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人工智能
清华北大设人工智能新专业。昨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在展示校园风貌的同时,两所学校也公布了今年的招生情况。清华北大今年的招生规模与往年相比整体保持稳定。记者注意到,“人工智能”成为两校开放日共同的关键词。清华新增了“人工智能学堂班”,首批预计招生30人,北大也将在2019级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昨日上午九点半,清华大学大礼堂已经坐满了学生和家长,校方介绍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信息。校内还开设了四个分会场,下午公开介绍各类学科专业情况。
北大多个教学楼和实验室昨日也向观众开放。
在“吕志和楼”里的生物成像实验室里,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向来访者展示生命科学;在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生和家长可以亲眼目睹高精尖设备。学校还开放了两个食堂,向学生和家长推荐“燕园”伙食。
此外,国内一些其他高校也在清华北大“借地摆摊”。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都设立了展区,为家长和学生答疑。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堂班宣布成立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余潇潇介绍,今年清华大学招生规模与去年相比整体持平。记者了解到,去年清华在北京投放招生计划169人,其中理科162人,文科7人。
开放日活动上,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堂班(简称“智班”)宣布成立。智班将成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第八个实验班,由图灵奖得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院院长姚期智院士担任智班首席教授。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余潇潇介绍,智班将从2019年秋季开始招收本科生,首批预计招收30人。在本科低年级,智班将通过数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核心课程,为学生打下基础;在本科高年级,将通过交叉联合学科培养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前沿相结合。同时,智班的学生将获得与相关产业的联合实习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清华土木类、电子信息类实行全程大类培养。今年清华大学土木类获批开设了宽口径的本科专业“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涵盖土木工程、水利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海洋科学与工程5个专业方向。学生入校后不再需要进行专业确认,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大类出口。在前两年的本科学习中,学生进行大类通识教育学习,后两年需完成一个主修专业方向和至少一个辅修专业方向的课程学习。是“本硕贯通”和“本博贯通”的教育模式。
电子信息类中的电子工程系与生物医学工程系也实行全程大类培养,学生可自行选择培养方案,如毕业前达到电子工程系培养方案要求,则授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如毕业前达到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培养方案要求,则授予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学生还可以选择修读生物医学工程辅修学位和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辅修学位。
今年,清华大学共有18个二学位专业和14个辅修专业面向本科生开放招生。与往年相比,二学位新增了药学专业,辅修专业新增了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并将机器人技术创新创业、智能硬件技术创新创业和智能交通技术创新创业三个辅修专业整合成了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专业。
在转专业方面,符合转专业申请条件的大一、大二年级的本科生均可按规定流程提出申请,最终再次选择、调整专业。再次,本科毕业时还可以申请其他专业的学科交叉推免研究生。
北京大学:2019级启动“机器人工程”专业
记者昨日在北京大学本科招生信息发布会上了解到,北大今年将在北京地区投放本科一批次招生指标167人,包括理科105人,文科62人。
除了通过“高考裸分”上北大,学生还可以参加自主招生、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筑梦计划等自主选拔类招生。今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更看重学生的学科特长,尤其是五大学科竞赛,初审结果目前已公布。博雅人才培养计划看重高中三年,尤其是最后一年的综合学业评价,初审结果将在大约两天后公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北京大学将医学类专业纳入博雅计划招生。
北京大学北京招生组负责人表示,6月23日高考出分后,将在北京大学设立高考志愿填报咨询点,为北京考生和家长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填报咨询服务。
自2018年起,北大工学院在“北京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的基础上,重点筹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将在2019级启动机器人工程的本科生教育和培养。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仿生结构设计、智能感知、人机交互、微纳操作等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培养未来面向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
北京大学副校长龚旗煌表示,学校将2019年确定为“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年”,在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跨学科本科课程组、项目和专业,希望在学生专业基础上,培养广博的知识素养。
一、清华大学展示AI教育应用成果,让学员与学霸同上一堂课
5月18日,持续3天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进入最后一天。当天上午,清华大学举办了人工智能与教育展,作为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清华大学向与会者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
早在2017年,清华大学就成立了脑与智能实验室和未来实验室,并在去年设立人工智能研究院。5月18日,清华大学展示了其在基础前沿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包括AI使能平台——紫为云、多维多尺度计算摄像仪器等。
在在线教育方面,清华大学于 2013 年 10 月发起建立了中文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在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学堂在线”发布了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并推出“克隆班”。 “克隆班”的上课时间和真实课堂的上课时间完全一致,通过“克隆班”,学习者可以实现和清华学霸同步上课、做题、互动。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98万个课堂,1038万用户在深度使用雨课堂。
在展览现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围绕人工智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孙茂松告诉新京报记者,从科学研究方面来说,人工智能分为工程技术、技术科学、基础科学三个层次,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的研究处于工程技术层面,“985”“211”大学在技术科学层面与国外最先进的水平差别不大,而在基础科学层面 ,我国与国外顶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另外,孙茂松还表示,人才培养也应该按照这三个层面来做,我国在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顶尖人才,“我们最难做的也是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这是清华大学在做的”。
二、大学什么专业前景好?想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班!
