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快讯 » 世界防治肥胖日 中国肥胖人口有多少?

世界防治肥胖日 中国肥胖人口有多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27 15:08    浏览次数:125






世界防治肥胖日

5月11日是世界肥胖日,肥胖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II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和其他慢性疾病的根源。肥胖,已成为继吸烟之后导致死亡的“第二杀手”。5月11日,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指导、中国食品报社、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膳食营养健康分会联合举办的“2019全民健康管理暨世界防治肥胖日杭州论坛”在杭州召开。 

本次论坛,以“全民健康 防治肥胖”为主题,旨在倡导全民健康管理,科学认知肥胖的危害,通过合理选择膳食,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防治肥胖的发生。

来自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发起人、名誉会长程功明;青岛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首席教授李铎;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主任田慧;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营养膳食健康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继红;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副院长邬云红;健康管理专家,国家高级营养师周红梅;中国食品报社副总编辑刘振;百E国际CEO郑炜等肥胖相关领域专家及行业代表与杭州青少年及中老年人进行了现场交流。

有数据显示,中国超重人口达2亿,肥胖人口达9000万,已成为世界上肥胖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国际流行的体重指数法(MBI)和最新的亚太地区肥胖指标,将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结果大于23即为超重,大于25即为肥胖,介于18.5至22.9之间属于正常。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核心是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并提出到2030年,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

程功明表示,近些年来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国民营养计划》提出,倡导平衡膳食的基本原则,推动国民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和巩固,加强个人体重管理,对成人超重、肥胖者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就是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指导如何预防肥胖,应该让民众更深入了解食物、提高健康素养、建立营养新生活,培养营养新意识和健康新行为。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6%,而且发生率还在明显增加。超重肥胖不仅危害正常生长发育,对其心理、行为、认知和智力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中建议,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减少游离糖的摄入量。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应减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内。如能进一步将其降至低于摄入总能量的5%,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与含糖饮料摄入量较低的儿童相比,摄入量最高的儿童趋于超重或肥胖。”李铎说。

袁继红说,每年的5月第三周都是“全民营养周”,今年的营养周主要内容就是“吃动平衡运动,合理膳食”,膳食营养与健康管理,体重管理息息相关,防治肥胖在饮食上建议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 奶类和大豆,适量吃鱼、禽、蛋和瘦肉,少油少盐 控糖限酒。

刘振认为,饮食不合理、营养不均衡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媒体要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使全社会充分认识肥胖的危害性,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热卡和脂肪的摄入,加强体育运动,以控制体重、预防肥胖。

高尿酸症是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密切相关的代谢综合征,被称为“四高”。田慧说,肥胖能增大“四高”的发生几率,让身体的代谢发生异常,因此需要合理的膳食结构,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预防肥胖,以避免高危病的发生。

邬云红说,肥胖群体应科学控制体重,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和梅奥医学中心专家莱尔曼教授合作,利用杭州变啦科技提供的metaWell减脂技术和数据,以人体代谢机制为切入点,围绕与肥胖相关重大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开展研究及实践。目前,通过数字化管理的低碳水高蛋白质饮食干预,使超重肥胖人群体重下降,脂肪分布和代谢指标得以改善。

周红梅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因此体重管理是慢病管理的核心,全民健康,防治肥胖,需要良好的体检意识,及时掌握肥胖发生的潜在因素,才能更好的应对。

“防治肥胖刻不容缓。如何正确防治肥胖,科学管理自身健康,科学减去多余脂肪,需要提高全社会的认知。”郑炜说。

论坛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积极开展控制肥胖的健康促进措施,合理膳食,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减少肥胖产生,防止疾病发生。

一、越工作越胖?世界防治肥胖日,梦想加助力职场人健康工作

“每天起早贪黑沉迷于工作,本以为会日渐消瘦,没想到却长成了一个胖子!”这是许多办公族的感慨。近年来,长时间工作、久坐不动等原因导致的“过劳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5月11日世界防治肥胖日,如何避免“过劳肥”,保持健康工作,再次成为众多职场人关心的焦点。

为了缓解“过劳肥”,保持健康和良好的工作状态,职场人往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人用上了番茄钟,有人牺牲午休时间去泡健身房,还有人一边工作一边练站姿……其实,在个人努力之外,办公环境对健康工作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效的办公服务,能让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保持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则又让人工作时保持愉快的心情,并能激发更多创意。而联合办公头部品牌梦想加一直关注职场人的健康,以合理的空间设计、高效的智能科技和贴心的社区服务,带来以人为本的健康办公方式。

久坐不动成为“过劳肥”主因 合理空间设计让人“动起来”

肥胖已经成为当代人面临的一大健康挑战。工作导致的“发福”,不仅严重影响到个人的身心健康,“一胖遮百美”更成为办公族心中的一大痛点。美国网站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5%的人已经意识到,长时间久坐工作、不运动是造成“过劳肥”的主要原因。

