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核电站不雅照
游客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拍摄“不雅照”事件又有新进展:照片的主人——一位名叫韦罗妮卡·罗切娃(Veronika Rocheva)的23岁俄罗斯模特道歉了,还解释说实际拍摄地点其实离核电站很远。
此前,罗切娃在其个人“照片墙(Instagram)”晒出一张照片,画面中的她解开身上防毒服拉链,露出裸露的后背与内裤。除此之外,她还直接把“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Pripyat,Ukraine)”设定为地理标签。网友以为罗切娃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拍了这张照片,纷纷指责她不懂尊重。
据“今日俄罗斯”(RT)15日报道,“不雅照”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后,罗切娃近日对那些可能因她受到“伤害”或“冒犯”的人道歉,并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遇难者和现场清理人员表达“最深切的敬意”。
报道称,罗切娃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虽然照片的拍摄灵感来自核灾,但实际拍摄地是距离核电站4000多公里之外、新西伯利亚一个已经被废弃的地方。罗切娃告诉俄罗斯媒体Life.ru:“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决定要放上这个(普里皮亚季)地理标签。”
罗切娃又补充说,她本来打算在这个荒凉的地方拍视频博客(Vlog),但美国HBO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热播后,罗切娃觉得,既然这个地方和核电站一样被废弃了,又只有朋友会看,所以就把拍摄地和普里皮亚特联系在了一起。
然而RT注意到,截止目前,她仍未撤下照片的地理标签。对于她的道歉,不少网友也并不买账。
据RT描述,有人指责罗切娃“博眼球”和“不尊重人”。还有网友说:“如果你下张照片是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赤身裸体,我不会感到惊讶。”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美国HBO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播出后收获大量好评。不过,虽然该剧已经完结,但其后续效应还在继续:一方面,它引发了一波前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的旅游热潮,另一方面,有部分游客在遗迹摆拍不雅照,引起不少网友批评。《切尔诺贝利》编剧兼制片人克雷格·马津(Craig Mazin)也对此发声,呼吁游客在拍照时应表现出尊重。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1986年4月26日,位于第聂伯河上游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突然发生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辐射量的100多倍。这场人类悲剧,成了永远挥之不去的浓重阴影。
国际上最先报告核泄漏事故的是瑞典核电站的监控人员。苏联官方于28日21时才公布了有关消息,事故3天后,附近的居民接到通知,才匆忙撤离,5月1日还照常在基辅市举行了盛大的节日游行。据统计,欧洲地区遭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区域达20万平方公里。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遭污染土地约14.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数为650多万。核辐射直接导致27万人罹患癌症,其中9.3万人很快死亡。参加救灾的60万人中,有7000人在5年内相继死亡,其中包括一些核科学家和核工作者。受灾最重的要数白俄罗斯,由于当时正好向西北方向刮风,并下了一场暴雨(据说是人工降雨),大量含有核放射物质的尘埃飘落在位于切尔诺贝利北部的白俄罗斯境内。
一、模特核电站不雅照的回应难以被接受 网友已经帮她想好下一站
都说现在的网红为了自己的人气什么都做得出来,其实不仅仅在中国世界各地有着类似心态的人时真心不少。此前就有一位23岁的俄罗斯模特罗切娃在自己的ins上晒出了一张相当惊人的照片,在照片中的她脱下了身上的防毒服,以核电站作为背景拍摄了一张裸露后背的照片,还生怕人家不知道直接用上了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Pripyat,Ukraine)的地理标签。而这张在核电站遗迹拍下的裸露照片也是受到了网友的指责,更是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而15日罗切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向公众道歉,并且解释称照片的灵感就是来自于核灾难,而实际的拍摄地点同该核电站相聚4000多公里,实在新西伯利亚的一个已经废弃的地方,并且表示自己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放出这样的地理标签。罗切娃还对媒体声称自己只是想在实际拍摄地拍一段自己的vlog,但是HBO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热播后自己也想将其联系在一起,觉得只会有自己的朋友来看所以没想太多。但是对于这样的道歉网友似乎非常的不满意,有粉丝就明确表示,如果真的是想要道歉,那张备受争议的图片为何还没有删除?本人到底是什么心思恐怕也是不言而喻了呢,还有网友希望罗切娃下次去集中营拍裸照,反正大家也不会对此表示惊讶。
二、俄模特核电站不雅照被批,为蹭切尔诺贝利热点,她不择手段
据媒体报道,23岁俄罗斯模特罗切娃在其个人“照片墙(Instagram)”晒出一张照片,画面中的她解开身上防毒服拉链,露出裸露的后背与内裤。
除此之外,她还直接把“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Pripyat, Ukraine)”设定为地理标签。网友以为罗切娃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拍了这张照片,纷纷指责她不懂尊重。
报道称,罗切娃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虽然照片的拍摄灵感来自核灾,但实际拍摄地是距离核电站4000多公里之外、新西伯利亚一个已经被废弃的地方。
