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藏书7000册
“心在书中,死在书里”,这是四川内江57岁环卫工刘国成曾经在某书城的网名。他从中学时便热衷看书,随后40多年里不断买书,如今藏书已有7000多册,几乎挤占了家中大部分空间。
他眼中的这些“精神财富”,曾被妻子看成废纸一堆,劝他卖书换钱供儿子上大学,但他坚决不肯,仍是继续悄悄买书带回家中,至今如此。
如今,儿子工作了,妻子尽管偶尔还有怨言,但只能“随他去”。“我打算退休后开一个免费阅览室,把财富留给更多人。”刘国成表示。
1、父母都是环卫工 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有钱就是大哥?我不得买账。”这个戴着600度近视眼镜的瘦老头子,穿一身灰色褂子,底气十足地说。
初见刘国成,是在内江老城区一个不起眼角落的公共厕所,旁边还有一个垃圾库。他的工作就是和其他两人轮流负责该公厕日常保洁和管理。工作空闲时,他一般摆一张独凳,在公厕旁的巷道坐一坐。
说话有底气,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拥有的财富,很多人没法比。他那不到70平方米的小两居,简直就是一大间书库:客厅内,两面墙靠墙处成了“书墙”,整整齐齐堆满书,分两层,最高处已近天花板。一间卧室也被书挤得像要爆出来,整面墙的书柜已塞满,靠窗处的书架上也满是书,连床头柜上的书都堆得高过窗户上沿。
《秦史》《红楼梦》《医宗金鉴》1953年版《新华字典》……从文学、历史、哲学,到医学、艺术,种类繁杂,这些书都是刘国成40多年来的收藏。据他初略统计,家中藏书至少7000册,其中还有不少木刻本。
爱看书,但他并非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母都是拉粪船的环卫工,读书时期,父母的艰辛让他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中学时期,他便经常买书看,那时喜欢看中外文学名著。1980年高中毕业时,他已存下中外文学名著六七百本。
可造化弄人,高中毕业时,因各种原因,他接了父母的班,也做起了环卫工作。尽管如此,刘国成喜欢看书的习惯没有改变。早些年,他经常看书到凌晨一两点,如今每天至少也要看书一个多小时。
“无钱读书,有钱淘书。”工作后,刘国成开始在旧书市场淘书,电脑普及后时而也在网上书城淘书。尤其是最近10多年,他淘下了目前家中所藏的大部分书。
网名从“心在书中,死在书里”到“书将”,刘国成信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在内江藏书界也算小有名气。“读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他说,自己看书是“杂家”,什么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工具书,工具书能给自己正确的指导,让我少走弯路。”
2、儿子读大学学费不够 妻子劝他卖书换钱也不干
最近这些年,刘国成每个月淘书,都要花几百元到2000多不等。每月工资从几十元涨到三四千元的他,平均算下来,淘书花掉三分之一,剩下的交给妻子作为家用。最多的一次,是2005年花5000元买下一套62本清光绪年间木刻本《医宗金鉴》。当时钱不够,他还找朋友借了钱。
那年年底,妻子杨某得知他所在单位其他同事都拿了奖金,但他回家却说没有。一问才知道,他是拿去还债了,因为此前买书借了钱。“当时,为了这个事,她念了我大半年,认为我买了一堆废纸回去,不如买点好的衣服或吃的。”刘国成回忆说。
