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纳入新教材
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今日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杰出贡献和事迹已被统编三科教材选入,正式走进了中小学生的课堂与生活。
据悉,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介绍,屠呦呦在青年时期培养了对传统医药学的热爱,历经数年终于从古代药典中获得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并且至今仍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此次选录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
节选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段。
此外,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中,对屠呦呦科研团队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
节选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介绍选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中,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人教社负责人谈到,该单元指出我国古代科学独具特色,其中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历史。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古老的中医文献中获得灵感,研制出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节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
据介绍,教材所选屠呦呦事迹,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其蕴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拼搏奋进。
屠呦呦团队公布重大突破!青蒿素再立新功,对这种病也有效果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了!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攻坚,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于近期提出应对“青蒿素抗药性”难题的切实可行治疗方案,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等适应症”“传统中医药科研论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高度认可。
“屠呦呦刷屏”也是向科学家精神致敬
这段时间,人们普遍关注和谈论着科技创新,就连市场上一度吸足眼球的模式创新,风头也被科技创新“抢”走了。科技创新更多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既要看到塔尖,也要看到塔底,也就是国民的科技素养,包括有多少孩子对科技感兴趣,有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科技等。而这些,显然都离不开科普。
最好的科普,其实就是具有“硬核”的科技成果,正如现在,屠呦呦团队出了最新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科普,就是对孩子们最好的触动。一方面,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就容易出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出了科技创新成果,就会吸引全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科技创新。这些年来,我们并不缺少一些重磅级的研究成果,只是社会关注度不够,而在很多时候,是社会根本不知道。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同样引起了广泛的刷屏。但在此后,有一条把屠呦呦与某明星对比的新闻,成功地抢了头条。有一种观点认为,获诺奖的科学家没有娱乐明星收入高,没有明星更有关注度,完全属于正常现象。确实,这是一种现象,但判断一种现象是否正常,并不是看其存在了多久,有多么普遍,还要涉及价值判断。而且人们关注一种现象,更是想绕到背后,引起对一些深度问题的关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果整个社会不能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的价值导向,又怎么可能会有科技创新的蔚然成风?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其实不是反对明星上头条,而是担心只有明星上头条,而且,这也不仅仅是基于对科学家的尊重。想想看,我们的孩子成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榜样?又会立下什么样的人生志向?娱乐不是问题,但当出现“娱乐至上”“娱乐唯一”时,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曾几何时,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几乎淡出了大众视野。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他们也无意走到大众面前。可是,当孩子的视线里长期缺少科学家的身影时,这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大众媒体来说,除了要思考媒体责任,还要思考,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真的没有流量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屠呦呦刷屏”已然给出了答案。
流量有两种,一种是浅层次的,这是很多流量明星的擅长;还有一种是深层次的,有着价值和精神层面的考量。很多时候,不是公众不需要深层次的内容,不是不关注科学家和他们的成果,而是在所谓的“算法推荐”下,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正如这则屠呦呦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的消息,如果仅仅依靠算法,估计很多人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算法有时是会骗人的,算法也经常是会害人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也在网络上刷屏。过去讲得更多的是科学精神,这次特别强调了科学家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屠呦呦刷屏”其实是人们自发地向科学家精神致敬,科学和科学家的故事,其实是硬通货,是这个社会的刚需。
一、屠呦呦团队研究的"青蒿素抗药性"究竟是个啥?
“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的消息引发关注。 或许大部分人是第二次听到青蒿素这个词,第一次听说大概就是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内尔奖时。许多读者不禁会有疑惑:什么是青蒿素,到底干嘛用的?
青蒿素是什么?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分子式为C15H22O5。早在1972年,屠呦呦和同事们提取到了这种无色结晶体,她们将这种无色的结晶体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素现在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取。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
青蒿素抗药性又是怎么回事?
说到这里,你可能想问,2015年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而获得诺贝尔奖,怎么会那么快就有青蒿素抗药性了?
其实青蒿素联合疗法几十年前就已经在为全球人类的抗疟疾工作而奉献了;在青蒿素被投入使用之前,我们人类面对疟疾的全部“武器”都基本被疟原虫的耐药性判了“死刑”。
尽管世界发展的很快,但是疟疾目前依然是世界上最顶级的流行病之一,而青蒿素这几十年一直是对抗疟疾最好的良药,屠呦呦也表示,它是我们面对疟疾的“最后一道防线”。
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指的是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等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一旦形成耐药性,化学药物的疗效就会大大降低。简单来说就是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导致药物靶标出现抗性,从而药效降低的现象。
药品的抗药性问题其实一直是在使用药品治疗和药品研发的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药物有的时候不能对全部病体有效控制和消灭,这些病体之中本来就有一部分个体具有抗性基因,这些少数个体对药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同一药剂的连续反复作用下,这些抗性个体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后代,经过如此重复,若干代后不敏感的个体逐渐占据优势,最终形成了抗性群体。
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工作陷入停滞状态,根本原因就是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也产生了抗药性,这也成为人类抗疟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此外,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的三天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疟原虫清除速度减缓迹象,这意味着疟原虫对青蒿素表现出了抗药性。青蒿素联合疗法已经逐渐失去了利刃。
治疗疟疾的其他方法
疟疾是一种比较可怕的传播疾病,其传染性比较强,它是由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所引发的疾病。据世卫组织统计,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约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而且恶性疟死亡率极高。
目前疟疾的主要治疗药物包含了伯氨喹、氯喹、奎宁和青蒿素等药物。而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而且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它抗疟配方药使用的疗法)是目前世卫组织(WHO)大力推广的一线抗疟疗法,是目前全球抗疟的最重要武器。
怎么才能解决“青蒿素抗药性”这个棘手的问题?
