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文物国博展出
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4月24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意大利驻华大使谢国谊等出席展览开幕仪式。
雒树刚在开幕式上表示,此次文物返还,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的案例,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根源于中意两国人民对人类文化遗产始终不渝的热爱,得益于中意两国久久为功的双边机制建设,既书写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浓墨重彩的华章,更树立了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里程碑。
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开展日常巡查中,在当地文物市场发现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次年,中国驻意大利使馆收到意方暂时扣押该批文物艺术品的通知。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因此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文物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
之后,案件进入长达十年、复杂曲折的司法审判过程。2018年11月,米兰法院做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随即启动返还文物的确认接收工作。2019年4月10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
据专家介绍,这批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主要是源自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信息。此外,宋代黑釉盏和青釉碗、明代绿釉陶屋和绿釉人物俑、清末民国紫砂壶等,与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据悉,中意两国将以此次文物返还为起点,借助“一带一路”的宽广平台,加强对话协商、政策协调、执法协助,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领域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以古老文明的深厚智慧协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一、意大利返还的700余件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将展出
今日,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号发布消息,4月24日至6月30日期间,700余件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
2019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
从地域分布上看,这批文物艺术品的“祖籍”多在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经过鉴定,既有出土器,也有传世品。专家说,此次回流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各时期生产生活场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见证。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信息。
这批文物艺术品的回归之路并不轻松。2007年,意大利文物宪兵在本国文物市场查获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随即启动国内司法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展开了调查工作。经鉴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于是,文物局依据国际公约正式提出返还要求。经过十年复杂曲折的司法流程,2018年11月,米兰法院做出将796件文物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2019年4月10日,这些“游子”下了飞机,重返祖国怀抱。
二、意大利归国文物国博展出 上百件陶罐陶俑蔚为壮观
4月24日下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今年3月23日,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回归中国。这12年中,中意两国政府克服文物数量众多、跨国取证困难、诉讼程序变化等诸多不利因素,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开展合作,最终携手促成文物回归。
展厅中重点呈现的文物有马家窑文化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西汉彩绘茧型陶壶、唐代彩绘陶骆驼、宋代白釉刻花碗、明代绿釉陶床等。展厅里,上百件陶罐、陶俑整齐排列,蔚为壮观。
这批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主要是源自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据介绍,这批文物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种类丰富多样、保存状况良好。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了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民族融合的重要历史信息。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表示,此次文物返还,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的案例,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回归。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树立了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里程碑。
三、万里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国博展出
2019年4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和意大利驻华大使谢国谊致辞,雒树刚部长宣布展览开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主持开幕仪式。
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孙劲峰,外交部欧洲司参赞亓菡,以及部分驻华使馆代表等出席展览开幕仪式。
此次展览得以成功举办,体现了意大利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2019年3月23日,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中国文物艺术品历经12年回归之路,终于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这12年中,中意两国政府共同秉持保护文物的决心,克服文物数量众多、跨国取证困难、诉讼程序变化等诸多不利因素,坚持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开展合作,最终携手促成这段文物回归佳话。
雒树刚部长在致辞中说,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满载着意大利人民的深情厚谊重归家园,开启了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又一个美好的春天。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根源于中意两国人民对人类文化遗产始终不渝的热爱,书写了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浓墨重彩的华章。中意两国同为世界文明古国,这批文物艺术品的回归见证了中意两国人民间深厚的历史友谊,也预示着中意两国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美好明天。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回归,得益于中意两国久久为功的双边机制建设,树立了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的里程碑。中意两国同为文化遗产大国,我们将以此次文物返还为新的起点,通过“一带一路”搭建更为广阔的国际合作平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领域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合作。
谢国谊在致辞中表示,有一句美丽的谚语说,只有用心合作,合作才能长久。今天,我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见证合作的成果,那就是这些中国文物回到祖国怀抱并隆重展出,这是近20年来,从意大利向中国为数最多的文物归还。中意两国作为两个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能取得这样的合作成果和成功,说明我们的合作确实是用心的,全心全意的。
王春法馆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批“回家”文物历史跨度长,器物种类多,保存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从回归到展出,中意两国共同树立了通过合作追索返还文物的新范例,携手开启丝绸之路两大文明古国的文明互鉴新篇章。
本次展览通过共同礼敬历史文明、共创文物追索典范、共聚文明互鉴之光三个部分,集中展示了意大利向中国返还的7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历史相关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精神文化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等提供了实物见证。这些文物中有古朴浑厚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罐、线条流畅的汉代茧形壶、独特雅致的宋代黑釉瓷……它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里庄严陈列,讲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唤醒当代人共同的民族记忆。
