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巴士炸弹袭击
路透社援引当地媒体消息称,埃及吉萨金字塔附近发生一起针对游客的爆炸袭击,造成至少12人受伤。当地安全官员称,爆炸发生在新埃及博物馆附近的一辆旅游大巴上。消息人士称,受伤者大部分为外国游客。
一、埃及开罗教堂爆炸致1死2伤 两年来已有逾100人死于恐袭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月6日报道,埃及科普特基督教徒将于周一(7日)庆祝传统圣诞节,首都开罗一座科普特教堂外上5日发现炸弹,3名警员拆弹期间突然发生爆炸,导致1死2伤。
据报道,事发地点位于开罗奈斯尔,警察在一个袋子中发现炸弹,于是安排拆弹专家到场。
但炸弹突然爆炸,1名警员不幸殉职,另2名警察也受到伤害。科普特基督教徒一直是极端组织的目标,2016年12月至今已有逾100人死于恐袭,因此埃及军警近期加强戒备,防止有人趁节日期间施袭。
埃及开罗遭遇恐怖袭击已致25人死亡 安理会谴责
当地时间2016年12月11日,埃及开罗一家教堂遭到袭击,导致至少25人死亡、49人受伤。
据埃及媒体报道,一名袭击者将炸弹扔进教堂。不过据半岛电视台引述目击者的话称,炸弹是事先被埋藏在教堂内,随后被远程引爆的。网上视频显示,遭炸弹袭击的教堂内部受损严重、一片狼藉,地上散布着破碎的衣服,还有斑斑血迹。
当地时间2016年12月11日,据埃及国家电视台报道,埃及开罗一座教堂遭遇炸弹袭击,目前已致25人丧生,数人受伤。据悉,遭炸弹袭击的教堂内部受损严重一片狼藉,地上血迹斑斑。
埃及内政部说,安全部队已赶往现场,并针对袭击者和可疑爆炸物展开地毯式搜查。
埃及伊斯兰最高机构阿兹哈大教长塔伊卜发表声明,谴责恐怖分子进行炸弹袭击,并指这是针对全国人民的罪行。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安理会11日分别发表声明,谴责此次恐袭事件,呼吁尽快将凶手绳之以法。
二、埃及一旅游巴士遭炸弹袭击 至少17人受伤
据法新社,当地时间19日,紧邻埃及吉萨金字塔的大埃及博物馆(Grand Egyptian Museum)附近,一辆旅游巴士遭到炸弹袭击,至少17人受伤。
路透社引述当地两名安保官员消息,爆炸可能是针对游客,车上主要是外国游客。
三、恐袭者是谁?埃及西奈半岛为何沦为恐怖袭击的重灾区
11月24日,埃及北西奈省首府阿里什市以西偏僻的阿贝德镇一座苏菲派清真寺发生严重恐怖袭击,现已造成235人死亡、130多人受伤。
这是一起经过周密计划的恐袭,恐怖分子选择星期五主麻日混入清真寺,在现场500名信徒当中先是引爆炸弹,接着扫射信徒,最后是袭击赶来的救护车,以增加伤亡人数,袭击后数名武装分子趁乱逃走。种种迹象表明,这起恐袭事件是自称“伊斯兰国西奈省”的“耶路撒冷支持者”所为。
尽管近年来“伊斯兰国”武装针对科普特人教堂和军警的袭击事件时有发生,但是针对清真寺的大规模恐袭尚属首次,其背后原因值得关注。
首先是“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失势后图谋在西奈半岛建立新的大本营。2017年以来,美国、伊拉克和联军艰难收复摩苏尔,将“伊斯兰国”绝大部分武装分子逐出伊拉克。
在叙利亚,美国支持下的、以库尔德人为主体的叙利亚民主军收复“伊斯兰国首都”拉卡,顺幼发拉底河南下;俄罗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支持下的叙利亚政府军东进,收复“伊斯兰国”组织长期盘踞的代尔祖尔省,并跨过幼发拉底河进入河东地区,使“伊斯兰国”丧失了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立足之地。
近几年来,“伊斯兰国”积极寻找新的大本营,先后尝试过利比亚、阿富汗和埃及西奈半岛。2015年11月,美军对“伊斯兰国”在利比亚的高级头目纳比勒实施定点清除;2016年2月,美军对该组织在利比亚的另一名高级头目舒沙纳进行定点清除,并炸毁该组织训练营地;同年8月,美军第三次对利比亚境内“伊斯兰国”目标实施空袭,打死40多名极端分子,使“伊斯兰国”在利比亚建立大本营的美梦破灭。
同时,“伊斯兰国”东进阿富汗的图谋也遭受挫折。2016年,美国宣布,“伊斯兰国”组织在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分支头目哈菲兹·赛义德·汗死于无人机空袭。2017年,特朗普政府宣布对阿富汗增兵4000人,并于今年4月在阿富汗首次使用最大非核武炸弹——炸弹之母(GBU-43),炸死36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在“西进”和“东进”均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伊斯兰国”组织开始将重点转向埃及西奈半岛,这里是反恐防线的薄弱地区,被称为“柔软的下腹部”。
其次,西奈半岛具备“伊斯兰国”滋生的土壤。西奈位于埃及领土的亚洲部分,在埃及经济发展中长期被边缘化,部落、教派构成复杂,当地民众对埃及政府的政策颇为不满,有助于“伊斯兰国”寻找庇护所。