前往刘国成家中的日子,是他特意选的,因为这一天他的妻子到成都看儿子去了。
“我现在买书,都是放到外面等她不在家时拿回去,或者夹在衣服里带回去。家里书多,偶尔加几本进去,她也看不出。”刘国成并不是四川人所说的“耙耳朵”,他说,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妻子曾经对他买书有过抱怨,他也不想因此再和妻子闹不快,所以干脆“躲着点”。
“家里书越堆越多,我还看不出来?”杨某说,刘国成在儿子上大学前后那几年对买书和藏书特别痴迷,买了很多书回家,但当时他每月收入仅几百元。
妻子最初并不反对老伴买书,1986年结婚后,她还曾和老伴在白马镇上摆摊租书3年。之所以抱怨甚至反对老伴买书,是因为儿子读大学那几年,家里压力大,老伴却痴迷于买书。
“儿子刚读大学时,几千块钱的学费都凑不够,最后还是亲戚朋友帮助,我借了一些钱才够。”杨某说,除了凑学费,儿子每个月都找她要生活费,每月三四百元,本科毕业后又考研,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
“他工资给了我大部分,还是要留下一些买书,幸好亲戚朋友帮助,也借钱给我们。”为此,她曾劝老伴儿少买点书,或者将家里的一些书拿去卖了换钱。
但当时,刘国成坚持认为,当初最困难时靠租书也能养活一家人,如今条件更好一些,他不可能卖书。“我们读书的人,一直都是把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因为这,我们也吵过,欠的钱也是这几年才还了的。”杨某说。
3、退休后打算开免费阅览室 供更多人阅读发挥更大价值
尽管对老伴儿藏书有些怨言,但杨某已习惯“随他去”。一方面最近几年儿子工作了,家里条件相对改善了一些,另一方面,她生活的重心也转移了。
“儿子都30多岁了,我这几年也说得少了。有时候说主要是觉得儿子万一带个女朋友回来,看到家里这么窄,还摆那么多书,感觉不好。”杨某说。
“我妈现在主要是关心我的个人问题来了。”儿子刘在读书时并不知道家里借钱供他读书,直到毕业后母亲才告诉他。他认为,正是母亲操持得好,父亲才有钱买书藏书。
在刘在看来,尽管母亲此前因为父亲买书藏书的事有过怨言,但父母之间的感情很好。2016年,父母结婚30周年时,他的微信朋友圈留下一段祝福父母的话:“他属虎,她属龙,都说龙虎斗,两人也携手走过30周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有人觉得我买书的钱还不如用来买车买房,但我觉得人不能只追求物质财富。”在他看来,钱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更看重精神生活的积累,所以需要多读书。“人过得幸福,首先是内心的幸福。”
如今,每周末,刘国成仍会去城区的旧书市场淘书,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换书,也有朋友偶尔来家里看书,查阅一些书籍。”刘国成认为,互相分享和交流的乐趣就在于此,好书有人欣赏,才能凸显价值。
还有几年即将退休,刘国成打算,在退休后找个地方开一间免费的阅览室,将自己的书供更多人阅读,发挥更大的价值。
“虽然家里没有矿,但是有满满的书,老爸一辈子的爱好和财富。”这是刘在的朋友圈所发,受父亲影响也喜欢阅读的他支持父亲的爱好。不过对于他开阅览室的想法,儿子则认为不太现实。
“父亲对家里贡献还是大,只是有点理想化。”在他看来,自己工作以前,家里主要还是靠父亲的工资支撑。为此,他打算以后买一套大点的房子,专门留一间给父亲摆书,然后其他人可以来家里查阅。
一、环卫工公厕保洁员藏书7000册每天看书1小时:书香熏陶好性情!
