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设爸爸接送周
近日,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设“爸爸接送周”,呼吁爸爸们尽可能抽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条新闻还登上了中国日报英文网~
爸爸来接我上学啦
爸爸!~
孩子,我来接你了!~
当天下午5时许,光谷十一小放学,走在路队中的一(2)班学生胡筱悠高兴地张望:今天爸爸要来接我放学啦!
“这是第一次!他太忙啦!有时我睡着了他才回家,都是妈妈接送我,可是我很想让爸爸每天来接送我。”小女孩说着,都要哭了。可看到爸爸后,她马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很快地跑了过去。
胡雄伟是提前10分钟到校门口的,他还特意带了3本绘本。“我家是夫妻俩带孩子,我和她妈妈在一个企业,我做高管,比她妈妈忙,所以家里是我主外,她主内,孩子的事她操心得更多。”他说,虽然工作很忙,但学校既然提出倡议,他还是想办法调整了工作安排,这周尽量由他接送小孩。
妈妈们大力点赞
除了孩子们喜欢,学校倡议的爸爸接送日、周也得到了妈妈们的大力点赞。
从光谷十一小在活动前做的调查数据可见一斑:共284人参与调查,经常接送孩子的人中,妈妈占比超过一半,爸爸占比13.33%,还赶不上排第二的奶奶的14.39%;在“如果可以选择或者协调,您最希望谁来接送孩子上放学?”一问中,52.98%的人选择了“爸爸”,42.46%的人选择了“妈妈”。
光谷十一小一(1)班学生朱子航的妈妈田惠珍今天特别高兴:有了爸爸接送周,她这周都不用接送娃了。“孩子读了大半年书,他爸爸可能接送了20次吧。虽然工作忙没办法,这周他还是想办法调整了。”田慧珍说,她是全职妈妈,自然是带娃主力军,但她时常“怄不过”:对孩子付出这么多,他还是喜欢他爸。“我去接他,就会问他今天上课怎么样,有没有得表扬、批评,他爸爸是跟他聊闲天,儿子所以不喜欢我去接。今天父子俩回家也挺开心。”
爸爸们还能做更多
爸爸接送周只是个契机,学校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爸爸回到孩子身边,希望他们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更好地尽到爸爸的责任。
“爸爸接不接送孩子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需不需要每周有个‘爸爸接送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爸爸接送日’告诉家长们: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绝不可缺位。”他说,只要家长们尤其是爸爸们的观念到位了,观念改变了,爸爸接送和陪伴孩子就会逐渐成为常态。到那时,“爸爸接送日”活动就会退出历史舞台,每一天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长接送日”和“家长陪伴日”。
光谷十一小校长丁苗也说,她昨日看到了很多孩子和爸爸的笑脸,特别感动。“从我们自身做起,营造一种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一定能让妈妈们的‘吐槽’消失。”
一、武汉一小学设“爸爸接送周”因网友争议,校方出来回应了
对很多人来说,爸爸跟妈妈之间,最亲的一般都是妈妈,可能是爸爸一直都是严肃的样子,所以大家在小时候都是比较喜欢妈妈。而在上学期间,一到放学,接送的也都是妈妈比较多,看到严肃的爸爸来接的话,回家的路上也不敢怎么大声,这对天性顽皮的小孩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约束了。而这个问题其实慢慢的也被学校关注到了,近日在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就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倡议孩子的父亲尽可能的接送孩子上学,这样的做法既能拉近孩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还能分担母亲的压力,算是一举两得了,但最近这个倡议却引起了网友们的议论。
在这个活动举办的一段时间,这些孩子们的爸爸都是如约而至的到学校门口接自己家的孩子,而孩子们看到爸爸来接自己,也都是开心的开心的扑到父亲的怀里,场面让人看着十分温馨。但是对于这个倡议,尽管大多数网友赞许学校做法,但也有网友担心:过于强调爸爸参与,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否会造成伤害?又或者是对一些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或者出差的父亲,是不是有些强人所难了。这样的倡议是真的对孩子好吗?而面对这些质疑,就有记者前去这个学校取证了。
据负责该项活动的老师称,这个“爸爸接送周”只是倡议并没有强制,而这个活动也并不是否认母亲或者其他亲属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只是希望,作为孩子的父亲,也能多多融入其中,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比较有好处。而做这项活动其实也是做过一些问卷调查的。而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老师跟家长们就发现了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教育角色存在普遍缺失的问题。所以这个也是做这项活动的初心之一。
看到这,不得不说,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的父亲一直都是忙于工作,每当我们需要他们陪伴的时候,他的时间却被工作给占据了。而学校的这一项措施确实是能够拉近孩子跟他们的父亲之间的距离,增进孩子与父亲之间的亲子感情。再加上现在很多的孩子家长都是一些90后,对孩子的教育更是漫不经心,经常把时间花在游戏上,这样的活动其实更能让其参与其中。而这个学校的老师还表示,今后也会举办类似的活动,鼓励爸爸们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
二、应对丧偶式育儿,小学设立爸爸接送周,“强制”下的陪伴可借鉴!
