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崇园导师道歉
3月25日,武汉理工大学坠亡研究生陶崇园姐姐发布微博称,在法院的调解下,陶崇园家属已和其导师王攀签订了和解协议,时隔一年,王攀认错道歉。
在陶崇园姐姐公布的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民事调解书中,被告王攀同意于2019年3月25日在法庭的组织下就其对陶崇园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不当言行道歉,同时对失去这名优秀的学生深表痛心,对陶崇园的悲剧表示惋惜。此外,王攀同意向原告支付抚慰金65万元。
2018年3月26日,陶崇园从其宿舍顶楼坠楼身亡,警方认定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不予立案。事发后,陶崇园的家属结合其生前对导师王攀的抱怨,以及事发后在其电脑中发现的从2017年10月以来陶崇园和王攀相关的聊天记录和邮件往来,认为陶崇园的自杀和导师王攀有关。
此事经报道引发公众强烈关注。
2018年4月8日,武汉理工大学发布通报称,针对陶崇园家属反映导师王攀的有关问题,经查,王攀存在与学生认义子关系等与科研无关的行为,以及指导学生升学就业过程中方式方法欠妥等情况。未发现王攀存在阻挠陶崇园本科毕业时到其他高校读硕士及硕士答辩、侵占学生经济利益、让学生到其家中洗衣服做家务等行为。学校已停止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资格,将根据调查事实依法依规处理。
一、武汉理工自杀研究生陶崇园导师王攀道歉,赔偿65万元
3月25日晚,一年前坠楼身亡的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陶崇园的姐姐发布微博称:“时隔一年,王攀终于认错道歉了。”该微博所附的调解书显示,陶崇园的研究生导师王攀除道歉外,还赔偿了陶崇园家属65万元。
记者从陶家代理律师金宏伟处证实了上述微博内容的真实性。
2018年3月26日7时28分,武汉理工大学三年级研究生陶崇园,从五层宿舍楼顶天台坠落。警方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不予立案。事发前,他曾向家人抱怨研究生导师王攀对他各种控制,令他困扰。
事发后,陶崇园家属在其电脑中发现了一个文件夹,里面保留了自2017年10月以来所有与王攀有关的聊天记录和邮件往来。“他多年以来承受着导师王攀的精神摧残。”陶崇园坠亡后,家属将其自杀原因指向王攀。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发舆论广泛关注,双方对簿公堂。
陶崇园家属诉称,陶崇园于1992年2月12日出生,自2011年9月1日起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王攀系陶崇园本科期间的专业课老师,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导师。2018年3月26日上午7点半左右,陶崇园从其宿舍顶楼跳下后身亡。家属认为,在陶崇园就读期间,王攀对其存在侵权行为,故陶崇园的死亡与王攀之间有因果关系。
家属请求法院判王攀赔偿死亡赔偿金868100元、赔偿抚养人生活费31624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0元,合计1284340元。此外,请求判令王攀公开赔礼道歉。
记者了解到,2019年3月25日,武汉市洪山区法院做出民事调解书,双方自愿达成如下协议:王攀同意于3月25日在法庭安排下,就其在教育培养陶崇园过程中的不当言行道歉;王攀对失去陶崇园这名优秀学生深表痛心,对陶崇园的悲剧表示惋惜。王攀向陶崇园家属支付抚慰金65万元,该款于2019年4月15日之前一次性予以支付。
该调解书显示,陶崇园家属不再以任何理由及方式就本案相关事实,向王攀及其所在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主张包括民事权利在内的所有权利,并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
“我们心中的他,不是只有那天的痛苦和悲伤,更多的还是那25年以来在一起美好的点点滴滴……亲爱的弟弟,明天我们一起去看你。”陶崇园的姐姐在微博所附文章最后写到。
二、悲剧!武汉理工大学一研究生坠楼身亡,导师曾逼他喊“爸爸”!