其实,很多人并不是不想动,只是因为办公室条件限制或者太过专注工作,往往导致“不动如山”。对于办公族而言,工作室、会议室等空间的设计布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运动的频率。

许多在梦想加办公的人常常发现,自己工作一天,不知不觉竟然也走了几千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梦想加从空间设计开始,就对空间的布局、动线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将空间分为适宜专注工作的封闭区域和适宜交流、活动的开放区域。电话间、会议室、洽谈区、休息区、水吧等不同区域的灵活配置,无形中让人在工作时“动起来”,避免了一些人长期不动“粘”在椅子上。

梦想加北京朝外MEN空间

助力职场青年拥抱健康 舒适环境加运动成为关键

如今,追求健康工作成为办公室里的一大潮流。修仙派、运动派、文艺派……职场青年们为了更健康工作可谓花样百出。修仙青年人每到午餐就进入修仙状态,远离大鱼大肉;运动青年将办公室变为运动场,常常免费表演头部运动、伸展运动、座位瑜伽等动作;文艺青年则跟着手机和电脑屏幕神游夏威夷和巴黎……

而在梦想加各地的空间,职场青年们则享受到了空间带来的“自然派”乐趣。夏日中午,当你面对隔断苦思创意而不得时,杭州来福士空间,有人正在欣赏钱塘江的潮起潮落,北京佳兆业空间,有人站在落地窗前,面对着“中国华尔街”描绘心中的宏伟蓝图,成都春熙路IFS,有人正一边欣赏窗外的车水马龙,一边聊着哪家火锅最好吃……

梦想加杭州来福士空间

良好的工作环境之外,梦想加也为运动爱好者带来更多关怀和选择。梦想加自2018年起就陆续与lululemon、乐刻运动等运动品牌合作,在空间开展主题活动,带来有关运动、健身的课程分享、讲座、教学。近期,梦想加就在成都空间与lululemon携手为职场女性打造了孕期瑜伽小课堂,传递孕产知识,体验瑜伽所带来的改变;联合常乐足道为社区租户带来免费肩颈按摩。

当前,人们日益注重工作与健康的关系,渴求更健康的工作方式,远离“过劳肥”等烦恼。梦想加重塑了人与办公室的关系,帮助用户高效完成工作,更合理地分配时间,让工作与生活更平衡,使每个办公族都有空关爱健康、关爱自己。

二、世界防治肥胖日:这个瘦身误区,害惨了多少正在减肥的中国人?

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自从2013年美国医学会经过激烈的辩证,最终得到这样的一个结论。

然而,回望这几年的数据,全球肥胖问题也逐渐严重,世卫组织也将每年的5月11日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

而在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肥胖发病率从70万上升到4320万,女性从170万上升到4640万,一共有8960万中国人已明显发胖,这个数据远远超过肥胖大国----美国。

你是真的“胖”嘛?

通常我们要判断一个人胖瘦,往往只是以“多少斤”来区分,但目前医学上,真正意义的“肥胖”,通常是以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腰围来界定,若BMI≥25是超重,而≥30就是肥胖。

不过这个公式本身是站在更健硕的欧美人种,而对于身型更瘦的东亚人而言,却有更适用的分界点,所以一般中国人BMI≥28是肥胖。

且胖好不好,还得看胖在哪里。比如腰围就很重要,若腰围粗就代表脂肪多分布在腹部,也有可能内脏脂肪较多,自然一些心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也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即便相同的BMI,腰围粗所面临相关疾病的风险也就更大,所以平时自称“胖”,很多时候还真不算医学上的“胖”。

脂肪并不是洪水猛兽,健康脂肪你还得这样吃

然而,国人最大的减肥误区就是在这。

很多女同胞在减肥期间往往一点油星都不吃,也不怎么吃含油的食物,吃任何东西都得查一查,看到有脂肪就直接不吃,简直就将脂肪当做“身材苗条”的万恶之罪。

但脂肪可是身体细胞构成主要部分,细胞膜的磷脂与胆固醇都是脂肪,食材中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等脂溶性维生素,都是需要溶解在脂肪里。

若人体缺少一定脂肪,这些营养元素也无法溶解,时间一旦久了,自然会因维生素缺乏而营养不良,轻则会影响精神状态,重则会影响生理活动,引发内分泌紊乱。

由于体内缺少脂肪,雌激素分泌不足,就会影响钙与骨结核,无法维持正常骨密度,引发骨质疏松,还会引起减少大脑动力,引起记忆衰退。

好的脂肪与坏的脂肪,又有何区别?

滴油不沾的道理,往往奔向并不是身体健康。

而减肥过程中还真没必要过多纠正“少油”,我们更需要对好的脂肪、坏的脂肪进行区别。

三、一年一度的“世界防治肥胖日”,你瘦了吗? 