今年埃及成立反恐最高委员会后,在西奈半岛推行半军事化管理,执行特殊政策。在安全部队打击非法武装过程中,埃及出台的封锁和高压政策在维护西奈局势稳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时也限制了当地部落与以色列开展经贸往来的机会,引起部分民众不满,为“伊斯兰国”所利用。
此次遭袭的阿贝德镇主体是萨瓦卡部落,属于苏菲派,被“伊斯兰国”组织视为“异端”;且受袭的苏菲派清真寺是西奈半岛苏菲派教士出生地。今年4月,“伊斯兰国”组织袭击埃及科普特人教堂,试图挑动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矛盾;如今“伊斯兰国”通过对苏菲派清真寺发动恐袭,图谋挑动伊斯兰教内部各教派的矛盾,从中渔利。
再次,埃及与以色列签订的戴维营协定限制了塞西政府在西奈半岛的反恐行动,有助于“伊斯兰国”浑水摸鱼。根据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达成的《戴维营协定》,西奈半岛是“非军事化区域”——埃及对西奈半岛拥有主权,但只能部署750人左右军事力量,且埃及重型武器不得部署在西奈半岛,以避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这一规定严重限制了塞西政府在西奈半岛的反恐能力。
2014年,位于西奈半岛的“耶路撒冷支持者”宣布脱离“基地”组织,转而宣布效忠“伊斯兰国”,成立“伊斯兰国西奈省”,甚至于2015年10月在西奈半岛上空击落俄罗斯民航客机,造成224人死亡。
2016年8月,埃及军队击毙了“伊斯兰国西奈省”头目安萨里,该组织的报复行动也随之升级。在缺乏重型武器和大规模军事力量的情况下,埃及在西奈的反恐陷入被动。今年9月,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安全部队遭袭击,损失20多人。此次遭袭的阿贝德镇清真寺地处偏僻小镇,可谓鞭长莫及,政府更是疏于防范。
最后是埃及反恐机制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今年4月9日,埃及北部城市坦塔和亚历山大分别发生针对教堂的爆炸袭击,造成47人死亡、126人受伤。埃及随后宣布延长紧急状态,成立反恐最高委员会,并依法赋予政府足够的权限。
塞西政府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赋予的权利,采取半军事化管理,加大对国内重要基础设施的保护;加大对人群密集场所的动态监控、巡逻和排查力度;加强对重点地区、媒体和重点人物的监控和监视范围;对北西奈省的“伊斯兰国”分支机构采取持续高压政策;与国际社会加大反恐合作与情报交流。
但是埃及反恐效果乏善可陈。限于反恐资金和人员,塞西政府的反恐重点在首都开罗和亚历山大等大城市,未能做到全覆盖,西奈偏远地区无疑是反恐漏洞。
西奈半岛——尼罗河谷以外的飞地
西奈半岛是指埃及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亚洲部分国土。而作为连接亚非大陆的必经之地,西奈半岛也成为历代战争中的「行军之路」。
古代埃及法老东征亚洲在西奈留下无数铭文和石碑,后来者还有进攻埃及的古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阿拉伯穆斯林军队。拿破仑则将北西奈首府阿里什称为打开埃及和叙利亚等国大门的「一把钥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阿以战争,西奈半岛都是主战场之一。
与尼罗河谷地不同,西奈半岛的地貌以沙丘为主,且气候干燥。该地区大多数居民都是贝都因人,其游牧生活方式也与农耕的埃及本土人迥异。
由于地理环境艰苦,自公元初期起,西奈就变成许多隐士和苦行者的居地。因此,虽然西奈半岛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属于埃及的统治范围,但却少有埃及本土人长期定居于此。
西奈半岛的主要居民为游牧民族贝都因人,约占半岛总人口的70%,主要居住在半岛北部与加沙地带相邻的区域;其次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约占半岛总人口的10%;再次是尼罗河谷地的埃及人、波斯尼亚人和土耳其人。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1967年6月,西奈半岛由埃及管辖。1967年第三次阿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1978年,埃以签订和平协定,以色列于1982年撤出西奈半岛并移除定居点。
自此,西奈半岛由埃及控制,成为埃以两国的缓冲区。由于常年战事,西奈半岛在二战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军事管制状态,这直接造成了它与埃及其他地区的脱节。
西奈半岛混乱之因