陶崇园,四天之前,还是一位同学少年,书生意气。他本可以有另一段精彩的人生。可是,时钟的钟摆戛然而断,他的所有的一切都不得不彻底停止。
29日,一名网友在新浪微博爆料,其弟陶崇园系武汉理工大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3月26日早上7点半,陶崇园突然坠楼身亡。
30日,武汉理工大学相关工作人员回应新京报记者称,3月26日,该校一在读研究生在校内坠楼身亡。公安机关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事件发生后,学校成立专班调查和处置相关事宜,已经将初步调查情况向家属进行了反馈。
“根本没有预料到他会自杀,他非常乖,学习也好。”陶某姐姐表示,在家人面前,他一般不会提起学习上的困难。
不过,他曾向家人提起过导师王攀教授,“在本科时候弟弟对王老师评价还不错,后来话语就慢慢变少了”。
王攀教授向自己的学生陶崇园许诺,如果他选择自己作为研究生导师,他会确保他能够得到出国读博或者访问的机会。陶崇园信了,选择了王攀作为研究生导师。不料,在读研期间,王攀私下里却逼迫着自己这个学生喊他爸爸,并事无巨细地要求他帮助自己解决生活的所有琐事。陶崇园忍无可忍,希望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此时,王攀撕开了伪善和伪君子的外衣,利用自己的所有权利和影响力,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一切他的触角可以触及的地方,去孤立陶崇园,去丑化陶崇园。最后,这个可怜的26岁青年不得不选择以跳楼来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
陶某姐姐出示的几分聊天记录显示,2016年9月,陶某已经准备出国读博,王某告诉他,“这一次一定要对你狠一点,否则你会以为每次都会不了了之”,随后王某要求陶某离开研究所。去年11月,陶某去找工作,王某说“研究所没有你这样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多份QQ聊天记录显示,王某曾让陶某喊他“爸爸”。此外,王某常要求陶某去家中参加活动,为其带饭,“到茶餐厅帮我买一份香菇肉丝、一份黄瓜木耳鸡蛋,一份饭,送到我家。”
陶崇园,你的呐喊显得那么无力,以至于走上了“自杀”这条不归路也是不应该的啊,毕竟这样的导师只是少数害群之马而已,何苦付出自己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任何时候都应该珍惜。
三、985、211高校除了优秀的朋友圈,还有索命的导师
近日,同济大学医研究生陆经纬坠楼事件被一个帖子顶上热搜。
不久陆经纬的父亲,陆军表示,那贴子就是自己写的,为的就是揭露陆经纬长期受导师的压榨。
陆军介绍,陆经纬系同济大学医学院肿瘤学专业学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为导师陆琰君进行科研实验,导致其他课程有缺课,最终因0.2分之差未能直博。
校方表示,目前相关事件还在调查中。
01
事情始末
2018年12月13日中午12时58分,同济大学研究生陆经纬,在电脑上敲了一段话:
“我去跳楼了,学院章某某教授会找你谈的。”
随即便从5楼纵身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那句话,是发给他的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陆琰君教授。
而此时的她,在芬兰。
没多久,一位名为“烫烫大卷”的用户,在微博发文,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一度登上了热搜。
这个微博称,从2015年至今,陆经纬几乎365天,没有节假日,无休止、无偿地为导师陆琰君从事大量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多数与陆经纬所学专业无关。
据陆经纬父亲介绍,为完成巨大的工作量,孩子甚至经常住在实验室里。而且,由于无法正常完成其他专业课程,最终与“直博”的分数线仅差0.2分。
不仅如此,陆经纬决定放弃考博后,希望2019年6月能顺利硕士毕业,并向陆琰君提出要求,希望放弃手上两篇与其硕士毕业无关的论文。
但是,陆琰君却说:如果陆经纬不能完成这两篇论文,她不会让陆经纬顺利毕业。
随后,陆经纬才留下前文绝句,从5楼一跃而下。
当然,上述信息都是陆经纬家长的一面之词。
据新京报报道,同济大学的调查组,也刚刚发布了他们认为陆经纬自杀的四种可能:
1. 差0.2分未能直博;
2. 事发前一天,其论文被拒;
3. 毕业确实需要陆琰君同意,而且在陆经纬自杀当天,她表示如果不完成论文,就不能毕业;
4. 陆经纬身体不好,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
其中,第1、2、3条都证明陆经纬之死,与陆琰君有关联。
虽然,目前从法理上,不能给陆教授下什么定论,但是从情理上,肯定脱不了干系。
整个事件中,最让陆经纬家长无法接受的是,陆琰君长居芬兰,即使知道学生陆经纬自杀,也推脱不方便回国,更没有对其家长有任何关怀和表示。
此案还在调查中,想必后续会有更多的细节爆出,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02
相关事件
陆经纬事件,被广泛关注后,很多自媒体撰文评论,一般聚焦在两点:
观点1:陆经纬逆商不足
然后匹配一堆名人的励志故事,再来一打“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的金句;
观点2:陆琰君教授是个人渣
主要聚焦在陆教授对学生的盘剥上。