随着全球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防止肥胖成为国际性的重大事件。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5月11日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

世界肥胖日是怎么来的?

5.11的谐音是“我要1”,“1”代表纤细苗条,表达了肥胖人群想要变瘦的愿望,旨在提醒和呼吁大家关注肥胖问题,时刻注意防止肥胖。在很多国家,都针对肥胖做出相应的政策来防止和降低肥胖人数。

日本,肥胖率不足5%,作为世界上肥胖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明文规定40岁以上的男性腰围不得超过85厘米,女性不得超过90厘米,腰围超标者就要接受健康教育

在丹麦,专门有一项税收叫做“肥胖税”,专门针对那些导致肥胖的食品所征收的税,据说英国也要征收“肥胖税”,不知道这股风会刮到哪里?

在欧盟肥胖更是变相视为一种缺陷,更是在最高法院提出:“若员工因肥胖而引起的行动不便或者疾病突发,致使他无法顺利完成工作,那就允许企业将肥胖视为一种缺陷”。

不过貌似这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人们更多的还是把关注点放在:“胖是否影响美丽值?”

怎么快速判断是否肥胖?

可是你知道吗?肥胖不但影响美观,更主要的是肥胖带来很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对于肥胖很多人的概念不是很明确,这里指的肥胖更多偏向医学性,胖与不胖分为三个阶段:正常、胖、肥胖,这里的肥胖其实可以说是一种“病”。衡量一个人是否肥胖不是我们眼睛就可以确定,它只能是一个辅助方法,更多的是需要通过BMI去判断,也就是身体质量系数(Body Mass Index)。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BMI应该在18.5-24.9之间,这就是所谓的正常;如果BMI大于25,但是小于27.4,就是属于胖但是还不成病,更多的是影响我们美丽值;可是如果BMI突破27.5,那可能就是肥胖,这就是一种病了。

肥胖的来源与危害

肥胖来源就跟它很容易检查出来一样简单,造成肥胖的原因有很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都会造成肥胖。

★饮食习惯:营养摄入不均匀,脂肪成分摄入过多,而纤维、蛋白质、维生素等配比更高的低卡食物摄入不多,很容易囤积脂肪,造成肥胖;同时,进食过多而不消化,即使是低卡食物也会造成肥胖。

★生活方式:一上班就是久坐不起,一加班就熬夜,好不容易放个假还在家躺尸,吃个饭也是急匆匆的,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生活写照,这样的生活方式你不胖谁胖?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有有一方很胖或者双方都很胖,那么孩子肥胖的几率相对瘦爹瘦妈所生的孩子高,这印证了人体内的确有遗传肥胖这一基因。正常人的脂肪细胞个数大约有250亿~280亿,而肥胖的孩子脂肪细胞数量可以达635亿~905亿,是正常人的3倍。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不要往胖的方向去养,同时注意营养均衡。

总之,处处都隐藏让你肥胖的因子,必须时刻提防。为什么肥胖会让这些国家如此厌恶,设置各种条文来控制,除了它比较容易患上,更为重要的是肥胖的危害性极其大,在当今社会是仅次于吸烟的致死原因。

肥胖削减美丽值那都是最基础的,更为严重的是引发各种疾病,比如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等。

2016年数据显示,我国男性的肥胖发病数从70万到4320万,女性从170万到4640万,共8960万,这个数据已经超过肥胖大国美国。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肥胖这种病在女性身上更为明显,对其伤害也很大。

肥胖对女性的生育能力有很大伤害,会影响生殖紊乱的机制,造成女性生育能力下降,这对女性来说简直就是致命伤害。

矫枉过正害死人

然而我们之中有些人就是太过注意肥胖,但同时为了省事干脆就走上了另外几条歪路——节食、吃减肥药、做溶脂等等。人人都知道这些办法是有副作用的,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1、减肥药不可吃

前段时间,三无产品减肥药被曝光,我们痛恨这些减肥产品的原因不仅仅是它不能帮助减肥,浪费钱财,更是因为减肥药物的危害:心悸失眠、腹泻脱水、厌食症...重则器官坏死,甚至还有死亡的。

就这样一份在肮脏不堪的环境下,用了不知名的东西产出的减肥药,用高价卖给了无数个无知的少女们...如果你还把减肥的希望寄托在减肥药上,人马妞只能叹息一声。

2、节食不可取

节食带来的危害,别的不说,你的脸会老的很快。25岁以后,我们的胶原蛋白正在流失,没有胶白蛋白撑住的皮肤可以想象岁月会提前爬到你的脸上;其次,还会让你越饿越胖,稍微多吃一点就会反弹的更加厉害,最后导致厌食症发作;节食更会带来一身疾病,这个不用人马妞说大家也是懂得!