网上刚刚爆料,在四川的内江有一位名叫刘国成的环卫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是负责公厕的日常保洁。但难能可贵的是,刘国车他从十几岁时便热衷看书,其后40多年来不断买书,如今他家的藏书已经有7000多册了,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
一说起自己对于书的痴迷,刘国成的话语就忍不住多了起来。刘国成说看书是他每天的必修课,每天看书至少1小时以上,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几十年。书,就是他全部的财富:“我打算退休后开一个免费阅览室,把财富留给更多人。”刘国成乐呵呵地说着自己今后的打算。
在爱看书的“书呆子”刘国成的遗传基因中,可谓是半点“书香”都没有。据知情人士介绍说,刘国成的父母都是拉粪车的环卫工,而刘国成虽然酷爱看书,但因为各种原因高中毕业后就顶替了父母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天天与臭粪“打交道”的环卫工人。但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刘国成对书香的渴望:40多年来,他不仅坚持每天看书,还省吃俭用地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书。2005年,刘国成还借钱买下了一套5000元的62本清光绪年间木刻本《医宗金鉴》,这套书成了他的“镇宅之宝”。
早些年的时候,妻子对他如此爱书觉得无法理解,甚至为此还和他闹了多次矛盾,也曾为了凑钱给儿子上大学而劝他卖书。可刘国成却死活不肯,无奈之下妻子只得找人借钱了事。“我们读书的人,一直都是把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刘国成类似的话曾气得妻子多次想跟他翻脸,可后来还是“随他去了”。
“读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如今的刘国成人仍然每天打扫着公厕,也仍然每天坚持看书、淘书、买书。在他的世界里,“清扫粪臭”和“熏闻书香”都是同样值得去做的事情:清扫粪臭是为了养家糊口过平安日子;而熏闻书香是为了积攒精神财富,陶冶性情情操。
正因为如此,每天熏闻着粪臭的环卫工刘国成才觉得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这些年他不仅从书中汲取了许多知识和道理,收藏了各类书籍7000多册,还因此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书友。“我们经常换书,也有朋友偶尔来家里看书,查阅一些书籍。”如今的公厕保洁员、环卫工刘国成在众多书友眼里,早已经是位满身带着书香味,情趣高雅的“读书人”了。
“人过得幸福,首先是内心的幸福。”下了班回来的刘国成在他那间几乎要被书籍挤爆了的小小卧室中,闻熏着满屋子浓浓的书香,心满意足地说。
二、五旬环卫工藏书7000册 每天至少看书一小时
四川内江,57岁环卫工刘国成的工作是负责公厕的日常保洁。他从中学时便热衷看书,40多年来不断买书,如今藏书已有7000多册。2005年,刘国成还借钱买下了一套5000元的62本清光绪年间木刻本《医宗金鉴》。“我打算退休后开一个免费阅览室,把财富留给更多人。”刘国成表示。
三、环卫工藏书7000册 死都不卖书!
家庭最困难时也不卖书。“心在书中,死在书里”,这是四川内江57岁环卫工刘国成曾经在某书城的网名。他从中学时期便热衷看书,随后40多年里不断买书,如今藏书已有7000多册,几乎挤占了家中大部分空间。
他眼中的这些“精神财富”,曾被妻子看成废纸一堆,劝他卖书换钱供儿子上大学,但他坚决不肯,仍是继续悄悄买书带回家中,至今如此。
如今,儿子工作了,妻子尽管偶尔还有怨言,但只能“随他去”。“我打算退休后开一个免费阅览室,把财富留给更多人。”刘国成说。
书之痴
2005年,花5000元买下一套清光绪年间木刻本。家庭最困难时也不卖书。
网名从“心在书中,死在书里”到“书将”。
书之多
不到70平方米的小两居,简直就是一大间书库。
据他粗略统计,家中藏书至少7000册,其中还有不少木刻本。
书之情
他:家里书多,偶尔加几本进去,她也看不出。
妻子:家里书越堆越多,我还看不出来?