先不去评论这两个观点,我们来看一些相似案例。
去年,3月26日清晨七点半,同样为985、211重点大学的研究生的陶崇园,也选择从楼顶纵身一跃,跳楼自杀。
与陆经纬相比,陶崇园更健康外向,他足球踢的好,阳光向上,也深受朋友们的爱戴。
“帅气温暖又学识渊博,而且科研体育也样样精通。”
这是陶崇园朋友们的一致评价。
同样喜欢踢球的王攀教授,看中了他,以每年5000元生活费,及推荐去美国为条件,让陶崇园留在自己研究所。
家境不算很好的陶崇园,被这种优越的条件吸引,决定留下来。
谁知开启了长达三年的折磨之旅。
读研期间,陶崇园已然成了王攀的仆人,送饭、洗衣服样样都要干。
如果这仅仅是一种对导师的尊敬,那么接下来很多事儿,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王攀经常会要求陶崇园在晚上8:00多去他家里,而且还要在QQ中,让对方叫自己爸爸。
看到这聊天截图,确实带有一丝说不清楚的感觉。
而且,据说王某五十多岁了依然没有结婚,平常有洁癖,甚至从来不碰钱。
这都不得不让人产生遐想。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性情温顺的陶宗园一忍再忍。
可当他准备毕业时,王攀却想继续把他留在身边读博,因为这事儿,两人闹掰。
王攀便以“拿不到毕业证”、“从研究所除名”进行威胁。推荐美国留学的事儿,更化为了泡影。
3月26日清晨,陶崇园和母亲说到:
“妈妈,我好苦恼,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摆脱王老师,我受不了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了。”
然后,快速跑上顶楼跳了下来,在自己母亲的面前结束了生命。
其实不仅仅是陆经纬和陶崇园,还有不少类似这样的案例:
2015.08中南大学一研究生疑因论文答辩未过跳楼自杀,死前向副院长导师写下五千言;
2016.01南京邮电大学一研究生跳楼自杀: 众学生曝导师导师常骚扰一名女研究生;
2018.01西安交大寒门博士被女导师“逼死”跳河自杀溺亡
你说案件中的受害者都逆商低?不太站得住脚吧?
这只能说明是一种共性的现象。
你说是那些导师坏吧?可怎么一夜之间出现了这么多道貌岸然的教兽?(还包括那一大票性侵女同学的)
那些天天满口仁义道德的精神园丁,怎么就突然堕落了呢?
作家熊培云曾说过一句话:
当发生一个社会恶性事件时,大家往往关注的是坏的个体,其实更可怕的是“坏的关系”,因为那决定了事件的可重复性。
所以,研究生自杀悲剧地出现,固然那些恶劣的导师是千夫所指,但论其根源,却是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之坏。
这也决定了不改变这种关系,悲剧还会重演。
03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之坏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与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
前者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公约关系,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你交了学费,我来教你,你参加统一标准的考试,合格我就完成学籍管理任务,颁发给你文凭。
而后者,却往往夹杂着一些私约关系,那是一种隐性的默契。
学生只要办好导师交代的任务,就能得到导师关照,顺利通关,而无论这任务和学业本身有没有关系。
这更像是古代的师徒。
在这种关系下,徒弟的表现好不好,合不合格,并没有完全的客观标准,主要靠师父的主观评价。
在这种关系下,双方的关系是混乱的,没有明确的边界。
知乎作者王瑞恩,曾在法律层面,比较过中国和美国的导师制度。
中国只承认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管理关系”;
而美国则承认导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雇用关系”。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简单讲,在“管理关系”下,法律并不参与调节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也不能受到《劳动法》或者《劳动合同法》的保护。
这就是乱的地方,作为导师的学生,你总是半夜受命,帮他干私活。在这过程中,导师是你什么人?双方是怎样的义务和权利?全是说不清的事,所以维持这种关系,还只能靠私约来进行。
这对弱势的学生一方,当然是非常不利的。
04
让权力有边界
你也许会质疑,中美导师制度的不同,会引起结果的不同,这确实很难论证,但是有一个实验也许会让你有所启发。
来自果壳网的一篇文章,记录了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韩世辉所做的一项实验。
他招募了20名研究生参加,测试的内容非常简单,电脑屏幕上随机显示一张面孔,参与者只需判断这张脸朝向哪一侧。
测试过程暗藏玄机:在其中一组测试中,出现的面孔可能是参与者本人或是他的导师。
结果是, 受试者非但没有产生类似的优势,反而出现自己导师面孔时,响应时间更短。
后来,又做了一轮测试,把受试者的导师换成别人的导师。
这次,受试者的反应回归了正常,看到自己面孔时,反应最快。
韩世辉教授,随后把实验搬到了美国,结果是:无论自己导师有没有出现,都是对自己的面孔反应最快。
实验的结果,可以印证中国研究生对导师的一种特殊心理,也许在导师手下做过事的人能有体会,这到底是一种敬仰,还是一种惧怕?
