。
英国巴斯大学(University of Bath)数学家、于伦贝克的博士生之一马克•哈斯金斯表示,于伦贝克引入的技术对于许多获得其他重大数学奖项的科学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括1986年菲尔兹奖得主西蒙·唐纳森,他将规范理论应用到四维空间的拓扑结构中。
哈斯金斯说,于伦贝克是那种“对什么应该是真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的数学家之一,即使他们本人都经常无法解释,究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回忆说,作为一名学生,她对他的问题的回答,有时让他感到困惑。“你的第一反应是,她是不是听错了?因为她的回答听起来答非所问,回答的根本就不是你提出的问题,”哈斯金斯说,“但是,也许几周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其实是你自己没有问对问题。”
于伦贝克回忆说,她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完成的。
而她最具影响力的成果之一,也是她最引以为豪的成果之一,是发现了一种叫做“冒泡”的现象,这是她与数学家乔纳森·萨克斯一起完成的开创性工作的一部分。在当时,二人正在研究“最小表面”(minimal surfaces),这一问题主要是研究肥皂膜如何将自己排列成能够最小化能量的形状的数学理论。但是,这一理论被能量无限集中的点的出现所破坏。
于伦贝克的观点,应该是“放大”这些点,她指出这是由于一个新的气泡从表面分裂而造成的。她正是运用类似的技术在规范场的数学理论中做基础性工作。规范场是经典电磁场理论的概括,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
根据公开资料介绍,于伦贝克还曾与著名华裔科学家丘成桐多次合作,并于1986年联合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名为“稳定向量束中赫密特-杨-密尔连接的存在性研究”的文章。
于伦贝克与华裔科学家丘成桐于1986年联合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名为“稳定向量束中赫密特-杨-密尔连接的存在性研究”的文章。图据《关于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交流》期刊
“不情愿的榜样”到女性的榜样和导师
《卫报》介绍称,于伦贝克1942年出生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在新泽西州长大,从小就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在1996年的一篇自传体文章中写道:“我在图书馆里读了所有关于科学的书,当没有什么可读的时候,我感到很沮丧。”
在最初对物理显示出浓厚兴趣之后,于伦贝克此后于1968年在马塞诸塞州的布兰代斯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而且意料之中的成为她所在部门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在当时,有一些科学家看到了她的才华,并鼓励她在这一领域继续钻研下去,但是也不乏泼凉水者。“我们被告知,我们研究不好数学,因为我们是女性,”她在1996年的自传文章中写道。“但是我喜欢做我不应该做的事情,这是一种合法的反抗。”
毕业之后,于伦贝克先后曾在几所大学任职,但是每次在进入一所新的高校后,总是会在最开始被男性同事忽视或边缘化。直到1987年,她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定居,直到2014年退休。
正因自己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于伦贝克一直是数学领域女性的坚定拥护者。她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创立了“女性与数学”项目。英国考文垂华威大学数学家,伦敦数学学会会长卡罗琳(Caroline Series)表示:“她是许多代女性的榜样和导师。”
1990年,她在国际数学家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上发表了一次全体会议演讲,这是在1932年现代代数创始人埃米•诺特(Emmy Noether)之外,第二个走上这个讲台的女性,于伦贝克还获得了其他几项最高荣誉,包括2000年获得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但实际上,在一开始,于伦贝克曾经是个“不情愿的榜样”。
她不愿意过多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或者成为某种楷模,直到她那一代的女数学家取得了一些成功之后,她才意识到,通往公平代表权的道路将比预期的更加艰难。
“我们都认为,一旦法律障碍消除,女性和少数族裔就会进入学术界,占据自己应有的位置。”但实际上,于伦贝克指出,修正大学本身的规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修复人类生长其中的文化环境才是最艰难,也最要紧的事情。
于伦贝克表示,她希望她的奖金和她的获奖能激励新一代的女孩们发奋进入数学领域,就像诺特和其他人激励她一样。
三、众望所归 数学最高奖女得主为凯伦·凯斯库拉·乌伦贝克
3月19日,挪威科学与文学院宣布,将2019年度阿贝尔奖授予美国数学家卡伦·乌伦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以表彰她在现代几何分析等领域的成就。阿贝尔奖被誉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这是阿贝尔奖首次颁给女性。
阿贝尔奖是数学领域的最高奖之一,有时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曾获这个的奖项的数学家包括证明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Andreww J. Wiles)和电影《美丽心灵》中的主角纳什(John Nash),而乌伦贝克也成为了这个奖项的第一位女性获得者。
