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拥堵多人丧生
珠峰8000米的“死亡地带”出现拥堵,由于等候时间过长,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
1、珠峰8000米“拥堵” 排队登珠峰 拥堵致多人死亡
这张照片拍摄于素有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可以看到登山者排成的“长龙”蜿蜒在通向顶峰的狭窄山脊上。有网友感叹,这可能是海拔最高的“交通拥堵”了。
随着天气转暖,5月以来,巍峨耸立的珠峰迎来了登山热潮,出现了大排长龙的景象。为登顶,许多登山者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带”排队3小时。
据尼泊尔政府部门的统计,由于等候时间过长,消耗体力过多,加之高寒和缺氧,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仅在珠峰南坡就有7人丧生。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丧生。
2、事故频发 日本登山家命丧珠峰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想征服高山峻岭,光凭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经验、耐力等多重因素,即便是有丰富经验的登山家,在征服珠峰的路上也屡屡受挫,甚至葬身于此。去年4月,日本登山家栗城史多第八次挑战攀登珠峰,结果中途遭遇山难不幸遇难。
栗城于4月17日从日本出发前往尼泊尔,4月27日抵达珠峰大本营,原定于本月21日正式开始登顶珠峰,但他在当天清晨因身体不适离开团队独自下山,后被发现时已经去世。
栗城今年35岁,曾以单人无氧方式攀登世界六个大洲的最高峰。所谓单人无氧登山,是指登山者不借助他人帮助、不携带氧气瓶登山,是最艰难的登山方式之一。
虽然征服了世界六个大洲的最高峰,但栗城在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却屡屡受挫。这是2009年,他第一次登顶失败。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人们热爱运动,栗城经常对登山活动进行网络直播。2010年5月,栗城在攀登尼泊尔境内海拔8091米的安纳布尔纳峰时,曾遭遇雪崩,这危险的一幕也被他用摄像头记录了下来。
最终,栗城成功脱险。但仅3个月后,也就是2010年8月,他又再次启程,这次他将对珠峰发起第二次挑战。
令人遗憾的是,一直到2017年,他共七次向珠峰发起挑战,都没有成功登顶。其中,在2012年进行的挑战中,栗城在位于海拔8200多米、气温达零下20摄氏度的雪坑中被困两天,因冻伤失去了九根手指。仅剩一根手指的他又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三年尝试无氧登顶珠峰,也均以失败告终。
3、登山者经验不足 资质审核不严
每年5月中旬至下旬,由于天气较好,被视为珠峰的“黄金冲顶期”。然而,如今向着珠峰前进的登山者队伍中,大多数“登山客”都不具备足够的高山经验,让这项运动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据尼泊尔旅游部门公布的数据,仅2017年,尼泊尔政府共发放373份登山许可证。一些职业登山家发现,攀登珠峰的活动中掺杂越来越多的娱乐味,一些甚至从来没爬过山的人都跃跃欲试。而一些不负责任的登山公司则不论客户是否有资质,都一律接待不误。
4、高海拔登山 缺氧考验严峻
登顶珠峰,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登山者的冒险。珠峰海拔超过8000米时,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极寒和缺氧,使得人类几乎不可能存活超过48小时。那么,在高海拔,缺氧对人体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大多数攀登珠峰的人在攀登到约7000米的高度时,开始使用辅助供氧。在约8000米以上,几乎所有人都要使用瓶装氧气,包括大多数夏尔巴向导。
在珠峰顶峰,空气十分稀薄,每次呼吸所获得的氧气不足在海平面时的三分之一。
温和的高原反应症状包括:疲劳、恶心、头疼眩晕、入睡困难等。急性高原反应开始感觉像宿醉头痛和恶心,它可以发展为运动机能失控,混乱,脑部肿胀,肺部积水,昏迷和死亡。甚至一些安然无恙下山的登山者,后来发现他们已经遭受了永久性的脑损伤。
5、高原反应症状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呢?
