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早盘大跌
招商银行(03968)H股现价跌2.76%,报40.55元,盘中低见40.45元,暂连跌三日累挫4.7%;成交约436万股,涉资1。78亿元。
A股(沪:600036)现价36.45元人民币,跌3.98%,成交12.90亿元人民币,涉及3506万股。现价A股对H股呈溢价2.57%。
内地金融行业多次发生私募爆雷老板「走佬」的事件,使投资者忧虑自己买入的是不是「假基金」。一家声称与招行有合作关系、办公室进驻招行总部所在大厦的私募基金中金国瑞,在毫无先兆下突然清算旗下产品,实控人承诺还款后人去楼空的恶劣事件,据报受害苦主超过500人,9.4亿元人民币的基金资产一夜归零。
昔日投资者对中金国瑞有信心,原因是其标榜自己与招行之间的关系,中金国瑞声称曾获招行委托对外投资,实控人秦鹏也曾是招行的员工,甚至其公司的办公室就位于招行总部招行大厦之内,令客户错觉招商银行与中金国瑞有著密切合作。招行目前未就中金国瑞爆雷事件发表回应。
现时,恒生指数报28410,跌102点或跌0.36%,主板成交114.51亿元。
国企指数报10879,跌73点或跌0.67%。上证综合指数报2992,跌15.77点或跌0.52%,成交423.81亿元人民币。
一、14亿窟窿“无人认账” 招行和钱端 “口水仗”升级
招商银行最近被一互联网金融平台搞得负面缠身。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钱端”)的用户在多个平台投诉钱被“端”了,多位用户直指当初是有招商银行的背书才在钱端投资。招商银行公告与钱端早就于2017年4月就停止合作,而钱端连番公告直指招商银行制造不实舆论。两大平台甩锅的背后,约有9000余受害者,涉及金额约14亿元。
招商银行与钱端的合作争执
去年底以来,钱端用户在百度贴吧、聚投诉等互联网社区投诉在钱端的投资款到期没有兑付到帐,不少用户表示是通过招商银行的员工推荐、邀请等注册投资了钱端,聚投诉平台的一用户表示“因为有招商银行的背书,才投资了这家平台”。据钱端公司的一份律师函显示,钱端APP逾期未兑付金额累计约14亿元,涉及投资者约9000余人。
钱端5月上旬在自营APP发通告表示,“产品无法履约与招商银行有关。”基金君搜索发现,钱端没有官方网站,仅有ios定制版APP,搜索钱端(定制版)APP已没有这则甩锅给招商银行的通告。
5月27日,招商银行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名为《关于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蓄意捏造事实侵害招商银行权益误导相关投资者的澄清声明》,公告称,“近期钱端通过其经营的钱端App向相关投资者公告,声称投资产品无法按期履约与招商银行相关。”
招商银行明确表示,已于2017年4月终止了与钱端的所有合作,目前招商银行与钱端及钱端App无任何关系。招商银行指出,钱端未经该行同意擅自使用招商银行标识和名称,误导投资者。对此侵权行为,招商银行已向政府主管部门进行举报,并向法院提起诉讼,目前法院已做立案处理。且该诉讼与钱端App具体投资产品是否如期兑付无关。
基金君进一步搜索发现,招行曾于去年10月公告已于2017年4月28日停办互联网创新业务,招商银行与钱端等公司的合作也同步终止。
面对招行5月27日发出的公告,钱端5月28日连发两则通告。一则回应招商银行的公告,钱端表示“招商银行与钱端没有任何关系,与事实不符。因为2017年4月后,招商银行仍持续在钱端APP上发布、销售投资产品,且一直对钱端APP各方面工作进行督导。”同时指出,“根据双方合作协议的有关约定,合作协议长期有效,除非一方提前三个月通知另一方并就已开展的业务协商处置方案后,方可解除。至今招商银行并未对逾期资产协商出具处置方案,故其无权解除合同。”
钱端5月28日同日发布的另一则通告则是收集投资人身份信息的通告。为妥善解决与招行的合作协议纠纷,现请各投资人尽快提供身份信息给钱端。钱端此举意味深长,再一次把锅甩给了招行 。
招商银行该不该背锅?