又快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了,走过青葱岁月,高三的学生们终于要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角逐自己的梦想了。在人生重大的转折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是也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决定了你以后的四年在哪个城市生活,专业决定你以后的发展方向,你今后从事的行业。
专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的行业,现在大家也都想选择一个有前景、发展态势良好的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专业已经不像刚刚设立的时候吃香了。现在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精尖方向的人才了,想知道现在什么行业最有前景,看看清华大学今年的新变化。
在18号的清华大学招生信息交流会上可以了解到,今年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智能学堂班了,今年九月份开始招收本科班的学生,目前预计招30个人,学习数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的核心课程,听起来就是即将聚集人才的一个班了,是学霸朋友们的学习的目标了。
另外清华大学在土木、电子信息类实行全程大类培养,目的是让同学们真正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专业。而不是在高中毕业后对大学专业知之甚少就盲目选报,最后上学发现跟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但还是将就着读了四年。
清华的这个做法值得广大高校学习,学生在大一和大二的时候都是进行大方向上的培养,在大三的时候选一个主要的学习方向和辅修学方向。清华大学的土木类专业实行的教学模式是“本硕贯通”和“本博贯通”,这对社会需求的创新和复合型人才是非常有帮助的。
清华大学的这种教育模式非常有助于学生真正的找到自己感兴趣和愿意学习的专业和方向,大大降低了高中刚刚毕业的学生报考难度,心中的压力会轻松不少。这样也是科学和合理的,因为中学的几门学科教育跟大学的课程教育完全是不同的。
清华大学的开放的教育理念广泛受到大家的好评,不过这种模式目前还没有普及,想要去如此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校去学习,就得努力学习了。
另外人工智能可真的是一个前景不错的专业了,目前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还比较少,能开设的实力都是不容小觑了。
不过专业的选择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兴趣,未来的前景谁也说不好,在报考前多进行了解,不能仅仅凭专业名字和想象就决定某一个专业了。祝高三学子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清华北大设人工智能新专业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昨天举行校园开放日,记者了解到,顺应时代发展,两校均将新增设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业,其中,清华新增“人工智能学堂班”,首批预计招生30人;北大也将在2019级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四、开放日交锋!名校都要培养AI大学生 清华设人工智能班 北大推机器人专业
同处中关村,同样瞄准顶尖生源,今天,一路之隔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日举办校园开放日,开始今年的生源争夺。记者从开放日上了解到,2019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合办的法学本科双学位项目将从今年开始招生,新专业“机器人工程”也将启动本科生培养。
招生:人工智能班入校后选拔
今年,清华在全国及在京招生规模预计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迎合当下的AI风潮,该校新设人工智能班,人工智能班是清华交叉信息研究院中的特设班级,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领衔,招生计划为30人,面向被清华录取的学生进行校内二次招生。
过去两年,清华在京统招计划都是169人,加上“领军计划”、保送生等,每年实际在京录取人数都是300多人。
据清华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考生在全市排名文科前50名、理科前250名至300名报考清华比较有希望。近年来,清华在北京专业志愿满足率基本都达到100%,去年,入学一年后进行专业确认时的第一志愿满足率也接近90%。
需要提醒的是,今年报考清华其他专业的学生,入学后不能再通过二次招生和转专业进入协和医学院。
开放日:机器人乐队“代言”AI实力
开放日期间,除了提供招生咨询,清华众多高精尖的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也将面向公众开放,今年的一大亮点是,清华专门推出人工智能与教育展,展示学校在AI科研和教学上的成就。
今天上午,记者来到中央主楼参观人工智能与教育展一探究竟,该展览是正在举办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展示清华大学在智能人机交互、Mu Book等领域人工智能的经验实例。