在1500米到3500米之间的高海拔,登山者会出现呼吸变快、加深,运动困难、疲劳、难以入睡、排尿增加等症状;在3500米到5500米的超高海拔,会出现缺氧症、无食欲、脱水等症状;而在5500米到8000米的极限海拔,会出现大脑混沌、肌肉无力、更易冻伤等症状;而在8000米以上,是“死亡区”,人类无法长时间存活,身体会迅速损伤。
6、西藏体育局:严格控制进核心区人数
相关部门对进入珠峰核心区的相关事宜早有规定。2018年12月5日,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的《公告》:普通游客最高只能到达距离珠峰大本营下方2公里外的海拔5150米的绒布寺。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还规定,从2018年开始,专业登山队员和满足条件的探险爱好者,每年进入珠峰核心区的人数应被严格控制在300人左右,而且仅限春季登山,别的季节是不能进入珠峰核心区的。
7、尼泊尔政府:禁止单人攀珠峰
位于珠峰的南坡一侧的尼泊尔,为了保证珠穆朗玛峰的登山安全,降低登山死亡率,在去年一月就明文规定:禁止独立攀登者攀登珠峰以及其国家境内的其他的高峰,此外,规定里还禁止双腿截肢的残疾人和盲人登山者进行攀爬。外国登山者必须在一名向导的陪同下进行登山。
8、攀登珠峰有风险 挑战极限须理性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首次登顶珠峰。如今,60多年过去了,攀登珠峰早已不是职业探险家和专业登山者的专属运动,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来到珠峰,圆心中的“世界最高峰之梦”。但是,越来越低的门槛也让一些业余登山者忽略了高风险性,葬身于此。‘
专业人士警告,登顶珠峰,业余人士还是应该结合自身体能,理性对待,量力而行。
9、珠穆朗玛峰 (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珠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同时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峰,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北部在中国西藏定日县境内(西坡在定日县扎西宗乡,东坡在定日县曲当乡,有珠峰大本营),南部在尼泊尔境内,顶峰位于中国境内,是世界最高峰,也是中国跨越四个县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和尼泊尔国家公园的中心所在。
藏语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玛”是第三的意思。因为在珠穆朗玛峰的附近还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所以被称为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有两种高度:登山者登上的是总体高度,尼泊尔等国采用的雪盖高(总高)是8848米(29029英尺),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的岩面高(裸高即地质高度)为8844.43米,2010年起承认两种高度的测量数据。除了是海拔最高的山峰之外,它也是距离地心最远的山峰之一。
一、珠峰“大拥堵”:亲历者称当日约320人等待登顶
没想到珠峰也会“堵车”。近日一张珠峰“大堵车”的照片在网上流传,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登顶前的山脊上挤满了人。26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到了在23日刚刚登顶的登山爱好者次仁扎西。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年珠峰登顶之所以会出现“大堵车”的情况,是和今年登顶的窗口时间比往年短有很大关系。而就他自己而言,因为遭遇“堵车”,在登顶前耽误了3个小时,这3个小时对于很多登山者而言是非常宝贵的。
珠峰“大拥堵”时300人挤在山脊?