据报道,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的5000多名数学人参加本次大会,是历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国际数学联盟13日在韩国首尔举行国际数学家大会,宣布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米尔扎哈尼和另外3名数学家获得菲尔兹奖。颁奖词中写道:“米尔扎哈尼在数学技巧和数学文化方面有很高造诣,同时兼有超凡技术能力和雄心壮志,富有远见和好奇心。”来自伊朗的米尔札哈尼是菲尔兹奖的首位女性得主。据报道,米尔札哈尼1977年出生于伊朗首都德黑兰,在伊朗完成大学学业后到哈佛深造,2004年取得哈佛博士学位。
米尔扎哈尼是首名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韩国总统朴槿惠为她颁奖时说:“我祝贺所有获奖者,尤其是米尔扎哈尼。她的热情和干劲使她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女性。”
四、数学界最高荣誉之一阿贝尔奖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阿贝尔奖是因为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主人公原型、著名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 纳什与妻子在领完阿贝尔奖回去的出租车上发生车祸死亡。
阿贝尔奖是由挪威皇室为了纪念挪威著名数学家尼尔斯·亨利克·阿贝尔二百周年诞辰而自2003年开始向全球杰出数学家颁发的一种奖项,每年颁发一次,被视为数学界最高荣誉之一。今年的获奖者是法国数学家伊夫·梅耶尔,以表彰他在小波分析理论发展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阿贝尔1802年8月出生于挪威一个农村。他很早便显示了数学方面的才华。在16岁的时候阿贝尔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物,也是他的老师霍姆伯,霍姆伯发现阿贝尔的数学天赋以后,让他阅读了牛顿、欧拉、拉格朗日、高斯等著名数学家的著作,这些著作开阔了阿贝尔的视野,让他的水平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他很快就取得了一些前瞻性的成果。后来他感慨地在笔记中写下:要想在数学上取得进展,就应该阅读大师的而不是他们的门徒的著作。
我们翻开近世数学的著作可以在很多领域看到阿贝尔这个名字,比如常见的阿贝尔函数、阿贝尔积分、阿贝尔群、阿贝尔级数、阿贝尔部分和公式、阿贝尔基本定理、阿贝尔极限定理等等,贯穿了我们大学课程的始末。在数学发展历史上,很少有人能使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这么多概念和定理联中。然而阿贝尔却只活了短短的27年,天妒英才。尤其可悲的是,在阿贝尔生前,社会并没有给他的才能和成果以正式的承认。后来法国数学家埃尔米特曾感叹地说:“阿贝尔所留下的思想,可供数学家们工作150年。” 从这里可以看出阿贝尔所取得的成果是多么的突出。
为了纪念这位天才数学家诞辰200周年,挪威政府在2001年时拨款2亿挪威克郎 (约2200万美元)设立了阿贝尔基金,基金的收益用于阿贝尔奖奖金。目前阿贝尔奖已经和菲尔兹奖以及沃夫奖并列为数学界的三大奖项之一。不过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还未有中国科学家获此殊荣。
五、诺贝尔奖为什么没有数学奖?原因真的是因为一个女人吗?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因为在众多的世界级科学奖励中,诺贝尔奖是最高级别的奖,它为科学家所带来的荣誉可谓至高无上。
但是100多年来人们不断的问,为什么没有设立诺贝尔数学奖?
因为,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决定的奖励是授予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另外,授予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以及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
那么,作为伟大科学家的诺贝尔,为什么会作出决定不奖励数学家却也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数学难题。
诺贝尔在遗嘱中提到:奖励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或发现”。也就是说,他不认为数学是人类可藉以得益的实践科学,因而数学被排除在诺贝尔奖之外。
实际上,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若离开了数学,就不能准确地刻画客观事物变化的状态,更不能从已知推出未知,因而也就削弱了科学预见的可能性和精确度。如果没有数学对其它科学的渗透,也就不能使人类的认识真正上升为理性。
还与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诺贝尔成年后,曾经向一位小姐求婚,小姐态度暧昧,模棱两可。后来这位小姐嫁给了当时的一个数学家米泰莱弗勒。因此,诺贝尔痛恨数学家,所以不设数学诺贝尔奖。诺贝尔的确也是终身未娶,一生独身。
但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太可能为了个人的恩怨而玷污自己的伟大理想。
最可能的原因是,诺贝尔自身的研究发明,但是都和数学关系不大,他对数学的认识也不足。还有就是当时数学领域已经有个比较著名的奖项——斯堪的纳维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