在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之间,清华美院打造的国内首支中国风“墨甲”机器人乐队将上演美轮美奂的节目。记者看到在主楼入口处左边,用于表演的道具已准备到位。这支酷炫的乐队由清华师生联手打造,早在上月底的清华108周年校庆之际就亮相了,乐队含三位机器人乐手,排鼓“开阳”、竹笛“玉衡”和箜篌“瑶光”。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科历史悠久,早在1979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就开设《人工智能导论》课,这是国内高校开设最早的人工智能课程之一;2018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目前在京高校中有8个人工智能研究院、学院等。
清华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统计,我国已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投融资规模最大的国家。目前,清华大学是我国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实力最强的校之一。CSRanking综合会议论文和期刊的学科排名里,清华计算机系的综合排名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九,人工智能方向更是排到了全球第二。
北大:与港大合办五年制法学双学位
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已正式签署法学本科双学位项目合作协议,联合开设五年制本科双学位项目,该项目从今年开始招生,旨在培养通晓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北京大学与境外高校合办的首个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北大和港大两校学位。
自2018年起,北大工学院已重点筹建“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将在2019级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的本科生教育和培养。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仿生结构设计、智能感知、人机交互、微纳操作等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旨在培养未来面向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人才。
另外,北京大学的“未来领导者”国际本科项目将在全球合作院校中选拔最优秀、最具领导潜力的青年人才,在本国完成本科前两年的学习后,再到北京大学“一带一路”书院与北大学子共同开展为期两年的学习、实践。
今年,北大高招录取将取消专业级差。2018年,北大在京统招计划共183个,包括本科一批次中理科名额105个、文科名额62个、本科提前批小语种名额16人,在京实际录取300多人。
开放日:邀公众品尝“舌尖上的燕园”
今年,北大招生开放日引起极大关注,参与人数再创新高,截至昨天已有近6000人预约。
今天,来访者除了可以感受“一塔湖图”的美景外,各院系实验室、校史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以及北大书店也敞开大门。考生和家长通过关注“北京大学招生办”官方公众号,免费下载“畅游北大电子通行证”,凭此证即可出入校园。
在北大双创中心、极客实验室里,大家近距离感受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从策划、实施、路演的过程;在生命科学大楼“吕志和楼”内的生物成像实验室里,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向来访者展示生命科学之美;在物理学院核物理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考生将亲眼目睹难得一见的高精尖设备,了解到“氢弹之父”于敏等老一代核物理学家的历史贡献。
更贴心的是,北大还特别开放了两个食堂,邀请考生和家长品尝“舌尖上的燕园”。
五、清华北大设人工智能新专业 清华大学首批预计招生人数确定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昨天举行校园开放日,记者了解到,顺应时代发展,两校均将新增设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专业,其中,清华新增“人工智能学堂班”,首批预计招生30人;北大也将在2019级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
清华大学新设立的“人工智能学堂班”将由图灵奖得主、清华交叉信息院院长姚期智院士担任首席教授,从2019年秋季开始招收本科生,首批预计招收30人。该班将在本科低年级,通过数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核心课程,为学生打下基础;在本科高年级,通过交叉联合学科培养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前沿相结合,同时学生将获得与相关产业的联合实习机会。
北京大学今年的新增专业也瞄准了人工智能,正式启动机器人工程的本科生教育和培养。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仿生结构设计、智能感知、人机交互、微纳操作等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旨在培养未来面向机器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