据新华社报道,网上传播的这张珠峰“大堵车”的照片和几段小视频是由资深珠峰攀登者尼马尔·普尔亚拍摄的,他表示他在离珠峰不远的地方拍下这张照片。他估计当时等着登顶的有大约320人。
次仁扎西23日10点左右登顶,在他视线范围内,大概有30人同时在顶峰
北青报记者26日从多位登顶过珠峰的登山者那里了解到,这张照片的拍摄位置位于珠峰南侧登顶路线上。而据新华社转述尼泊尔当地媒体消息称,尼泊尔政府派驻珠峰大本营的联络官施雷斯塔22日表示,虽然登顶的具体人数还没有最终统计出来,但各探险公司收集到的信息表明,超过200人已经成功登顶。
2019年,珠峰南坡的春季登山季开始于4月14日,一共有381位登山者获得了攀登许可,考虑到每一位登山者至少雇佣一位登山向导,估计攀登珠峰的人数多达1000人。而珠峰北坡,5月22日左右迎来登顶天气窗口,23日上午,123名登山者成功登顶。
西藏登山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春季,西藏登山协会共向142名国际登山爱好者、12名中国登山爱好者,共9支登山组团商颁发了登顶许可,并要求各组团商为每名登山爱好者配备至少一名向导。
悲剧:今年登珠峰已至少有9人遇难
曾经登顶珠峰的浦先生昨日告诉北青报记者,一般来说登顶珠峰只能有南坡和北坡两条路线,而这两条路线这些年其实都会遭遇到“堵车”的情况,只是今年会更严重一些。“很多人如果遇到‘堵车’,消耗了下撤时间,那就不得不放弃登顶,很多人都是在距离顶峰数百米的地方不得不放弃的。”
另一位登山者26日下午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的珠峰登顶窗口期,都会有人遇难,但是今年的窗口期死亡的人数却有所上升。
根据尼泊尔当地媒体报道,珠峰今年已经有9人遇难,另外,不同8000米级别山峰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9人。
据新华社报道,一位名叫帕桑的探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交通拥堵可能是导致部分登山者在珠峰丧生的原因。
讲述:因珠峰“堵车”多耗时3小时
北青报记者26日下午联系到了从北坡登顶的12名中国登山者中的一人——次仁扎西。33岁的次仁扎西生活在西藏日喀则,平时是一名银行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登山爱好者。
“从北坡,也就是中国一侧登顶珠峰,需要提前获得体育局和登山协会发的相关资质证明,证明自己有过登顶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能力。”次仁扎西说,“一般来说,北坡的起点是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从大本营到登顶,一般需要5到6天的时间。”
次仁扎西说,从南侧或者从北侧登顶,各有利弊,从尼泊尔、也就是珠峰南侧登顶的话,需要经过“恐怖冰川”,危险系数很高,而且人数多;从北侧登顶,身体消耗相对更多一些。
“我们是23日凌晨1点多从海拔8600米的营地出发准备冲顶的,登顶之前,我们需要通过‘一号台阶’、‘二号台阶’、‘三号台阶’这几个难点。”次仁扎西说,“路途中也会遇到很多欧美团队,他们一般会提前出发。而在各个节点,有些登山者会遇到恐惧的情况,耽误登山时间,我们也遇到了‘堵车’,耽误了3小时。”
次仁扎西告诉北青报记者,各个登山队在登顶前其实会相互协商时间,但是很多队伍并不会严格执行之前所约定的时间。次仁扎西说,3个小时对于登山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就需要吸氧了,增加了3个小时的氧气消耗,又没有留足下山时的氧气,就可能有危险。”
科普:窗口期短或是“堵车”原因
“我们团这次一共有12名登山者,向导有21人。”次仁扎西说,“相对来说,从北侧登顶要更正规,我在路途中就看到有很多欲从南侧登顶的队伍的向导对自己的登山队员并不负责任。”
而英国资深登山者哈里·泰勒也表示,许多“没有做好准备和能力不够的”业余登山者花大价钱雇向导带他们登山,对面临的风险估计不足。
有网友曾表示,珠峰的登山路途上有很多遇难登山者的遗体。对此次仁扎西说,他在海拔8600米以上,看到了4具登山者的遗体,“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恐惧,只想着能够登顶。”