“丧偶式育儿”最受影响的还是孩子,毕竟小孩子都希望爸爸也陪在身边,能够接送自己上下学,不用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人家的爸爸陪着孩子,自己只能跟妈妈玩。即便孩子懂事不说,他的内心还是渴望父爱的。针对“丧偶式育儿”,一所小学设立了爸爸接送周,值得借鉴。
在家庭中,妈妈是看孩子的主力军,即便现在参与到育儿当中的爸爸越来越多了,但是仍然有的家庭处在“丧偶式育儿”的状态之中,妈妈和孩子都渴望着爸爸的关心,但有时候也是无奈。尤其是上下学的时候,你看到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大多是老人或者是妈妈,男性相对少,有得孩子看到人家的爸爸妈妈一起,别提多羡慕了。
在一所小学里,开启了“爸爸接送周”,倡议书呼吁爸爸能够尽可能抽时间接送孩子。
倡议书是这样写的:“我们期待着在春日的晨光中,您和孩子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您对孩子那一声声亲切的鼓励将会开启孩子一整天愉快的校园生活。我们更期待着在落日的晚霞里,在高大和细小身影的交织里,大手牵着小手,愉快的往回走。走过热闹的街市,走过无人的水洼,走过落日的余晖,走进妈妈或者奶奶的饭香里……一路上,孩子叽叽喳喳和您诉说着学校里的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您倾听着、回应着,也和孩子一起开心着、失落着……”
其实这就是孩子的心声,不知道爸爸们看了之后是不是心酸呢?
这个倡议真得不错,即便是在“强制”下接送孩子,但是能够让爸爸挤出时间来学校,让孩子感受一下爸爸接送的喜悦也是不错的,是值得借鉴的。
这种行为也不是个例,就有其他的学校开展“爸爸接送日”,要求这一天,爸爸必须到学校接送孩子,牵着孩子的手送到校门口,拉着孩子的手回家。在这种“强制”之下,爸爸还是听从的,不过感觉也挺好的。看来效果达到了。
这种做法让妈妈和孩子都挺开心的。
即便爸爸工作忙,还是会接受学校的倡议,调整工作来学校接送孩子,这样孩子特别的开心。
也有的爸爸因为不在本地,但是爸爸的电话一直陪着到学校。
这种行为真是让妈妈大力支持,也可以让妈妈休息一下,让爸爸来弥补一下孩子的愿望。让孩子尽可能多地感受一下父爱。
通过这种行为,我们可以发现,只要给爸爸施压,由学校来做,爸爸还是会听话的。学校能够这样做,来应对“丧偶式育儿”的做法挺新鲜,也值得推荐。你会发现之前不可能的事情,只要爸爸自己调整一下还是可以做到的,这也从侧面体现出,爸爸完全可以做得更好,需要鼓励,需要再“施压”。
三、小学设“爸爸接送周”,校长:一起向“丧偶式育儿”说不
昨日是星期一,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武昌实验寄宿小学光谷分校)的“爸爸接送周”准时开启。上周,该校发出倡议书,呼吁爸爸们尽可能抽出时间接送孩子上下学——“我们期待着在春日的晨光中,您和孩子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您对孩子那一声声亲切的鼓励将会开启孩子一整天愉快的校园生活。
我们更期待着在落日的晚霞里,在高大和细小身影的交织里,大手牵着小手,愉快的往回走。走过热闹的街市,走过无人的水洼,走过落日的余晖,走进妈妈或者奶奶的饭香里……一路上,孩子叽叽喳喳和您诉说着学校里的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您倾听着、回应着,也和孩子一起开心着、失落着……”
无独有偶,上周三,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东湖国际校区也开展了为期一天的“爸爸接送日”活动,学校明确要求爸爸接送日这天,爸爸必须来校接送孩子,牵着孩子的手送到校门口,拉着孩子的手回家。爸爸来接我放学啦昨天下午5时许,光谷十一小放学,走在路队中的一(2)班学生胡筱悠高兴地张望:今天爸爸要来接我放学啦!