我相信那是一种惧怕,就像著名学者吴思在《潜规则》一书里,提出的“合法伤害权”的概念:
权力最大的用处不在于给予,而在于伤害,而且当这种伤害被披上合法外衣时,权力就会没有了边界。
因此,你大概能明白导师门徒的痛苦,导师就拥有种不受监控的“合法伤害权”。
如果遇到一个正气一点的,你暗自庆幸;
但不巧遇到一个恶劣的,你一点儿办法都没有,毕竟你的命运就掌握在人家手上,与此相比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事呢?
所以,多数人都会隐忍到底,不想轻易断送自己的前程。
顺着这个思路,我特别痛惜那些自尽的孩子,倘若他们并不存在性格缺陷,那么他们承受了多大罪?才会想到走向毁灭之路?
真心不希望这种戏码重演。
05
关于建议
对于有关部门的两点建议:
1. 考虑重新确定导师和学生双方的法律关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于师生关系;
2. 限制或降低导师的“一票否决”权力,必须让权力拥有边界。
对于导师门徒的三点建议:
1.慎重选择导师,可以事先打听一下口碑;
2.遇到渣师要见机行事,注意收集证据,看能不能找到同盟齐力将对方扳倒;
3.无论你遭受怎样的折磨,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记住:这个世界还有太多的美好在等你,帅哥的肩膀,美女的脸庞、细软的海滩、洁白的婚纱,娃娃的肉胳膊,你难道不想见识一下?
想想这些,丰盈一下自己,咬着牙再往前走一段。
四、研究生跳楼身亡,遭导师压榨?为什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如此紧张?
考研君今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让人痛心的消息:
2018年12月13号同济大学研究生陆经纬跳楼身亡,家属称其遭导师压榨,每年365天几乎无休止、无偿为导师工作,导师还威胁不让他毕业!
其家属还称,陆经纬从2015年7月开始,每年365天几乎无休止地、无偿地为其导师陆琰君工作,且大部分工作与专业没有关系,而仅仅是为了导师自己的名利,期间陆经纬等了严重的颈椎病,并休克两次。但导师继续对其施压!
家属称,导师要求陆经纬写两篇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论文,并威胁称若不完成论文,则不让他毕业。
更甚至,陆经纬已经去世20多天了,但导师却以各种借口拒绝回国,回避责任,连道歉都没有!
对于这些,同济大学暂未有任何回应。
本以为读了研究生,可以跟着导师搞科研,没想到最后却被导师逼死。
研究生遇到无德的导师,这已经是不是第一例了。
2018年3月26日早晨7点半,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陶崇园从宿舍楼坠下身亡,距离他26岁生日还有两天。
3月31日上午,武汉理工大学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该校确有一在读研究生在校内坠楼身亡。公安机关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事件发生后,学校着手处理,已将初步调查情况向家属进行了反馈。
微博用户“@陶崇园姐姐”30日在微博上发文称,其弟系因导师王某“长期精神压迫致死”。
微博中晒出多项聊天及邮件往来记录,称弟弟大四(2014年)时成绩优异,获得保送华中科大读研资格,但王某向其承诺在其手下读完硕士可优先推荐至国外读博。
“读研期间,王某要求我弟几乎每晚八点左右去其家中,并频繁送饭到家里……称呼王某为‘爸爸’。”
聊天记录还显示,其中有“谢谢爸”“我永远爱你爸”等字样,并有王某要求陶崇园去其家里送饭、找眼镜等记录。
考研君今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让人痛心的消息:
2018年12月13号同济大学研究生陆经纬跳楼身亡,家属称其遭导师压榨,每年365天几乎无休止、无偿为导师工作,导师还威胁不让他毕业!
其家属还称,陆经纬从2015年7月开始,每年365天几乎无休止地、无偿地为其导师陆琰君工作,且大部分工作与专业没有关系,而仅仅是为了导师自己的名利,期间陆经纬等了严重的颈椎病,并休克两次。但导师继续对其施压!
家属称,导师要求陆经纬写两篇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论文,并威胁称若不完成论文,则不让他毕业。
更甚至,陆经纬已经去世20多天了,但导师却以各种借口拒绝回国,回避责任,连道歉都没有!