次仁扎西告诉北青报记者,一般来说,在每年5月从北坡登顶珠峰的窗口期会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但是今年珠峰地区较往年降雪较多,登顶窗口来临较晚。“所以各个登山队都希望能够抢在这几天登顶,另外,现在登顶的人也多了起来,所以会出现今年这种‘堵车’的情况。”
此外,随着尼泊尔越来越多旅行社拓展珠峰登山旅游项目,近年来挑战登顶珠峰的登山者数量迅速增长。
二、珠峰拥堵多人丧生,8000米处百人排队等数小时!缺氧考验严峻
在珠穆朗玛峰上
登山者排成的“长龙”
蜿蜒在通向顶峰的狭窄山脊上
有网友感叹:
这可能是海拔最高的“交通拥堵”了
随着天气转暖,5月以来,巍峨耸立的珠峰迎来了登山热潮。珠峰上出现了大排长龙的景象。许多登山者为登顶,被迫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带”排队3小时。
据尼泊尔政府部门的统计,由于等候时间过长,消耗体力过多,加之高寒和缺氧,迄今已有14人死亡,另有3人失踪。仅在珠峰南坡就有7人丧生。仅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丧生。
事故频发 日本登山家命丧珠峰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想征服高山峻岭,光凭勇气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经验、耐力等多重因素,即便是有丰富经验的登山家,在征服珠峰的路上也屡屡受挫,甚至葬身于此。去年4月,日本登山家栗城史多第八次挑战攀登珠峰,结果中途遭遇山难不幸遇难。
栗城于4月17日从日本出发前往尼泊尔,4月27日抵达珠峰大本营,原定于本月21日正式开始登顶珠峰,但他在当天清晨因身体不适离开团队独自下山,后被发现时已经去世。
栗城今年35岁,曾以单人无氧方式攀登世界6个大洲的最高峰。令人遗憾的是,一直到2017年,他共七次向珠峰发起挑战,都没有成功登顶。其中,在2012年进行的挑战中,栗城在位于海拔8200多米、气温达零下20摄氏度的雪坑中被困两天,因冻伤失去了九根手指。仅剩一根手指的他又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三年尝试无氧登顶珠峰,也均以失败告终。
登山者经验不足 资质审核不严
每年5月中旬至下旬,由于天气较好,被视为珠峰的“黄金冲顶期”。
据新华社报道,珠峰北坡已迎来登顶天气窗口。5月23日上午,123名登山者成功登顶。
西藏登山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春季,西藏登山协会共向142名国际登山爱好者、12名中国登山爱好者,共9支登山组团商颁发了登顶许可,并要求各组团商为每名登山爱好者配备至少一名向导。
今年珠峰地区较往年降雪较多,登顶窗口来临较晚。23日之后,将出现多个天气窗口,剩余队伍将陆续尝试冲顶。
然而,如今向着珠峰前进的登山者队伍中,大多数“登山客”都不具备足够的高山经验,让这项运动的风险进一步升高。
据尼泊尔旅游部门公布的数据,仅2017年,尼泊尔政府共发放373份登山许可证。 一些职业登山家发现,攀登珠峰的活动中掺杂越来越多的娱乐味,一些甚至从来没爬过山的人都跃跃欲试。而一些不负责任的登山公司则不论客户是否有资质,都一律接待不误。
高海拔登山 缺氧考验严峻
登顶珠峰,是勇敢者的游戏,也是登山者的冒险。珠峰海拔超过8000米时,就意味着进入了“死亡地带”,极寒和缺氧,使得人类几乎不可能存活超过48小时。那么,在高海拔,缺氧对人体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大多数攀登珠峰的人在攀登到约7000米的高度时,开始使用辅助供氧。在约8000米以上,几乎所有人都要使用瓶装氧气,包括大多数夏尔巴向导。在珠峰顶峰,空气十分稀薄,每次呼吸所获得的氧气不足在海平面时的三分之一。
温和的高原反应症状包括:疲劳、恶心、头疼眩晕、入睡困难等。
急性高原反应开始感觉像宿醉头痛和恶心,它可以发展为运动机能失控、混乱、脑部肿胀、肺部积水、昏迷和死亡。
甚至一些安然无恙下山的登山者,后来发现他们已经遭受了永久性的脑损伤。
那么,高原反应症状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呢?