“读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家中藏书至少7000册
每天至少看书一小时
“有钱就是大哥?我不得买账。”这个戴着600度近视眼镜的瘦老头子,穿一身灰色褂子,底气十足地说。
初见刘国成,是在内江老城区一个不起眼角落的公共厕所,旁边还有一个垃圾库。他的工作就是和其他两人轮流负责该公厕日常保洁和管理。工作空闲时,他一般摆一张独凳,在公厕旁的巷道坐一坐。
说话有底气,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拥有的财富,很多人没法比。他那不到70平方米的小两居,简直就是一大间书库:客厅内,两面墙靠墙处成了“书墙”,堆满整整齐齐的书,分两层,最高处已近天花板。一间卧室也被书挤得像要爆出来,整面墙的书柜已塞满,靠窗处的书架上也满是书,连床头柜上的书都堆得高过窗户上沿。据他粗略统计,家中藏书至少7000册,其中还有不少木刻本。
爱看书,但他并非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母都是拉粪船的环卫工,读书时期,父母的艰辛让他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中学时期,他便经常买书看,那时喜欢看中外文学名著。1980年高中毕业时,他已存下中外文学名著六七百本。
可造化弄人,高中毕业时,因各种原因,他接了父母的班,也做起了环卫工作。尽管如此,刘国成喜欢看书的习惯没有改变。早些年,他经常看书到凌晨一两点,如今每天至少也要看书一个多小时。
“无钱读书,有钱淘书。”工作后,刘国成开始在旧书市场淘书,电脑普及后也在网上书城淘书。尤其是最近10多年,他淘下了目前家中所藏的大部分书。
刘国成信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在内江藏书界也算小有名气。“读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他说,自己看书是“杂家”,什么书都看。“但最喜欢看工具书,工具书能给自己正确的指导,让我少走弯路。”
“我们读书的人,一直都是把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家里最困难的时期妻子劝他卖书换钱也不干
最近这些年,刘国成每个月淘书,几百元到2000多不等。每月工资从几十元涨到三四千元的他,平均算下来,淘书花掉三分之一,剩下的交给妻子作为家用。最多的一次,是2005年花5000元买下一套62本清光绪年间木刻本《医宗金鉴》。当时钱不够,他还找朋友借了钱。那年年底,妻子杨某得知他所在单位其他同事都拿了奖金,但他回家却说没有。一问才知道,他是拿去还债了,因为此前买书借了钱。“当时,为了这个事,她念了我大半年,认为我买了一堆废纸回去,不如买点好的衣服或吃的。”刘国成回忆说。
前往刘国成家中的日子,是他特意选的,因为这一天他的妻子到成都看儿子去了。
“我现在买书,都是放到外面等她不在家时拿回去,或者夹在衣服里带回去。家里书多,偶尔加几本进去,她也看不出。”刘国成并不是四川人所说的“耙耳朵”,他说,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妻子曾经对他买书有过抱怨,他也不想因此再和妻子闹不快,所以干脆“躲着点”。
“家里书越堆越多,我还看不出来?”杨某说,刘国成在儿子上大学前后那几年对买书和藏书特别痴迷,买了很多书回家,但当时他每月收入仅几百元。妻子最初并不反对老伴买书,1986年结婚后,她还曾和老伴在白马镇上摆摊租书3年。之所以抱怨甚至反对老伴买书,是因为儿子读大学那几年,家里压力大,老伴却痴迷于买书。
“儿子刚读大学时,几千块钱的学费都凑不够,最后还是亲戚朋友帮助,我借了一些钱才够。”杨某说,除了凑学费,儿子每个月都找她要生活费,每月三四百元,本科毕业后又考研,那是家里最困难的时期。为此,她曾劝老伴儿少买点书,或者将家里的一些书拿去卖了换钱。
但当时,刘国成坚持认为,当初最困难时靠租书也能养活一家人,如今条件更好一些,他不可能卖书。“我们读书的人,一直都是把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人过得幸福,首先是内心的幸福。”
打算退休后开个免费阅览室好书有人欣赏,才能凸显价值