一个是具有“零售之王”之称、总市值超850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商业银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平台是如何杠上的呢?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钱端运营主体为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136万元,注册时间2014年7月。法定代表人为冯巍,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企业管理咨询、广告业、市场营销策划等服务。从股权结构来看,钱端的股东包括广州鼎盛汇盈资产管理企业(有限合伙);IDG资本担任管理人的北京和谐成长投资中心以及自然人陈钰锴,持股比例分别为83.6%、12%、4.4%,皆与招商银行并无直接关系。
然而,招商银行2013年发展创新业务推出小企业E家平台后开启了与钱端合作的渊源。据平安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2013年下半年以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泛资管业务的不断融合,以及T+0货币基金、P2P、众筹等新型投资模式的冲击下,招行进一步加快向客户财富及资产管理型银行转型的步伐。结合两小业务的发展战略推出的小企业E家平台,成为银行尝试小企业互联网化供应链融资和资产管理业务的重要平台。小企业E家围绕中小企业“存、贷、汇”等基本金融需求,开发了企业在线信用评级、网贷、结算、现金管理等互联网金融产品。
据中新经纬报道,招行还原了当初双方合作的历程,招行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与广东网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网金控股”)签订了三份协议,2015年6月,招行停止了招商银行二级域名小企业e家网站运营,关闭了进入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的入口。2015年10月,招行与钱端公司签订了《互联网金融业务产品合作协议》,钱端APP作为投资人进入互联网投融资平台的移动端入口。钱端公司负责钱端APP的研发、建设、运营和维护等。
对于网金控股和钱端公司二者的关系,招行表示,两家公司为同一实际控制人。天眼查数据显示,钱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冯巍同时还是广州泓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7家公司的股东或高管,而由冯巍担任监事的广州泓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陈强。陈强也是网金控股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由此可见,网金控股应为钱端公司的关联方。
对于原业务合作模式中的资产端,招行表示,由招商银行企业客户向招商银行申请,招行为融资人在互联网投融资平台上的融资进行信息见证,见证的内容包括:融资人已在招商银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具体账户信息、融资人融资的还款来源,还款来源为融资人持有的已承兑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等。原业务合作模式中的资金端,投资人通过互联网注册成为钱端APP用户,在钱端APP中选择投资产品,并由互联网投融资平台撮合投融资交易。网金控股在线分别与投资人、融资人签署投融资服务协议。
但自2016年以来,资管行业进入了严监管周期,2017年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公布,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悄然发生转变。招商银行因而于2017年4月28日停止了小企业E家平台上的互联网创新服务,同时停止包括钱端公司在内的业务合作。招行并要求钱端公司删除了其APP上投资人投资协议、产品说明书中有关资产来源为“招商银行见证”或“招商银行小企业E家”及招行标识等所有与招行相关的描述。
招行并对中新经纬表示,以招商银行提供信息见证的金融资产为底层资产的钱端APP投资产品,已于2018年初全部到期顺利结清,没有出现任何资金回款风险。
基金君查阅钱端APP线上已发布的资产项目,项目说明书中均未有明确的产品发行方和融资方信息,而在投资人提供的合同中,也并未有融资方的详细信息,违约资产的相关情况无从查证。
招行的回应被媒体曝光后,钱端再次在官方APP以通告回应。5月30日,钱端发布《关于招商银行继续制造不实舆论的声明》公告,直指“招行公告与部分媒体报道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所有事实以法院公正审判为准。”
多位受害人已把矛头指向招行
钱端5月30日发布声明后,钱端的用户在聚投诉平台仍不断发新帖控诉,把矛头直指招行,纷纷表示经招行员工推荐使用钱端理财,投资资金却不知去向,哭诉要回血汗钱。
投资人郭女士“表示由招商银行员工推荐下载钱端理财软件,又称小企业e家,于2019年3月10日购买理财项目,2019年5月10日到期,但项目发生大面积逾期,没有正常回款,本人支付18笔,每笔5000元,共计9万余元”。
投资人王女士表示“2015年9月29日,通过招商银行的朋友邀请下载钱端APP,一直履约相对及时,在2019年5月8日发布的公告才开始有第一次未履约,集中未履约的达22万余元,还有未到期的有33万余元。”
据了解,钱端公司与招商银行的诉讼已经启动。招行已向深圳市福田区法院起诉钱端公司的商标侵权行为,目前已正式立案。钱端公司也已于5月29日对与招行合作协议纠纷一案向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已立案受理。案情后续进展如何?基金君将拭目以待。
二、招商银行早盘大跌 钱端和招行究竟有何关系?
