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再捐款
近日,南开大学发布消息称,叶嘉莹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加上2018年捐赠的1857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今年10月,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
5月12日,在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9年(扩大)会议暨第六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南开大学共获得捐赠3000余万元,其中包括叶嘉莹先生捐赠的1711万元。
2018年6月,在南开校友总会,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去年已捐赠1857万元,今年,叶嘉莹先生再次捐赠1711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为加拿大籍华人。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6年3月25日,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一、叶嘉莹先生再捐款1711万,95岁的她两年已捐三千余万生活却很节俭
近日,南开大学发布消息称,该校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加上2018年捐赠的1857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叶嘉莹曾表示:“感谢给我机会,使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在南开园得到实现”。
而她再次为南开捐款上千万元的举动,也引来了无数网友的点赞。
两年捐款3568万元
2018年6月,在南开校友总会,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财产1857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018年,叶嘉莹先生捐赠1857万元
在迦陵学舍官方微信中对基金的介绍是,2016年,叶嘉莹全权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卖掉当年她恐怕老无所依而在天津购置的一处房产,卖房所得380万元全部用于设立南开大学迦陵基金。
2017年,叶嘉莹再次委托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将她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房产变卖,这一房产是其昔日居住的大四合院拆迁改建后分到的回迁房,所得1080万元全部纳入迦陵基金。
今年,95岁的叶嘉莹先生再次向南开捐赠1711万元,累计捐赠额达到3568万元。
她的举动,也引来了无数网友的致敬。
550平方米迦陵学舍为她而建
这是叶先生对南开最庄重、最深情的回报。
叶嘉莹先生从教70余年,其中有38年是在南开从教度过的。南开为叶嘉莹修建“迦陵学舍”,并于2015年10月17启用。
这个占地面积约550平方米的四合院,对叶嘉莹来说,是个比家还温暖的地方。
她曾经在接受北京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学舍不是住房,而是有点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从建成后的公开报道也可看出,学舍还开辟文史资料藏室,专门陈列叶嘉莹先生带回的大量宝贵文史资料,供研究者使用。
迦陵学舍以叶嘉莹先生的号定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中式书院,位于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迦陵学舍东邻南开现存最古老建筑思源堂,西邻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故居宁园,是继陈省身先生后,南开大学第二次为学术大家修建的“学舍”。
对于南开为修建迦陵学舍,叶嘉莹特意赋诗一首以表谢意:
结缘卅载在南开,
为有荷花唤我来。
修到马蹄湖畔住,
托身从此永无乖。
她说,诗中的“永无乖”包含了三重意愿:
其一表示她将长久以此为家,不再远离;其二是以湖中荷花的君子之德“自相惕励,永无乖违”;其三是对于继起青年学子的美好祝愿,因为“人虽可老,来者无穷,人生之意义与价值正是如此”。
这几年,叶嘉莹的生日都是在迦陵学舍过。
患难中,诗词给她力量
叶嘉莹一生坎坷,1924年生于北京传统书香世家,读初中时抗战爆发,北平陷落,在后方工作的父亲失去联系。读高中时母亲因开刀治病,死在回北京的火车上。
1941年至1945年,她就读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受业于诗词大师顾随先生,专供古典文学,这段求学经历激起她一生致力于古典文学的决心。
1948年结婚之后她随丈夫迁居台湾,又遭遇了白色恐怖。刚生下第一个女儿才四个月,丈夫就被怀疑“通共”而入狱。第二年在中学教书的她,连同不满周岁的女儿,跟校长和几位同事一道也被抓进了监狱。出来后寄居别人家中,只能打地铺。1976年,她的女儿女婿因车祸永远离开了她。
经历过种种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但叶嘉莹始终酷爱古典诗词。正是古诗词的力量帮她度过一次次难关。
从1982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叶嘉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捐献出自己的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当时合人民币90万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
叶嘉莹一直在从事一项浩繁的工程。“我教书七十多年,历年的讲课、讲演的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如果在外国,听我这些中国话来整理,很不容易。”叶嘉莹告诉艺绽君,多年前她就把这些录音带陆续都搬进了南开大学,学生们一直帮助整理,她也忙着校对。
2016年3月25日,叶嘉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9年,将是叶嘉莹回国执教40周年。
“我不再追求世间私人的一切利益”
两次捐赠三千余万,但是叶嘉莹的生活却极度节俭,2018年,央视的一部纪录片曾讲述了叶先生的晚年生活。
九旬高龄的叶先生现在独自生活,十年前不小心滑倒后,才请了一位保姆,但也只负责白天做做饭和清洁。
她的境遇,令很多网友心疼,认为叶先生晚年孤苦。
但也有人反驳道:腹有诗书、精神充足,她永远不会孤独。