“这是第一次!他太忙啦!有时我睡着了他才回家,都是妈妈接送我,可是我很想让爸爸每天来接送我。”小女孩说着,都要哭了。可看到爸爸后,她马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很快地跑了过去。胡雄伟是提前10分钟到校门口的,他还特意带了3本绘本。“我家是夫妻俩带孩子,我和她妈妈在一个企业,我做高管,比她妈妈忙,所以家里是我主外,她主内,孩子的事她操心得更多。”他说,虽然工作很忙,但学校既然提出倡议,他还是想办法调整了工作安排,这周尽量由他接送小孩。
也有的家长因在外工作不得不采用“云接送”。3月13日是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东湖国际校区的“爸爸接送日”,该校三(1)班学生刘家梁的爸爸常年在北京工作,第二天一早,虽然仍是妈妈闫女士送小家梁上学,但她一出门就打开了手机视频,孩子父亲就通过手机一路陪伴孩子到校:小家梁问爸爸工作顺不顺利,爸爸也叮嘱刘家梁好好学习。“虽然每天晚上孩子都会和爸爸视频,两人一起背诵诗词、聊天,然而爸爸长期不在身边孩子不够自信,我能够辅导他写作业,但是没办法代替爸爸陪他玩。”闫女士说,为了弥补孩子的遗憾,上周末,丈夫专程回汉陪伴儿子。妈妈们大力点赞除了孩子们喜欢,学校倡议的爸爸接送日、周也得到了妈妈们的大力点赞。这从光谷十一小在活动前做的调查数据可见一斑:共284人参与调查,经常接送孩子的人中,妈妈占比超过一半,爸爸占比13.33%,还赶不上排第二的奶奶的14.39%;在“如果可以选择或者协调,您最希望谁来接送孩子上放学?”一问中,52.98%的人选择了“爸爸”,42.46%的人选择了“妈妈”。光谷十一小一(1)班学生朱子航的妈妈田惠珍今天特别高兴:有了爸爸接送周,她这周都不用接送娃了。“孩子读了大半年书,他爸爸可能接送了20次吧。虽然工作忙没办法,这周他还是想办法调整了。”田慧珍说,她是全职妈妈,自然是带娃主力军,但她时常“怄不过”:对孩子付出这么多,他还是喜欢他爸。“我去接他,就会问他今天上课怎么样,有没有得表扬、批评,他爸爸是跟他聊闲天,儿子所以不喜欢我去接。今天父子俩回家也挺开心。”爸爸们还能做更多采访中,校长们都说,爸爸接送周只是个契机,学校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更多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爸爸回到孩子身边,希望他们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更好地尽到爸爸的责任。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说,当下常见的家庭教育现状是“爸爸缺位,妈妈焦虑,孩子崩溃”,接送孩子上学的除了老人多是妈妈; 开家长会时,绝大多数是妈妈参加。学校开展大型活动时,参与的家长多半是妈妈。“爸爸接不接送孩子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需不需要每周有个‘爸爸接送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爸爸接送日’告诉家长们: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绝不可缺位。”他说,只要家长们尤其是爸爸们的观念到位了,观念改变了,爸爸接送和陪伴孩子就会逐渐成为常态。到那时,“爸爸接送日”活动就会退出历史舞台,每一天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长接送日”和“家长陪伴日”。光谷十一小校长丁苗也说,她昨日看到了很多孩子和爸爸的笑脸,特别感动。“从我们自身做起,营造一种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一定能让妈妈们吐槽的‘丧偶式育儿’逐渐消失。”
四、小学设爸爸接送周引关注 学校:父母“旗鼓相当”利于孩子成长
连日来,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倡议孩子的父亲尽可能接送孩子上学,引发舆论关注。尽管大多数网友赞许学校做法,但也有网友担心:过于强调爸爸参与,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否会造成伤害?