在1500米到3500米之间的高海拔,登山者会出现呼吸变快、加深,运动困难、疲劳、难以入睡、排尿增加等症状。在3500米到5500米的超高海拔,会出现缺氧症、无食欲、脱水等症状。而在5500米到8000米的极限海拔,会出现大脑混沌、肌肉无力、更易冻伤等症状。而在8000米以上,是死亡区,人类无法长时间存活,身体会迅速损伤。
西藏体育局:严格控制进核心区人数
相关部门对进入珠峰核心区的相关事宜早有规定。
2018年12月5日日喀则市定日县珠峰管理局发布的《公告》:普通游客最高只能到达距离珠峰大本营下方2公里外的海拔5150米的绒布寺。
此前,一则“为保护珠峰生态,珠峰大本营将无限期关闭”的消息曾引发广泛关注。
事实上,就是指公告中所说的是“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绒布寺以上核心区域旅游”。
据了解,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三部分。按规定,个人和单位不能在核心区域内开展旅游活动,但游客还可以在绒布寺附近的试验区进行参观游览。
而且所谓的珠峰大本营“无限期关闭”的说法,主要针对的是游客。对于获得批准的专业登山者和科学研究人员来说,还是可以到珠峰大本营及以上的路线,展开相关活动的。不过对于登山人数是有限制的。
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规定,从18年开始,专业登山队员和满足条件的探险爱好者,每年进入珠峰核心区的人数,应被严格控制在300人左右,而且仅限春季登山,别的季节是不能进入珠峰核心区的。
尼泊尔政府:禁止单人攀珠峰
位于珠峰的南坡一侧的尼泊尔,为了保证珠穆拉马峰的登山安全,降低登山死亡率。在去年一月就明文规定:
禁止独立攀登者攀登珠峰以及其国家境内的其他的高峰,此外,规定里还禁止双腿截肢的残疾人和盲人登山者进行攀爬。外国登山者必须在一名向导的陪同下进行登山。
攀登珠峰有风险 挑战极限须理性
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首次登顶珠峰。
如今,60多年过去了,攀登珠峰早已不是职业探险家和专业登山者的专属运动,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来到珠峰,圆心中的“世界最高峰之梦”。
但是,越来越低的门槛也让一些业余登山者忽略了高风险性,葬身于此。
专业人士警告,登顶珠峰,业余人士还是应该结合自身体能,理性对待,量力而行。
网友评论
面对有人因登顶珠峰而失去生命的消息,很多网友表示难以理解。
不过也有网友表示,每个人对人生的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人各有志。
还有网友建议,登顶珠峰应该量力而行,攀登珠峰应该也有“限行”方案。
更有网友恳求:放过珠峰吧。
世界屋脊都能人满为患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生命和征服欲
究竟哪个更重要?
三、珠峰“大拥堵”时300人挤在山脊?
据新华社报道,网上传播的这张珠峰“大堵车”的照片和几段小视频是由资深珠峰攀登者尼马尔·普尔亚拍摄的,他表示他在离珠峰不远的地方拍下这张照片。他估计当时等着登顶的有大约320人。
北青报记者26日从多位登顶过珠峰的登山者那里了解到,这张照片的拍摄位置位于珠峰南侧登顶路线上。而据新华社转述尼泊尔当地媒体消息称,尼泊尔政府派驻珠峰大本营的联络官施雷斯塔22日表示,虽然登顶的具体人数还没有最终统计出来,但各探险公司收集到的信息表明,超过200人已经成功登顶。
2019年,珠峰南坡的春季登山季开始于4月14日,一共有381位登山者获得了攀登许可,考虑到每一位登山者至少雇佣一位登山向导,估计攀登珠峰的人数多达1000人。而珠峰北坡,5月22日左右迎来登顶天气窗口,23日上午,123名登山者成功登顶。
西藏登山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春季,西藏登山协会共向142名国际登山爱好者、12名中国登山爱好者,共9支登山组团商颁发了登顶许可,并要求各组团商为每名登山爱好者配备至少一名向导。
悲剧:今年登珠峰已至少有9人遇难