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她对于生活的选择令人匪夷所思。但是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并不需要人陪。
“喜欢中华古典诗词,是我的天性。我一生一世没有过任何成为‘大家’的念头。一个人生到世界上,在社会中就应该为人类作出一些贡献。我从小就是读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长大的,第一部开蒙的书,就是《论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是我所注重的真正美好的理想,不是为了个人。从读诗词之中,我跟古人的理想、感情、心性有一种接触和共鸣,这可以提升我的一切,所以我不在乎身外的苦难。”
2017年,叶嘉莹先生登上《朗读者》舞台,诉说自己的故事。
因为有诗词,她不会在乎身外的苦难。正如有网友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在叶先生眼里大概就是:世界都是身外之物,唯有诗词常驻我心。
二、叶嘉莹先生再捐款又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今天,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9年(扩大)会议、第六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暨百年南开浙江峰会在浙江绍兴召开。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去年捐赠毕生积蓄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去年已捐赠1857万元,今年,叶嘉莹先生再次捐赠1711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今年10月,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5月12日,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9年(扩大)会议、第六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暨百年南开浙江峰会在浙江绍兴召开.海内外近百个南开校友会的300余位代表从世界各地赶来,会聚一堂,唱响南开校歌.
“汇八方涓流,襄教育事业”,在捐赠仪式上,南开校友及校友企业以各种方式向南开大学捐赠,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反哺母校,助力南开“双一流”建设,本次论坛共收到校友捐赠3394万元.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先生去年捐赠毕生积蓄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支持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去年已捐赠1857万元,今年,叶嘉莹先生再次捐赠1711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叶嘉莹曾长期向南开大学捐赠,在1997年就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鼓励学子熟诵中国古典诗词.2016年,为持续支持南开发展,传承中华古典诗词教育事业,叶嘉莹决定将身后所有积蓄、藏书、书画,全部捐给南开,衷心希望南开学子能有所成就,有所建树.
2017年,叶嘉莹曾介绍自己捐赠的缘由,她说,在海外旅居多年最终回到祖国大陆,是因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此,而把一生所得都捐献给南开,是由于与南开有着不解的因缘.感谢南开长期以来对她的关照,她归根落叶回到南开,愿意为古典文学奉献一切.
叶嘉莹,号迦陵.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
美国哈佛大学、
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2015年10月18日,
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
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
2016年3月21日,
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
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人民日报评论叶嘉莹先生:为中国诗词之美吟诵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九十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诗词养性,先生风骨为明证.
在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之际,2019年3月,叶嘉莹亲自口述了自己与南开大学的渊源,述说了她与南开,与天津的那些事......
我与南开大学的因缘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我为什么要回国教书,另外一个方面是我为什么要来南开教书.
我在海外多年,每当我讲到杜甫的《秋兴八首》第二首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这两句诗的时候,内心总是非常感动,几乎要落下泪来.因为那时,我真的不知道,在我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回到故乡.1970年,中国和加拿大正式建交.我想,国家之间已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了,我还不能回去吗?1973年,我开始申请回国.我第一次回国,是在1974年,那时,我非常兴奋,写下了一首长诗《祖国行长歌》.1978年春,听说大专院校复校,我立刻给国家教委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利用假期自费回国教书.1979年得到了批准.
我之所以要回国教书,是因为诗歌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是带着生命的力量的,给后来的读者甚至听讲者都会有很大的启发和感动,而西方人是没有这种生命的共鸣的.
1979年,我第一次回国讲学,国家教委安排我去北京大学教书.后来,南开大学外文系主任李霁野先生邀请我去南开大学教书.李先生是我师长一代的前辈学人,是我的老师顾随先生的好友,和我又有着当年在北平辅仁大学和后来在台北台湾大学的种种因缘,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结束了在北大的课程以后,便来到南开.