尽管对老伴儿藏书有些怨言,但杨某已习惯“随他去”。一方面最近几年儿子工作了,家里条件相对改善了一些,另一方面,她生活的重心也转移了。
“我妈现在主要是关心我的个人问题来了。”儿子刘在读书时并不知道家里借钱供他读书,直到毕业后母亲才告诉他。他认为,正是母亲操持得好,父亲才有钱买书藏书。
在刘在看来,尽管母亲此前因为父亲买书藏书的事有过怨言,但父母之间的感情很好。2016年,父母结婚30周年时,他的微信朋友圈留下一段祝福父母的话:“他属虎,她属龙,都说龙虎斗,两人也携手走过30周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有人觉得我买书的钱还不如用来买车买房,但我觉得人不能只追求物质财富。”在刘国成看来,钱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更看重精神生活的积累,所以需要多读书。“人过得幸福,首先是内心的幸福。”
如今,每周末,刘国成仍会去城区的旧书市场淘书,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经常换书,也有朋友偶尔来家里看书,查阅一些书籍。”刘国成认为,互相分享和交流的乐趣就在于此,好书有人欣赏,才能凸显价值。
还有几年即将退休,刘国成打算,在退休后找个地方开一间免费的阅览室,将自己的书供更多人阅读,发挥更大的价值。
不过对于他开阅览室的想法,儿子则认为不太现实。“父亲对家里贡献还是大,只是有点理想化。”在他看来,自己工作以前,家里主要还是靠父亲的工资支撑。为此,他打算以后买一套大点的房子,专门留一间给父亲摆书,然后其他人可以来家里查阅。
四、环卫工藏书7000册,每天看书一小时,曾花五千元买清朝木刻本
家庭最困难时也不卖书。“心在书中,死在书里”,这是四川内江57岁环卫工刘国成曾经在某书城的网名。他从中学时期便热衷看书,随后40多年里不断买书,如今藏书已有7000多册,几乎挤占了家中大部分空间。
他眼中的这些“精神财富”,曾被妻子看成废纸一堆,劝他卖书换钱供儿子上大学,但他坚决不肯,仍是继续悄悄买书带回家中,至今如此。
如今,儿子工作了,妻子尽管偶尔还有怨言,但只能“随他去”。“我打算退休后开一个免费阅览室,把财富留给更多人。”刘国成说。
书之痴
2005年,花5000元买下一套清光绪年间木刻本。家庭最困难时也不卖书。
网名从“心在书中,死在书里”到“书将”。
书之多
不到70平方米的小两居,简直就是一大间书库。
据他粗略统计,家中藏书至少7000册,其中还有不少木刻本。
书之情
他:家里书多,偶尔加几本进去,她也看不出。
妻子:家里书越堆越多,我还看不出来?
“读书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家中藏书至少7000册
每天至少看书一小时
“有钱就是大哥?我不得买账。”这个戴着600度近视眼镜的瘦老头子,穿一身灰色褂子,底气十足地说。
初见刘国成,是在内江老城区一个不起眼角落的公共厕所,旁边还有一个垃圾库。他的工作就是和其他两人轮流负责该公厕日常保洁和管理。工作空闲时,他一般摆一张独凳,在公厕旁的巷道坐一坐。
说话有底气,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拥有的财富,很多人没法比。他那不到70平方米的小两居,简直就是一大间书库:客厅内,两面墙靠墙处成了“书墙”,堆满整整齐齐的书,分两层,最高处已近天花板。一间卧室也被书挤得像要爆出来,整面墙的书柜已塞满,靠窗处的书架上也满是书,连床头柜上的书都堆得高过窗户上沿。据他粗略统计,家中藏书至少7000册,其中还有不少木刻本。
爱看书,但他并非出生于书香世家。父母都是拉粪船的环卫工,读书时期,父母的艰辛让他渴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中学时期,他便经常买书看,那时喜欢看中外文学名著。1980年高中毕业时,他已存下中外文学名著六七百本。
可造化弄人,高中毕业时,因各种原因,他接了父母的班,也做起了环卫工作。尽管如此,刘国成喜欢看书的习惯没有改变。早些年,他经常看书到凌晨一两点,如今每天至少也要看书一个多小时。
“无钱读书,有钱淘书。”工作后,刘国成开始在旧书市场淘书,电脑普及后也在网上书城淘书。尤其是最近10多年,他淘下了目前家中所藏的大部分书。