6月25日早盘,招商银行持续下探,截至发稿跌幅近5%。招商银行日前股价创历史新高,达38.5元。
招商银行早盘大跌
招商银行与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钱端”),就14亿元逾期产品该由谁负责而吵得不可开交。一场大型“甩锅”在网上迅速传开。
5月27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明确表示,自己早已和钱端断绝关系,14亿元逾期产品与自己无关;而钱端28日回应称:“至今招商银行并未对逾期资产协商出具处置方案,故其无权解除合同。”14亿元的逾期产品该由谁来负责?
招商银行1987年成立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蛇口,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银行。招商银行总行设在深圳市福田区,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钱端和招行的关系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钱端运营主体为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136万元,注册时间2014年7月。从股权结构来看,钱端的股东包括广州鼎盛汇盈资产管理企业(有限合伙);IDG资本担任管理人的北京和谐成长投资中心以及自然人陈钰锴。持股比例分别为83.6%、12%、4.4%,与招商银行并无直接关系。
不过,从过往历史来看,钱端的发展壮大与招商银行关系密切,钱端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为招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小企业e家”的升级版。
三、招商银行频繁踩雷:欠债14亿,索赔35亿
往前推几年,正值互联网金融兴盛期,各家商业银行都跃跃欲试,企图从资本市场分一杯羹,招商银行(600036.SH)也不例外。
2016年,招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钱端达成合作,钱端被招行视为试水互联网金融的战略性工具。
招行上下全员联动,对钱端进行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在钱端的宣传海报上,赫然出现“招商银行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字样。
有招行这块金字招牌作保,投资人对钱端自然高看一眼,也是因为有招行信用背书,很多投资人最终选择钱端理财。
2018年以来,随着行业大环境下滑,昔日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逐渐现出原形,P2P平台大洗牌愈演愈烈。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曾经积极试水互联网金融的招行,难以独善其身,在钱端发生项目逾期后,也卷入被投资人追债的窘境。
2018年12月,钱端发生部分项目逾期,其后续逾期待兑付的金额约为14亿(含投资额及投资收益),涉及约9000名投资人。
因招行与钱端曾存在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部分投资人在钱端爆雷后,将目光转向招行,认为投资产品无法如期兑付与招行有关,向招行发出律师函,寻求解决方案。
兄弟反目
面对投资人索赔,招行发布澄清公告,明确表示招行与钱端之间的合作早在2017年4月已经终止,钱端项目逾期与招行没有半毛钱关系。
此外,招行还祭出大招,认为双方合作终止后,钱端未经招行同意擅自使用招行标识和名称误导投资者,招行已举报并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已立案处理。
但是,面对投资人问询时,钱端表示自己只是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所有发布的项目都来自于合作银行及金融机构,并暗示其与招行之间的合作关系。
招行与钱端曾亲密无间,据钱端官网信息显示,在近20位“合作伙伴”中,招行排名第一;在钱端“友情链接”下,招行也是排在第一位。
面对招行起诉,钱端毫不示弱,表示招行的措辞与事实不符,并反手起诉招行,请求判令招行就已开展但逾期未向投资人兑付的业务出具处置方案等,法院已立案。
值得注意的是,招行声称与钱端的合作早在2017年4月就终止了,但其澄清公告的发布时间却是2019年5月。
期间整整两年时间,注意是两年,而不是两个月,更不是两天!招行从未对外公布其与钱端终止合作的消息,这难道不奇怪吗?