对于这些,同济大学暂未有任何回应。
本以为读了研究生,可以跟着导师搞科研,没想到最后却被导师逼死。
研究生遇到无德的导师,这已经是不是第一例了。
2018年3月26日早晨7点半,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研三学生陶崇园从宿舍楼坠下身亡,距离他26岁生日还有两天。
3月31日上午,武汉理工大学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对此回应称,该校确有一在读研究生在校内坠楼身亡。公安机关调查结论为高坠死亡,排除他杀。事件发生后,学校着手处理,已将初步调查情况向家属进行了反馈。
微博用户“@陶崇园姐姐”30日在微博上发文称,其弟系因导师王某“长期精神压迫致死”。
微博中晒出多项聊天及邮件往来记录,称弟弟大四(2014年)时成绩优异,获得保送华中科大读研资格,但王某向其承诺在其手下读完硕士可优先推荐至国外读博。
“读研期间,王某要求我弟几乎每晚八点左右去其家中,并频繁送饭到家里……称呼王某为‘爸爸’。”
聊天记录还显示,其中有“谢谢爸”“我永远爱你爸”等字样,并有王某要求陶崇园去其家里送饭、找眼镜等记录。
4月1日早上,记者获得一张陶崇园的研究生导师王某的聊天记录截图。聊天记录显示,王某称陶崇园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并表示陶坚决不去看医生。
事发之后,一张QQ截图显示导师王某与人交流,称“陶崇园有严重的睡眠障碍”。
针对王某“陶崇园有严重睡眠障碍”的说法,陶崇园姐姐表示不认可。她告诉记者,弟弟在武汉市新洲区的家里“一直都睡得很好”。
陶崇园的高中同学、生前好友也表示,并未听陶崇园说过自己有睡眠问题。
不论如何,年轻的生命是不会回来了。
这样的新闻虽然不多,但是反映了现在研究生以及导师之间的矛盾。
所以为什么我们总能听到导师“压榨”研究生的新闻呢?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真得有这么大的矛盾吗?
客观来讲,没有太大的矛盾,但是大多数导师与研究生节奏不和倒是真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想原因在于诉求不同:读研期间的专业培养,不一定能保证研究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更何况,很多学生想找的是和本专业无关的、能“挣大钱”的工作。导师只管专业培养,并不关心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挣大钱”。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研究生吐槽导师整天催做实验、压着学生的论文不让发表。而导师也常常苦恼于学生做科研不积极、一旦发表“够毕业”的论文就“不见人影”。
至于“导师让学生补做一些实验而学生不愿意做”或者“导师说要把论文投高档杂志,而学生只想投低档杂志”等日常琐事,更是司空见惯。
研究生和导师本应和睦相处、携手共进,还有什么会破坏这种“理想状态”?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少数研究生导师虽有才,却无德。
有很多研究生导师以师徒之名,行剥削之实。
研究生称呼导师为“老板”,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个叫法,这是因为研究生普遍要参与导师申请的项目。
一些导师会给学生少量的劳务费,而不在少数的导师则分文不给。
除了被逼低价甚至免费给“老板们”打工外,研究生还面临超长时间加班的问题。一些理工科导师在实验室安装了打卡机,要求研究生每天上下班必须打卡。
一名研究生将其所在实验室工作时间称为“7-11”模式——即每天工作11小时,每周工作7天,春节和暑假也只能休息一周,工作时间之长已超过大部分上班族。
也正因如此,网上有很多关于如何选择导师的攻略,比如选择导师一定要选择人品好的老师、与自己性格相符的老师......
听说去虽然觉得有点可笑,导师不是应该首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做科研吗?怎么人品但这是怎么人品和性格成了首选呢?
但这是现状。
研究生阶段,老师的为人必然对你,甚至对社会都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个好的导师,一般都很谦虚,尊重学生,给研究生一个很宽松自由的研究氛围,并且很信任你,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和刻苦工作。
这个一般要通过学姐学长才能了解到,后期也可以在跟导师的联系交往中看出来。
而且,不同性格的老师有各自行事的风格,喜欢不同类型的学生,而通常你是没有资格要求老师来迁就你的个性的。
所以一旦出现矛盾,受委屈的只有研究生自己了。
而且,网上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
选择导师必须慎重。以上所说或许比较片面,但也是少数存在的客观事实。
当然导师和研究生的诉求不同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改善,但是无德的老师我们却永远无法避免。
往往品德并不一定与学历相匹配,导师可以选择,但是一旦出现以上的情况,希望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来。不要太压抑自己。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中的遇难者遇到无理的导师,虽然只是提醒导师,但没有完全站出来,这也是我们教育机制的一个弊端:导师拥有绝对的主导权,导致研究生不敢怒不敢言。
我们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如果能够赋予学生一些主动权,或许情况会有所转变,希望,我们的为人师表者,都是德才兼备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