《切尔诺贝利》编剧怒斥网红
伴随着影视作品《切尔诺贝利》的播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景点的游客增长率达30%-40%,其中不乏大批社交媒体上网红,为搏眼球,他们在污染区半脱或不穿防护服拍照,甚至有人在污染区半裸拍照。
6月12日,HBO热播剧《切尔诺贝利》的编剧克雷格·麦辛发文批评一些网红在核电站遗址附近拍大尺度写真,称应尊重逝者。
据悉,《切尔诺贝利》是在美国HBO电视网播出的迷你剧,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在1986年的乌克兰,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以及当年勇敢的众人是如何牺牲自己拯救处于灾难中的欧洲的故事。
三、俄罗斯模特核电站不雅照被批不尊重 当事人道歉网友却不买账
并不是任何打着“艺术”旗号的行为都是恰当的。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这种地方,游客们被认为应对灾难中的死难者保持尊重。
此前,一名俄罗斯模特在Instagram上发布了一张在核电站遗迹核灾难现场拍摄的不雅照,这引发了许多网友的批评。
这位模特是23岁的维罗妮卡·罗切娃(Veronika Rocheva)。此前,她戴着防毒面具、脱下透明防毒服的不雅照片被标记为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所拍,这座现已被遗弃的城市靠近1986年4月那场灾难的发生地。
罗切娃为照片造成的影响道歉,她解释说,拍摄灵感来自核灾难,但实际上拍摄地点在4000多公里之外。
她表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决定把这个标签设为这个地理位置。”
她称,这一切都是在新西伯利亚一个废弃的地方拍摄的。
该模特还补充说,这个荒凉的地方原本是为一个关于环境的Vlog所准备的,但最近HBO的热播剧《切尔诺贝利》在网上引发了热议,可能是她们选择这个标签的理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拍摄的地点和普里皮亚季联系起来,它们看起来都是被遗弃的。我们以为只有我们的朋友在看,就这样。”
罗切娃为她可能给受灾难影响的人们造成的任何“伤害”或“侮辱”道歉,她说她对切尔诺贝利的受害者和现场清理人员“致以最深切的敬意”。
然而,她的照片上的标签并未撤下,而且她仍然受到该平台用户的批评。
“如果你的下一张照片是在奥斯维辛裸体,我不会感到惊讶。”其中一人写道,而其他人则指责她“寻求关注”和“无礼”。
四、游客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拍“不雅照”,HBO编剧:请尊重逝者
美国HBO五集迷你剧《切尔诺贝利》播出后收获大量好评。不过,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虽然该剧已经完结,但其后续效应还在继续:一方面,它引发了一波前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的旅游热潮,另一方面,有部分游客在遗迹摆拍不雅照,引起不少网友批评。《切尔诺贝利》编剧兼制片人克雷格·马津(Craig Mazin)也对此发声,呼吁游客在拍照时应表现出尊重。
CNN 说,2011年以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大部分区域已向游客开放,许多旅游公司还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报道援引当地旅游公司的话称,《切尔诺贝利》迷你剧播出后,人们对这个遭核灾重创的地方越来越感兴趣。
CNN又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地区旅游人数增加了约三分之一。有游客表示,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是看完剧后才决定订票的。“我们看到预订量增长了35%,”SoloEast旅游公司主管维克托·科罗尔(Victor Korol)说。
不少游客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打卡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的照片。
有人上传了自己与被毁建筑和车辆的合影。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在核电站遗迹拍摄“不雅照”。
有一名女子解开了身上的防毒服拉链,露出裸露的后背与内裤。
这些照片引起很多网友的不满,其中包括马津。
11日,马津在推特表示,很高兴看到这部剧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但他补充说,“如果你去参观,请记住,那里发生过一场可怕的悲剧。请尊重所有遭受苦难和牺牲的人。”
其他人也赞同马津的看法。
一位网友认为有些照片还好,有的照片有点傻,至于那张女子解开身上防毒服拉链的照片,他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不尊重。
还有人直言,那张照片让他有退出所有社交媒体的想法。
根据媒体此前报道,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核电站4号机组核反应堆爆炸,大火燃烧10天,爆炸致20万平方公里土地污染,650多万人受灾,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多个国家都曾以该事件为背景拍摄过影视作品,其中就包括目前最受关注的,由美国HBO电视网和英国天空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新剧《切尔诺贝利》。自5月6日开播以来,凭借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和精良的大制作模式,该剧目前在著名影评网站IMDb的评分高达9.7,“烂番茄”新鲜度为96%,口碑已超《权力的游戏》成为HBO史上口碑最高的剧集。
五、模特核电站不雅照:模特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拍不雅照
模特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迹拍摄“不雅照”事件最新进展:23岁俄罗斯模特韦罗妮卡·罗切娃道歉了,对此,她解释说实际拍摄地点其实离核电站很远。
韦罗妮卡·罗切娃个人“照片墙”此前晒出一张照片,画面中的她解开身上防毒服拉链,露出裸露的后背与内裤。对此,有网友评论说:她不懂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