3月2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负责该项活动的老师处获悉,“爸爸接送周”是倡议而非强制,“尽管孩子父亲在外地、离异或单亲家庭的情况只有极个别,但也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具体统计哪个孩子是父亲接送的,哪个孩子不是”。负责老师说,开展“爸爸接送周”活动,不是否认母亲或其他亲属在孩子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是希望父亲也能融入其中,“父母‘旗鼓相当’,会让孩子更阳光、更自信和大方。”
事件:小学开展“爸爸接送周”活动走红
过去的一周,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开展了“爸爸接送周”活动,活动倡议学生的父亲在3月18日至22日,尽可能抽出时间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消息曝光后引发舆论关注。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活动现场的视频显示,孩子们面对镜头,或开心地扑到父亲的怀里,或向大家夸赞自己的父亲。
尽管活动得到很多家长和网友的赞许,认为爸爸参与活动能够避免“丧偶式教育”,让孩子的成长更加均衡。但也有网友担心:学校的做法是否是形式主义,“限定一周,对于在外地工作或出差的父亲,是否有点强人所难”,也有网友直言,这对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是否会造成伤害?
回应:“爸爸接送”系倡议而非强制要求
3月26日,北青报记者就此致电武汉市光谷第十一小学。负责这项活动的张老师表示,“爸爸接送周”是该校面向家长群体的一项倡议活动,并非强制性要求。
张老师介绍,光谷十一小是一个新校区,目前只有一年级学生280多名,“举办这个活动不是‘搞形式’,在这之前,我们在家长群体中做过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教育角色存在普遍缺失的问题。”
张老师说,问卷中设置了一些问题,如:“填写问卷的是孩子的什么亲属”,发现妈妈占比78.6%,而爸爸只有21.05%。问到“在家里,承担孩子教育工作的主要是谁”时,尽管是多选题,但选择“妈妈”的超过90%,选择“爸爸”的不到50%。再者,问到“经常接送孩子”的主要是谁,妈妈占比超过53%,爸爸仅有13%。最后,在“如果可以选择或者协调,您最希望谁来接送孩子上放学?”一问中,52.98%的人选择了“爸爸”,42.46%的人选择了“妈妈”。
“做完这份问卷我们心里有了底,结合我们老师日常工作中的观察情况,才策划了这样的活动。”谈及活动的效果,张老师持肯定态度,“明显能感觉到,孩子的父亲出现的多了,也有很多家庭是孩子的父母一起来的,这也是我们乐于看到的。之后老师们问到孩子们的感受,很多孩子都是举着手说‘今天是爸爸来接我的,很高兴’。”
张老师说,这并非他们第一次举办类似活动。“我们经常会布置一些特别的‘家庭作业’,比如3月初,连续下了一段时间雨,恰逢一个周末天气预报显示是晴天,我们就布置让孩子家长带着他们在去室外活动,拍照认证。‘作业’难度不高,但是能让孩子们觉得有趣,也能让家长们陪伴孩子。”
对于有网友质疑“爸爸接送周”未考虑到单亲、离异家庭的孩子,张老师回应说,“在外地工作、单亲、离异家庭在学生中占比很小,是极个别的,但我们也关注到这些情况,所以活动开展后,只是在班级里让孩子们大体说说感受,没有具体统计哪一个孩子是父亲接送的,哪一个孩子不是。”
释疑:父母“旗鼓相当”更利于孩子成长
张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从事教育活动已有11年,主要负责学生的教学和德育工作,“就像我们校长总结的那样,我们观察发现,当下常见的家庭教育现状是‘爸爸缺位,妈妈焦虑,孩子崩溃’,接送孩子上学的除了老人多是妈妈;开家长会时,绝大多数是妈妈参加;学校开展大型活动时,参与的家长多半是妈妈。”
他指出,“老师们在日常观察中发现,爸爸更多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的孩子,比爸爸较少参与的孩子,在性格上表现得更加阳光、自信,也更大方。爸爸的参与,会让孩子更加坚强、勇敢,也有利于扩宽孩子的知识面。父母‘旗鼓相当’,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才是最好的。”
张老师说,不过通过家长们也了解到,爸爸顾及不到家庭教育,主要是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现在的孩子家长,大多已是80后、90后,在教育观念上比以往进步了一些,但是迫于生活和社会竞争压力,他们很少有精力和时间放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有一些90后家长,因为电子游戏等占用了他们的一部分休闲时间,导致给孩子的时间少了。”
张老师指出,“学校举办‘爸爸接送周’活动,只是通过一个侧面,唤醒更多爸爸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接送孩子的路上走一走,聊一聊,这样就很好,也不需要刻意花很多时间。”他还表示,今后也会举办类似的活动,鼓励爸爸们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比如开展爸爸们能参与其中的体育游戏。”针对单亲、离异家庭等个别情况,张老师表示,所有活动会以倡议的形式展开,“因为不是强制的,就不会刻意强调和凸显单亲和离异家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保护了孩子们的家庭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