刘国成信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最困难时也不卖书。“心在书中,死在书里”,这是四川内江57岁环卫工刘国成曾经在某书城的网名。他从中学时期便热衷看书,随后40多年里不断买书,如今藏书已有7000多册,几乎挤占了家中大部分空间。
他眼中的这些“精神财富”,曾被妻子看成废纸一堆,劝他卖书换钱供儿子上大学,但他坚决不肯,仍是继续悄悄买书带回家中,至今如此。
如今,儿子工作了,妻子尽管偶尔还有怨言,但只能“随他去”。“我打算退休后开一个免费阅览室,把财富留给更多人。”刘国成说。
五、河南小姐妹捡废品捡出一个“图书馆”:爱读书,家里是贫困户
今年12岁的吴楠楠,家住河南周口市太康县杨庙乡陈庄村,家里只有几间不起眼的破旧平房,但其中一个房间里却摆满了图书,是附近孩子们最喜欢的“图书馆”。
“这些书最开始都是楠楠和她妹妹,两个人一起捡垃圾的时候捡回来的,一本本擦干净、收藏好。”吴楠楠的舅舅陈纯新告诉澎湃新闻,两姐妹在四五岁时就偶尔跟外婆出去捡废品,每次看到书都会捡回家,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小小图书室,近三年来,每年寒暑假或周末,村里的孩子都会来这个小房间里看书。
陈纯新说,吴楠楠小图书室经媒体报道后,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的关注,陆陆续续有新书寄送过来,如今已经有近万本儿童读物,摆满了整个小房间。
捡废品捡出一个图书室
吴楠楠今年12岁,在陈庄村小学就读七年级(等同初一),二妹妹10岁,读三年级。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则需要照顾仅2岁的三妹妹,吴楠楠从小就听话懂事。
“大概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外婆带她们出去玩,一路上就会捡一些饮料瓶子、纸壳子,回家能卖点钱。”陈纯新说,他父母的身体都不太好,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母亲以前常常会外出捡一些废品,孩子们大了一点,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也会和外婆一起捡废品。
吴楠楠上了小学学习识字后,对看书的兴趣越来越大,在捡废品的过程中如果看到被遗弃的图书,就会带回家,“有的书皮烂了,或者很脏,但我擦一擦,看里面的内容都是好的。”
等妹妹到了四五岁的年龄,也和姐姐一起出门捡废品。隔壁邻村的拾荒老人知道姐妹俩喜欢看书,也常常把自己捡到的图书送给她们。断断续续捡了几年,再加上一些从旧书摊买来的书,到了2016年1月,吴楠楠和妹妹收集的图书已经有100多册。
在和家人商量后,她们决定收拾出一间房子放置这些图书,提供给附近的孩子们看。
这个临时收拾出的“图书室”,室内是斑驳的土墙和泥土地,一些手写的诗词贴在墙上,就是成为了图书室唯一的装饰。一百多册图书和杂志,整齐摆放在靠墙的木桌上,虽然图书破旧、发黄,但还是吸引了许多周边的孩子。
近日,吴楠楠的图书馆经过媒体报道后受到关注。女孩的舅舅陈纯新告诉澎湃新闻,近一个星期以来,几乎每日都有图书寄过来,都是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加上吴楠楠原本收藏的图书,已经有近万本,“都已经饱和了,房间里已经堆满了。”
“前几天县委宣传部又给我们送来了4个书柜。”陈纯新说。在狭小的房间里,四个崭新的书柜旁摆放着一摞摞新书,而在房子的另外一端,一排有些年代的木柜上,堆放着吴楠楠收集的上百本已经发黄的图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纯新和吴楠楠都表示很感动,但目前已经不需要更多的图书或捐助。陈纯新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家是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多年来就受到当地政府和政策的关照,“我们觉得很过意不去,总感觉不应该受到那么多的关爱,这几天也不断有人加我的微信,给我转100块钱,说给孩子买书,我都没有收,现在真的是足够了,很感谢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