曾经登顶珠峰的浦先生昨日告诉北青报记者,一般来说登顶珠峰只能有南坡和北坡两条路线,而这两条路线这些年其实都会遭遇到“堵车”的情况,只是今年会更严重一些。“很多人如果遇到‘堵车’,消耗了下撤时间,那就不得不放弃登顶,很多人都是在距离顶峰数百米的地方不得不放弃的。”
另一位登山者26日下午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的珠峰登顶窗口期,都会有人遇难,但是今年的窗口期死亡的人数却有所上升。
根据尼泊尔当地媒体报道,珠峰今年已经有9人遇难,另外,不同8000米级别山峰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19人。
据新华社报道,一位名叫帕桑的探险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交通拥堵可能是导致部分登山者在珠峰丧生的原因。
讲述:因珠峰“堵车”多耗时3小时
北青报记者26日下午联系到了从北坡登顶的12名中国登山者中的一人——次仁扎西。33岁的次仁扎西生活在西藏日喀则,平时是一名银行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名登山爱好者。
“从北坡,也就是中国一侧登顶珠峰,需要提前获得体育局和登山协会发的相关资质证明,证明自己有过登顶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能力。”次仁扎西说,“一般来说,北坡的起点是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从大本营到登顶,一般需要5到6天的时间。”
次仁扎西说,从南侧或者从北侧登顶,各有利弊,从尼泊尔、也就是珠峰南侧登顶的话,需要经过“恐怖冰川”,危险系数很高,而且人数多;从北侧登顶,身体消耗相对更多一些。
“我们是23日凌晨1点多从海拔8600米的营地出发准备冲顶的,登顶之前,我们需要通过‘一号台阶’、‘二号台阶’、‘三号台阶’这几个难点。”次仁扎西说,“路途中也会遇到很多欧美团队,他们一般会提前出发。而在各个节点,有些登山者会遇到恐惧的情况,耽误登山时间,我们也遇到了‘堵车’,耽误了3小时。”
次仁扎西告诉北青报记者,各个登山队在登顶前其实会相互协商时间,但是很多队伍并不会严格执行之前所约定的时间。次仁扎西说,3个小时对于登山者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到了海拔8000米以上就需要吸氧了,增加了3个小时的氧气消耗,又没有留足下山时的氧气,就可能有危险。”
科普:窗口期短或是“堵车”原因
“我们团这次一共有12名登山者,向导有21人。”次仁扎西说,“相对来说,从北侧登顶要更正规,我在路途中就看到有很多欲从南侧登顶的队伍的向导对自己的登山队员并不负责任。”
而英国资深登山者哈里·泰勒也表示,许多“没有做好准备和能力不够的”业余登山者花大价钱雇向导带他们登山,对面临的风险估计不足。
有网友曾表示,珠峰的登山路途上有很多遇难登山者的遗体。对此次仁扎西说,他在海拔8600米以上,看到了4具登山者的遗体,“当时没有太多的时间恐惧,只想着能够登顶。”
次仁扎西告诉北青报记者,一般来说,在每年5月从北坡登顶珠峰的窗口期会有一周左右的时间,但是今年珠峰地区较往年降雪较多,登顶窗口来临较晚。“所以各个登山队都希望能够抢在这几天登顶,另外,现在登顶的人也多了起来,所以会出现今年这种‘堵车’的情况。”
此外,随着尼泊尔越来越多旅行社拓展珠峰登山旅游项目,近年来挑战登顶珠峰的登山者数量迅速增长。
窗口期
在珠峰地区,每年3月初至5月末、9月初至10月末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是登山的最佳季节。最适宜冲顶的“窗口期”长不过四五天,短则两三天。
南坡、北坡
珠峰的攀登线路多达19条,商业攀登会选择其中的两条传统线路,一条是位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线路(东南山脊),一条是位于西藏一侧的北坡线路(东北山脊)。南坡冲顶一般需要4天,北坡冲顶一般会安排一周左右。
四、数百人爬珠峰导致峰顶拥堵 至少3人或因等候丧生