1979年叶先生初抵天津与南开大学诸教师合影
南开中文系为我安排的课每周上两次,每次两小时。上课的地点是主楼一楼东侧那间约可坐三百人的阶梯教室。当时,中文系的系主任是朱维之老先生,他是一位学养过人的忠厚长者。那个时候,很少有从国外回来的人讲课,我就按照我讲课的习惯"跑野马",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反应也非常热烈。来听课的人不仅坐满了整个教室的座位,而且连讲台边和教室门口都是人。有时,我走进教室和走上讲台都很困难,于是,系里就想了一个发听课证的办法,只允许有证的人进入教室。有外校喜欢古典诗词的同学为了能来听我的课,还制作了假听课证。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从U.B.C.大学退休,但只要三月底一停课考试,我马上就回到南开大学教书,至今已经在南开执教有四十年之久了。
1993年,南开大学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聘请我任所长。最初,研究所没有办公室,也没有教室,更没有经费,只能借用东艺楼内的一间办公室工作。后来,温哥华一位热心中华传统文化的实业家蔡章阁老先生,听说这个情况后,出资为研究所建立了与文学院结合在一起的大楼。我为了对蔡先生及南开校方表示感谢之意,也决定把我从国外领到的退休金的一半——十万美金(当时约合人民币一百万元),捐赠给研究所设立奖学金。
2018年6月,我将北京及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我还将把我的版税、稿酬也捐赠给南开,支持传统文化研究.
我非常感谢南开大学给我机会,使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在南开园得到实现.
向叶嘉莹先生致敬!
三、叶嘉莹再向南开捐赠1711万元,已累计捐赠3568万
近日,南开大学发布消息称,叶嘉莹先生再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加上2018年捐赠的1857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今年10月,南开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
5月12日,在南开校友总会第六届理事会2019年(扩大)会议暨第六届全球南开校友会会长论坛上,南开大学共获得捐赠3000余万元,其中包括叶嘉莹先生捐赠的1711万元。
2018年6月,在南开校友总会,94岁的中华古典文化专家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去年已捐赠1857万元,今年,叶嘉莹先生再次捐赠1711万元,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为加拿大籍华人。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2016年3月25日,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1978年暮春,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回到天津南开大学中文系执教三个月。此后的二十余年,她的身影出现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免费教授中华古典诗词。2002年,叶嘉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2015年10月17日,南开大学为叶嘉莹修建的“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先生定居于南开园。
在南开校友会官网上,发布了学校对叶先生最近的一次自述《我与南开大学的因缘》:
叶先生讲述了自己回国教书的经过,至今已经在南开执教有四十年之久了。提到任南开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的经历,叶先生这样说:
1993年,南开大学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聘请我任所长。最初,研究所没有办公室,也没有教室,更没有经费,只能借用东艺楼内的一间办公室工作。后来,温哥华一位热心中华传统文化的实业家蔡章阁老先生,听说这个情况后,出资为研究所建立了与文学院结合在一起的大楼。我为了对蔡先生及南开校方表示感谢之意,也决定把我从国外领到的退休金的一半——十万美金(当时约合人民币一百万元),捐赠给研究所设立奖学金。2000年,我应邀参加澳门大学举办的国际词学会议,在会后的宴请席上,与澳门实业家沈秉和夫妇同席。沈先生即席提出要为研究所捐款,不久便从澳门邮汇过来一百万元人民币,作为研究所购买书籍及设备之用。从此,研究所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近年,沈秉和先生和加拿大华侨刘和人女士分别捐资各一百万元,与南开校方合资为我修建了迦陵学舍,我真的是感谢。我说过,我不要私人的住房,但我要一个讲学的地方,就像古代的书院,可以在里面讲学、开会、研究。现在学舍已经建成了,我已经把我所有在海外讲课的录音、录像以及研究资料装在150个纸箱中都运了回来,我希望自己还能够有短暂的余年,协助爱好诗词的学生、朋友们把这些录音、录像的资料整理出来。2018年6月,我将北京及天津的两处房产出售所得的1857万元捐赠给了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我还将把我的版税、稿酬也捐赠给南开,支持传统文化研究。我非常感谢南开大学给我机会,使我“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的一点愿望,在南开园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