3、溶脂针不可做

溶脂针是以生理盐水、利多卡因、碳酸氢钠、肾上腺素等以一定比例配比,注射到脂肪层,能够有效促进顽固脂肪层膨胀分解,从而使脂肪更易分解为脂肪酸代替供应机体能量。

然而这在中国以及多个国家在市面上是不合法的!在中国,正规的大医院是不提供做溶脂的,也不提供此类产品,安全性更是无法说明。在德国、 俄罗斯等地也只限用于静脉注射治疗脂肪栓塞、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在美容治疗领域并没有得到许可。所以想做溶脂针的朋友先好好想想他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吧!

减肥不要急于一时求成而坑害了自己的身体,坚持运动、坚持健身,合理饮食才是王道!之前我们有推过大码君(帮你减肥,真的免费)的福利活动,不过第一期活动招募已经截止啦,感谢各位小伙伴的踊跃参与!错过的同学也不要担心,可以扫码添加客服微信,期待下一期的福利活动!

四、肥胖常见的八大因素

1、遗传因素

据国外报告,父母有一方肥胖者,子女肥胖的可能性为40%一50%;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约70%一8o%肥胖。

2、饮食因素

热量摄入过多,尤其是高脂肪饮食是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

3、压力过大

经常性的恐慌和压力会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上升,促使身体脂肪积累,也会让人更想吃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

4、缺少运动

长期不活动与运动少是肥胖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据北京市2331例肥胖人调查,缺少运动者竟达1328例,占57%。

5、职业因素

脑力劳动者肥胖的发生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城市居民中肥胖者多于农民。

6、年龄因素

35岁以后肥胖发生增高,国外专家认为:男性50-59岁的肥胖者可达63%,女性60-69岁可达68%。

7、睡眠不足

有数据表明,夜间睡眠少于6小时会使肥胖风险上升23%,少于5小时会上升50%,少于4小时则会上升74%。因此,保证足够的睡眠对身材十分重要。

8、甲状腺机能衰退

甲状腺机能衰退也可能是体重上升的一个潜在因素。其表现为行动迟缓、易疲劳、嗜睡、记性差、工作能力下降、情绪冷淡和畏寒等。

五、肥胖的七大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研究确认,包括胃癌、肝脏癌、胆囊癌、胰腺癌、卵巢癌、甲状腺癌、多发性骨髓瘤及脑膜瘤癌在内的8种癌症与肥胖相关。

此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曾证实,肥胖是食管癌、结肠癌和直肠癌、乳腺癌(绝经后妇女)、 肾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还证实,体重超重或肥胖可能增加男性患乳腺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前列腺癌的风险。在超重人群当中,BMI越高,相关风险也变得越高。

BMI指数标准

BMI是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

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根据中国标准,BMI数值在18.5-23.9之间为正常,数值大于等于24则为超重,24-27.9为偏胖,大于等于28就是肥胖了。

肥胖的七大并发症

1、脂肪肝

肥胖者易患上脂肪肝。脂肪肝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可发展成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癌等。

2、糖尿病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约50%的肥胖者将来可能患上糖尿病。肥胖甚至会导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正常寿命缩短长达8年!

3、高血脂

肥胖可分为内肥胖和外肥胖。内肥胖主要体现在血液和内脏器官的肥胖,高血脂就是其中之一。高血脂是心脑血管健康的慢性杀手,容易导致血管硬化,血栓,肾脏疾病和动脉硬化等。

4、高血压

肥胖等级越高,患高血压的危险性也就越大。重度肥胖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身体超重者的5倍多。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甚至要比非肥胖者高50%。

5、心脏病

过度肥胖者,心脏会因过度疲劳而扩张,衰弱,易发生心绞痛、冠心病、中风和猝死。严重者出现“充血性心脏衰竭”。

6、高尿酸

肥胖还会引起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患者容易导致痛风的发生,引起痛风性关节炎,造成关节变形。
7、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最常见的因素,会导致一系列心率失常的发生,增加夜间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远离肥胖三大重点

1、饮食清爽

要想身体苗条健壮、避免肥胖,就要采取合理的饮食营养方法,每天的饮食尽量做到定时定量、少吃甜食厚味的食物、多吃素食、少吃零食。

2、加强运动

太过肥胖的人并不适合运动,因此要在控制饮食,减轻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运动。保证每次30-45分钟的有氧运动,一周4次左右。

3、生活规律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合理的饮食营养、每餐不要太饱,既满足了生理需要,又避免了能量储备。

以上就是世界防治肥胖日 中国肥胖人口有多少?的要点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世界防治肥胖日 中国肥胖人口有多少?有所帮助,如有侵权,联系我们37442552@qq.com。
 
 
资料名片
 
新快讯
 
经商宝 — 经商创业营销推广电子商务门户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特惠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