当地时间22日,珠穆朗玛峰迎来数百名希望爬上珠峰顶部的登山者。由于人数太多,通往山顶的路段出现拥堵及排队现象。英国《卫报》报道称,至少3名登山者当天不幸丧生。尼泊尔当地媒体称,这可能与当天珠峰拥堵排队有关。
报道称,当天珠峰天气状况良好。数百名登山者们为了爬上珠峰顶部,只能冒着冻伤及可能产生高原反应的风险排队等候数小时。
尼泊尔先锋探险公司表示,一名来自美国的55岁登山者唐纳德·卡什在峰顶拍照时因高原反应突然晕倒,并在被送下山的途中不幸死亡。
尼泊尔《加德满都邮报》报道称,来自印度的库尔卡尼(Anjali Kulkarni)与达斯(Kalpana Das)22日当天分别发生意外,不幸丧命。
该报纸表示,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区通常有“死亡地带”之称,所以3名登山者的不幸丧生很可能与人们在这里排长队有关。
据悉,自1922年首批登山者在珠穆朗玛峰上罹难以来,已经有200多名登山者在这里不幸身亡。
五、珠峰8000米“死亡地带”拥堵致多人丧生!极限运动不能光凭脑子热
随着天气转暖,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迎来了登山“旺季”。但没想到,因为登山者众多,8000米海拔的“死亡地带”竟也出现了“人山人海”的拥堵景象。不少网友感叹,这可能是海拔最高的“交通拥堵”了。不幸的是,因为排队时间过长,不少登山客因体力消耗严重,不敌严寒缺氧而死。
提起珠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叹为观止的美。不论是皑皑白雪下的冰川雪山,还是阳光下泛着微蓝的山脊线,这片被喻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的地方,不知点燃了多少人迈向远方的梦想。不过,由于海拔高、环境恶劣,珠峰也是世界上最难攀登的山峰之一,尤其在海拔8000米的“死亡地带”随处可见遇难者的“衣冢”。
如今,随着物质条件不断提高、运动设备愈发先进,攀登珠峰已非不可想象之事,不仅一些职业探险家和专业登山者多次成功登顶,越来越多的业余爱好者也跃跃欲试,登山人数呈现大批量增长态势。这不,今年春天就出现了排队登珠峰的“奇观”,让人大跌眼镜。
需要看到,攀登珠峰摩肩接踵,除了不少驴友盲目从众,也与相关资质审核不严有关。早在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就划出红线,要求每年进入珠峰核心区的人数应被严格控制在300人左右。与此同时,位于珠峰南坡一侧的尼泊尔也出台了类似规定。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近些年户外探险直线升温,在庞大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不负责任的登山公司不论客户是否有资质,一律接待不误,以至于登山人数远超合理容量。特别是珠峰的黄金冲顶期只局限于5月中旬至下旬,一旦人员冗余,短暂的窗口期必然会出现排队长龙,登山风险也水涨船高。
无限风光在险峰,挑战极限还需量力而行。众所周知,攀登是户外极限运动的一种,攀登珠峰更是门槛极高、专业性极强、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的高危极限运动。虽说在装备的加持下登山风险大幅降低,但囿于变幻莫测的天气、随时而来的雪崩等高山极端气候,攀登珠峰依然危险重重,关于人员迷失或死亡的情况更是屡见报端。比如在去年4月,曾以单人无氧方式攀登世界六大洲最高峰的日本登山家栗城史,就于其第八次挑战珠峰中遭遇山难而亡。专业登山家尚且如此,一个毫无相关训练的普通人仅因脑子一热就背上行囊、去圆“世界最高峰之梦”,后果可想而知。理性评估,量力而行,这样才能让自己在领略无限风光的时候保证人身安全。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每个人都有“诗和远方”的向往,只是面对说走就走的冲动,我们更应该做好功课、理性评估,对人对己都是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