目前,招行与钱端各执一套说辞,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外界难有定论,只能等待法院后期的裁决。
收购失败
钱端之后,招行再次卷入类似纠纷,但这次招行由追债方变身讨债方,向光大提出索赔要求。
事情源于2016年的一起跨国收购。彼时,曾在40个交易日收获36个涨停板的暴风集团(300431.SZ),最高市值超300亿,是资本市场争相追捧的“香饽饽”。
高喊“DT大娱乐”口号的暴风,盯上了体育产业,并相中了欧洲体育版权代理公司MP & Silva Holdings S.A.(以下简称“MPS”),冯鑫认为这是暴风入局体育产业的“最后一张入场券”。
MPS核心业务是体育赛事版权(转播权)的收购、管理和分销,坐拥世界杯、英超、意甲、法甲、F1、法网、NFL超级碗、NBA等十多项世界顶级赛事版权,是全球体育媒体权益市场中最大的参与者。
暴风一呼百应,招行与光大证券(601788.SH)自动找上门来。2016年5月,暴风联手招行旗下招商财富和光大旗下光大浸辉,合作设立了浸鑫基金。
浸鑫基金规模高达52.03亿元,是一只加了大杠杆的结构化基金。其中招商财富出资最多,出资达28亿,光大资本和暴风分别以LP的身份出资6000万元和2亿元。
招行原本想联手暴风和光大“干票大的”,无奈事与愿违。浸鑫基金入主后,MPS却走上了下坡路,与相关体育赛事联盟的版权和合约不断丢失。
2018年10月,经FFT申请,英国高等法院下令将MPS进行破产清算,这成了压垮MPS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标志着这起海外收购彻底失败。
起诉光大
海外收购失败,出资最多的受伤最重,招商财富首当其中。而招商财富实际上只是充当了通道作用,背后真正的出资方是招行。
当然,在资本市场浸淫多年,招行也不是毫无常识的“傻白甜”。收购之初,招行就留了后手,与光大资本签署了《差额补足函》,给自己多加了一道保险。
函件规定,在优先级合伙人不能实现退出时,由光大资本承担相应的差额补足义务。也就是说,光大是招行的兜底方,海外收购失败,光大要为招行买单。
放在哪里28亿不是一个小数目了,大笔投资打了水漂让招行压力山大,原本以为有光大兜底可以引来转机,偏偏这时候光大不给力了。
今年2月,光大公告称,《差额补足函》有效性存有争议,光大资本的实际法律义务尚待判断。光大这是摆明了想“赖账”,招行彻底被激怒了。
盛怒之下,招行将光大资本告上法庭。5月31日晚间,光大公告称,招行已对光大资本提起诉讼,要求光大资本履行差额补足义务,涉及金额34.89亿元,并申请财产保全。
四、9亿资产离奇消失!持牌私募中金国瑞"猝死"查:500多名投资者踩雷
一夜之间,工作没了,多年积蓄也没有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金国瑞员工的身上。与之同病相怜的,还有500多名投资者。
中金国瑞全称为深圳市中金国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公司2011年成立,拥有私募牌照,实际控制人秦鹏持股99%。
正常兑付突然中止“他们公司在招商银行(600036,诊股)总部大楼一整层楼,装修很气派,一看就很有实力的样子。那天我见了秦鹏,还有一个外国人,据称是从国外请来的技术专家。我们主要聊了量化对冲策略,当时在国内这还是比较新鲜的东西。”郑小姐还记得2013年第一次去中金国瑞办公室的场景。郑小姐从事金融业多年,有一定的财经功底。她大学好友的妹妹当时在中金国瑞工作,从闲聊中获知这家公司“量化对冲产品做得还不错,年化收益率10%左右,虽不是特别高但兑付很及时”。在实地了解、查看公司相关资质后,郑小姐决定拿几十万元试水。在她的印象中,秦鹏为人比较务实,不夸夸其谈,“是个干实事的人。”从2014年首笔30万元投资开始,郑小姐越投越多,投资的期限也越来越长,兑付一直都很及时;每个星期都会收到基金净值报告,业绩处于私募行业的中间水平,收益稳定,风险较小,她对此很满意。