尽管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这件事情很严重,但针对“青蒿素抗药性”的研究结果显示,青蒿素本身从原理上很难产生抗药性,青蒿素杀灭疟原虫是靠青蒿素在体内活化,从而产生自由基,烷基化寄生虫蛋白,因此单个蛋白靶点的突变很难引起抗药性。
“青蒿素耐药性”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三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出现“失效”。
面对病原产生抗药性,我们可以选择开发新药,就如同抗生素疗法一样,可是开发新药的周期很长,而且成本极其昂贵,为了缩短研发过程和降低新药未知的潜在风险,也最大程度的能迅速让疟疾患者低成本地得到治疗。屠呦呦团队这次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以及“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
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疗效立竿见影。
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疗效
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除了在青蒿素耐药性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外,还发现双氢青蒿素对红斑狼疮具有独特的疗效。根据早期临床观察,研究小组发现青蒿素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的有效率超过90%,全身性红斑狼疮的有效率超过80%。
去年5月第一阶段的临床试验已经开启,国内共计15家医院参与其中。这一临床试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二和第三阶段需要更大的样本量,预计将需要至少7至8年的时间。如果成功,这种新型的双氢青蒿素药片有望最早在2026年左右上市。
研究价值不可估量
屠呦呦表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这一难题意义重大。一方面能够坚定全球青蒿素研发的方向,而青蒿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将是人类抗疟是首选药物,另一方面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非常适用于疫区集中而且经济落后的非洲地区,更加有助于实现全球范围内消灭疟疾的目标。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负责人佩德罗·阿隆索称:“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非常卓越,其贡献不可估量。”
二、屠呦呦纳入新教材 获奖感言被改编成课文
日前,据新华社报道,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统编三科教材选录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贡献和事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
同时,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中,对屠呦呦科研团队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中,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
昨日,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三、屠呦呦纳入新教材 网友:这才是科教兴国
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杰出贡献和事迹已被统编三科教材选入,正式走进了中小学生的课堂与生活。
据悉,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介绍,屠呦呦在青年时期培养了对传统医药学的热爱,历经数年终于从古代药典中获得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并且至今仍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此次选录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
节选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段。
此外,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中,对屠呦呦科研团队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单元中,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人教社负责人谈到,该单元指出我国古代科学独具特色,其中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历史。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古老的中医文献中获得灵感,研制出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据介绍,教材所选屠呦呦事迹,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其蕴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拼搏奋进。
四、屠呦呦纳入新教材 人教社:希望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屠呦呦团队日前公布的科研进展引发世人关注。记者从人民教育出版社获悉,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杰出贡献和光辉事迹已被统编教材选入,走进了中小学生的课堂与生活。
其中,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在青年时期培养了对传统医药学的热爱,历经数年终于从古代药典中获得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并且至今仍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此次选录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
今年秋季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教材中,同样有关于屠呦呦的介绍。第八章第二节《化学品的合理使用》中,对“化学与药物设计、合成”进行了专门介绍,其中就提到青蒿素,并对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和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进行了介绍。
《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 选择性必修3 生物技术与工程》 第2章的“复习与提高”中有一道练习题,以“提高青蒿素类药物产量”为研究课题,要求学生提出研究思路。这是一道提供多条信息的综合题,旨在训练批判性思维技能中的“作出决策”。
此外,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中,对屠呦呦科研团队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中,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该单元指出我国古代科学独具特色,其中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历史。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古老的中医文献中获得灵感,研制出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出版社表示,教材所选屠呦呦事迹,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其蕴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拼搏奋进。
五、屠呦呦纳入新教材,小学初中高中课本都涉及,能影响学生什么?
据新华社报道,屠呦呦团队正式公布了“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杰出贡献和事迹已被统编三科教材选入,正式走进了中小学生的课堂与生活。
据悉,今年秋季学期将开始推广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确定将屠呦呦2011年的获奖感言及同年发表的论文改编成课文《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人民教育出版社有关负责人介绍,屠呦呦在青年时期培养了对传统医药学的热爱,历经数年终于从古代药典中获得灵感,发现了青蒿素,并且至今仍在科学探索道路上孜孜以求。此次选录这篇文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科学,从屠呦呦的科研历程中汲取力量。
节选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选段。
此外,初中历史教材也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中,对屠呦呦科研团队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介绍。
节选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中的介绍选段。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上册“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单元中,也对屠呦呦的事迹进行了简述。人教社负责人谈到,该单元指出我国古代科学独具特色,其中中医药学已有几千年历史。独特的医学理论、诊疗方法和丰富的中草药,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正是从古老的中医文献中获得灵感,研制出抗疟疾的青蒿素,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节选自《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五年级上册。
据介绍,教材所选屠呦呦事迹,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其蕴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育人的高尚品格汇聚成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少年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为祖国的文化传承和科技发展努力学习、拼搏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