此次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不仅是中意两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的体现,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文物,只有在故乡才能使文物信息完整呈现,才能最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价值。大量中国文物流落异国他乡,让中华文化遗产蒙受巨大损失。如今,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批批国宝陆续回到了祖国。它们无疑是全人类的瑰宝,在祖国的土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本次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四展厅向公众免费开放,将展至2019年6月30日。
四、796件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国博首展
4月2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这批796件中国文物是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巡查当地文物市场时发现,主要是源自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展览通过共同礼敬历史文明、共创文物追索典范、共聚文明互鉴之光3个单元,集中展示意大利向中国返还的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
五、796件流失文物“回家”后国博首展!从意大利到北京一共走了12年
2019年3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意大利总理孔特共同见证,中意双方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的返还证书,共同树立了通过合作追索返还流失文物的新范例。
4月9日,796件文物艺术品从意大利米兰马尔彭萨机场起运,踏上了回归之旅。4月10日,回归文物顺利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如今,这些失而复得的宝藏在国家博物馆的南4展厅中公开亮相,免费面向广大公众展出。据悉,“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即日起将展出至6月30日。
文物时间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
展览将通过共同礼敬历史文明、共创文物追索典范、共聚文明互鉴之光3个单元,集中展示意大利向中国返还的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
此次意大利向中国返还796件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时间跨度长、分布地域广、器物种类多,保存状况较为完好,为研究中国历史相关时期的生产生活场景、精神文化面貌、文明发展进程等提供了实物见证。
据介绍,796件文物艺术品主要是源自我国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苏等地的出土与传世文物,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民国时期,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其中,丰富多样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精美多姿,为研究史前社会风貌提供直接的物质资料;数量众多的汉代陶器,造型古朴浑厚,是汉代辉煌灿烂文明的缩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骆驼俑、马俑、人物俑,承载着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信息。
专家表示,此次返还是 中意两国根据国际公约和两国政府间打击和预防文物非法贩运双边协定开展的首次成功实务合作,不仅是两国文化遗产合作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为国际合作开展流失文物追索返还贡献新的典型范例。
文物回归历程长达十年
说起这批流失文物回家的历程,可谓殊为不易。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区保护文化遗产宪兵队在巡查当地文物市场时,发现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次年向中国驻意大利使馆通报其作出的暂扣决定。中国国家文物局得知相关信息后,立即启动文物进出境记录核查、组织开展文物鉴定研究,认定这批文物艺术品大部分为中国出土文物,其所有权属于中国,且均未获得合法出境许可,因此依据相关国际公约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还要求,同时提供了详细的文物鉴定意见和法律依据报告。
之后,案件进入长达十年、复杂曲折的司法审判过程。2014年,意大利米兰法院通过刑事审判,确认中国政府对该批文物艺术品的所有权,后因持有人上诉,文物返还程序中止,案件转入民事审判程序。中国国家文物局根据意方司法审判程序的变化,会同中国驻意大利使馆,积极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门继续开展诉讼活动。
2018年11月,米兰法院作出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中国的最终判决,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随即启动返还文物的确认接收工作。
2019年3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孔特总理的见证下,中意两国代表在罗马交换了796件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4月10日,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抵达北京,重回祖国怀抱。
至今共追回流失文物5000余件
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建立文物进出境审核监管制度的国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设置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实施严格的文物出境许可,有效遏制了自清末以降中国文物严重流失的局面。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文物保护立法不断完善,执法日臻严格,在保护文物安全,打击文物犯罪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通过执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诉讼、谈判协商等多种方式,成功从英国、美国、法国、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追回5000余件中国流失文物。其中,圆明园流失鼠首兔首、青铜虎鎣等重要文物的追索返还实践,对历史上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的难题进行了宝贵探索与创新。中国政府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重视,既表明对本国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也展现捍卫国家尊严、民族精神和人民福祉的决心。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和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双边合作,先后与意大利、美国等21个国家签署了打击文物非法贩运、流失文物返还的双边协议,并在信息交流、人员培训、执法协作、文物返还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合作成果。中国国家文物局于2018年发布“外国被盗文物数据库”,公布6900余件伊拉克、秘鲁等国被盗文物信息,防止外国被盗文物进境流通,为保护人类共有文化遗产作出中国应有的努力。
在展览中,观众能获得关于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诸多“知识点”。
“1970年公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1970年通过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是规范和平时期文物进出口和跨境流转行为的国际公约,缔约国数量最大、影响最为广泛。意大利与中国分别于1978年、1989年加入该公约。
“1995年公约”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1995年通过的《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是“1970年公约”的补充性文件,在私法领域为文物追索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意大利是推动该公约出台的最主要国家之一,中国于1997年加入该公约。
意大利保护文化遗产宪兵
意大利“保护文化遗产宪兵司令部”(Carabinieri Command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成立于1969年5月,接受意大利宪兵司令部与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双重领导,专门负责考古遗址保护、打击盗窃盗掘文物犯罪、流失文物追索等工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支、也是规模最大的专职文物警察队伍,目前设有罗马总部与15个地方分部,工作范围覆盖意大利全境。
联合国保护文化遗产之友小组
“联合国保护文化遗产之友小组”(UN Group of Friends on Cultural Heritage)由意大利和塞浦路斯于2018年牵头成立,旨在通过成员国的共同努力,防止非法贩运文物,保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国际刑警组织出任小组观察员。
“敦煌宣言”
中国敦煌“文化财产返还国际专家会议”2014年通过的《关于保护和返还非法出境的被盗掘文化财产的敦煌宣言》(简称“敦煌宣言”),是首部由中国倡导制订的文物追索返还领域国际性法律文件,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充分重视盗掘古遗址、古墓葬犯罪行为的严重危害,呼吁各国依据考古类文物的特有属性来认定被盗掘文物,为破解流失文物追索难题创设更为公平合理的国际规则。
中国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
中国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省级人民政府联合组建,以“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名义承担中国文物进出境审核工作,现共有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21家管理处,覆盖全国主要口岸。近10年来,21家管理处年均审核文物和复仿制品十万余件,为防止中国珍贵文物流失、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做出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