直到2019年5月22日,她收到中金国瑞的清算告知书。既是员工也是客户在郑小姐收到清算告知书前一周左右,中金国瑞业务部的李思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2019年5月14日,秦鹏在内部会议上宣布产品清盘,不再募集资金以及正常兑付本金和收益。这在公司内部掀起轩然大波,因为有90%左右的员工都投资了自家公司的产品。李思2015年入职中金国瑞。“我之前在证券公司上班,后来有亲戚通过关系介绍我进入中金国瑞业务部,业绩最低要求是拉资金600万元~800万元。每年自己写目标责任书,目标越大提成越高,当然完不成业绩收入会有影响。”据他介绍,中金国瑞有30多个业务员。因为公司兑付一直很及时,规章制度也很规范,自己又在这上班,业绩不达标的时候业务员都会把自己的钱投进去,有时还带着家人朋友跟投。“我家亲戚平时有一些闲散的钱也会通过我投资进来,就当是支持我的工作,我拿提成,他们拿收益。亲朋好友的钱加起来投了1000多万。”“我从来没怀疑过公司。老板看起来是个工作狂,平时放假或者晚下班都会看到老板还在办公室。公司开发客户这一块也很正规,会提示风险。我们通过了招行的尽调,接到了招行委外理财的单子,怎么会有问题?不只是我,我认识的同事都投了公司的产品。”李思说。但李思也坦言,公司的交易团队换人特别频繁,他所认识的同事集中在业务部、客服部以及投研部,具体投资情况并不清楚,只听说有外汇、期货、股票等标的。高管会议已经近一年没有召开过,“所有的决策都是老板定,有一言堂的感觉。”公司人去楼空5月22日清算告知书出来之后,大批投资者赶往位于招商银行大厦36楼的中金国瑞办公所在地了解情况,获知公司财务负责人周彩虹和风控部负责人项杰明已于4月先后离开,公司处于停业状态。据中金国瑞员工透露,周彩虹以家人生病为由向公司请假,之后就再没回来上班。“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有老板和她知道,可她走得很蹊跷。”过了几天,有回收二手办公用品的人员进入公司,搬走了全部的办公设备,办公室也因租期到点而被收回。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招商银行大厦,前台告知36楼整层都已经搬空,大门贴着封条。近段时间有很多投资人来找中金国瑞,物业取消了该层的访客权限,已经不让来访者上楼了。有投资人告诉记者,中金国瑞已在5月31日搬空,现在没有办公地点。在员工及客户看来,中金国瑞的关门十分突然。官网资讯显示,中金国瑞4月底还组织人员赴迪拜进行了6天访问,流露出开发国际市场的倾向;5月7日,秦鹏作为香港科技大学优秀校友代表,出席见证福田区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创新创业项目签约仪式。从投资者提供的中金国瑞路演文档来看,中金国瑞旗下包括黄金投资、金融投资、产业投资三大主业,拥有云南现代矿业、华世集团、中金国富等多家公司。天眼查显示,与秦鹏相关的公司有27家,他是华世智能、华世药业等8家公司的法人代表。
证券时报记者向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函证盖章情况,该行回复表示,经福田支行核查,未发现有“中金汇富量化基金每日净值”的福田支行公章用印记录。中金国瑞的业务员在推广中,反复提供以上资料以获取投资者的信任。这些资料形成的时间集中在2016年~2017年间,有投资者猜测,在2017年之前中金国瑞可能是一家比较正规的私募机构,却不知道2017年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钱去了哪里?“万没想到的是,公司现在可以说是一贫如洗,账上一点钱也没有。”投资者李先生感叹道。记者获得的一份《投委会与秦鹏见面会议纪要》显示,中金国瑞累计管理资产超9亿元。此前客户经理每周会定期通过微信发送中金汇富量化基金净值,最新一期为5月13日发布:截至5月10日,基金净值为1.61,累计收益61.38%。