首先,长期的军事管制导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从1956年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到1982年以色列从西奈撤军这段时间内,任何埃及人进入西奈都必须获得军方的许可证。在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后,西奈名义上回归了埃及的管辖,但事实上依然处于半封闭状态。
当地的贝都因人无法获得埃及国籍,缺乏经济发展的机会,与彼时对外开放的埃及本土有天壤之别。尽管1979年后军方许可准入制度被取消了,但是西奈半岛依然遍布着军队的安全检查哨所,外人在该地区难以自由行动。
在穆巴拉克执政的30年里(1981年-2011年),西奈半岛上没有一所公立大学(除了在军方授意下,由埃及商人建立了一所私立大学)。在发展和投资方面,大量的资本进入了旅游业和酒店业,而当地的贝都因人却大多处于失业状态。
西奈部落分布和天然气管线
其次,周边国家的大量武器通过走私流入西奈半岛。2011年埃及政局动荡以来,来自利比亚、加沙地区以及苏丹的武器纷纷流入西奈半岛。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该政权所遗留的大批武器处于失控状态,其中大量武器通过埃及与利比亚边境的萨卢姆和马特鲁被走私到西奈半岛。
利比亚总共有2100万件武器丢失,其中大部分都被走私出国,埃及是主要的流入国。从2011年到2013年穆尔西任命塞西为国防部长之前,埃及政府并未重视武器走私问题。据称,穆尔西反对埃及军方在边境地区开展打击恐怖分子的行动,因此到塞西上台后,西奈半岛地区的武装走私现象已经相当严重。
此外,西奈地区埃及军队力量薄弱。根据1979年和平条约的规定,在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人数和装备是有限的,所以开罗部署军队必须得到以色列的同意。
此前,西奈半岛的安全一直仅由埃及警察和多国观察员部队负责,但自2011年以来,常驻西奈半岛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和埃及警察经常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无力在安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继续坚守。
穆尔西执政后,以色列对埃及政府并不信任,依然坚持要求埃及遵守协议限制。直到2013年埃及军方上台后,以色列才默许埃及使用戴维营和谈中禁止在西奈使用的武器。
西奈半岛的武装组织
西奈半岛的武装组织主要分为两类:贝都因人武装和伊斯兰圣战组织。虽然非军事人员因很难进入西奈进行调研而无法掌握这些组织的准确信息,但是外界普遍认为,哈马斯和加沙地区的武装组织通过边境地道将武器、爆炸物和后勤供给运送到西奈东北地区。
而西奈地区接近「基地组织」或者效忠「伊斯兰国」的武装组织通常也分布在半岛东北部。西奈半岛内部武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直模糊不清,但他们肯定拥有后勤方面的合作,因为他们的主要生存线都来自于半岛内部存在已久的走私经济网络和外国圣战组织的援助。
西奈半岛地区实力最强的武装组织当属「伊斯兰国」西奈分支。尽管它在2012年成立是受「基地组织」启发,但并未与后者建立组织联系。它的成员主要由半岛本地的贝都因人组成,也包括少量来自叙利亚和北非的武装分子。
起初,该组织主要针对以色列目标,包括边境城市埃拉特和天然气运输管道。但是,在2013年政变后,该组织向埃及政府和军方宣战,实施了一系列恐怖袭击,包括在2013年9月对内政部长穆罕默德·易卜拉欣·穆斯塔法的刺杀行动、同年12月曼苏拉省安全部门大楼爆炸案、2014年1月在开罗的爆炸案和同月在北西奈谢赫苏维德用肩扛式导弹击落埃及军方直升机。
此外,该组织还频繁地用自杀爆炸的方式袭击北西奈地区的埃及安全部队驻点。
「圣战者舒拉会议」是另一支伊斯兰主义武装组织。它成立于2012年,是若干加沙地区圣战组织的集合体。他们反对1979年的埃以和平协议,主要进攻以色列目标。他们对2012年6月埃以边境的爆炸袭击和2013年的多起针对以色列城市的火箭弹袭击负责。该组织在2014年宣布了对「伊斯兰国」的支持。
「西奈半岛圣战追随者」,又称「基地组织」西奈分支,成立于2011年,宣称要「实现本·拉登的志愿」。该组织的创始人,拉姆兹·马哈穆德·莫瓦非,曾是本·拉登的私人医生,在2011年越狱出逃西奈半岛。
它在创立之初就宣布效忠「基地组织」领袖扎瓦赫里,并袭击了由西奈通往约旦的天然气管道。外界普遍认为,2013年发生的针对埃及中央安全部队的袭击也是他们所为。
四、埃及安全部队打死47名武装分子
埃及军方16日在一份声明中说,埃及安全部队近期在西奈半岛北部和中部地区发动突袭,打死至少47名武装分子。
声明说,埃及空军部队对29处武装分子藏匿的地点进行了打击,炸毁97辆武装分子使用的车辆和一些准备用来袭击安全部队人员的爆炸装置。
声明还说,在安全部队与武装分子的交火中,有47名武装分子被打死,158名犯罪嫌疑人和遭通缉人员被抓捕。在安全部队方面,有2名军官和3名士兵被打死,另有4人受伤。
近年来,埃及反恐形势严峻。今年以来,埃及安全部队多次展开反恐行动,打死上百名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