那么,公司账上为何会没有钱?投资者提供的系列材料表明,自2013年起,中金国瑞开始募集基金,类型是量化对冲基金,投资标的为商品期货、黄金和外汇等。中金国瑞宣称出资20%作为劣后资金,保护投资人的本金安全,每年给予投资者10%~14%不等的固定收益,超额部分归基金公司所有。“我当时就是冲着合同中约定有20%劣后资金才投资的,还有就是约定的投资标的基本上是有价证券,流动性高,再怎么样不至于亏得渣都不剩吧?”有投资人表示费解。一位投资人向记者表示,在秦鹏和投资人代表第一次见面谈及可清算的资产时,秦鹏表示有1000多万美元被他转移到香港进行黄金和外汇交易,但不愿意透露香港交易账户的资金余额。根据秦鹏5月初在公司内部讲课时一名员工所拍摄的照片显示,外汇交易账户共有8个子账户,其中一个子账户的交易资金为8000万美元。
五、9亿资产离奇消失!持牌私募中金国瑞“猝死”调查:500多名投资者踩雷,自身员工也被坑
一夜之间,工作没了,多年积蓄也没有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金国瑞员工的身上。与之同病相怜的,还有500多名投资者。
中金国瑞全称为深圳市中金国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公司2011年成立,拥有私募牌照,实际控制人秦鹏持股99%。
正常兑付突然中止
“他们公司在招商银行总部大楼一整层楼,装修很气派,一看就很有实力的样子。那天我见了秦鹏,还有一个外国人,据称是从国外请来的技术专家。我们主要聊了量化对冲策略,当时在国内这还是比较新鲜的东西。”郑小姐还记得2013年第一次去中金国瑞办公室的场景。
郑小姐从事金融业多年,有一定的财经功底。她大学好友的妹妹当时在中金国瑞工作,从闲聊中获知这家公司“量化对冲产品做得还不错,年化收益率10%左右,虽不是特别高但兑付很及时”。在实地了解、查看公司相关资质后,郑小姐决定拿几十万元试水。在她的印象中,秦鹏为人比较务实,不夸夸其谈,“是个干实事的人。”
从2014年首笔30万元投资开始,郑小姐越投越多,投资的期限也越来越长,兑付一直都很及时;每个星期都会收到基金净值报告,业绩处于私募行业的中间水平,收益稳定,风险较小,她对此很满意。
直到2019年5月22日,她收到中金国瑞的清算告知书。
既是员工也是客户
在郑小姐收到清算告知书前一周左右,中金国瑞业务部的李思已经意识到情况不妙。
2019年5月14日,秦鹏在内部会议上宣布产品清盘,不再募集资金以及正常兑付本金和收益。这在公司内部掀起轩然大波,因为有90%左右的员工都投资了自家公司的产品。
李思2015年入职中金国瑞。“我之前在证券公司上班,后来有亲戚通过关系介绍我进入中金国瑞业务部,业绩最低要求是拉资金600万元~800万元。每年自己写目标责任书,目标越大提成越高,当然完不成业绩收入会有影响。”
据他介绍,中金国瑞有30多个业务员。因为公司兑付一直很及时,规章制度也很规范,自己又在这上班,业绩不达标的时候业务员都会把自己的钱投进去,有时还带着家人朋友跟投。“我家亲戚平时有一些闲散的钱也会通过我投资进来,就当是支持我的工作,我拿提成,他们拿收益。亲朋好友的钱加起来投了1000多万。”
“我从来没怀疑过公司。老板看起来是个工作狂,平时放假或者晚下班都会看到老板还在办公室。公司开发客户这一块也很正规,会提示风险。我们通过了招行的尽调,接到了招行委外理财的单子,怎么会有问题?不只是我,我认识的同事都投了公司的产品。”李思说。
但李思也坦言,公司的交易团队换人特别频繁,他所认识的同事集中在业务部、客服部以及投研部,具体投资情况并不清楚,只听说有外汇、期货、股票等标的。高管会议已经近一年没有召开过,“所有的决策都是老板定,有一言堂的感觉。”
公司人去楼空
5月22日清算告知书出来之后,大批投资者赶往位于招商银行大厦36楼的中金国瑞办公所在地了解情况,获知公司财务负责人周彩虹和风控部负责人项杰明已于4月先后离开,公司处于停业状态。
据中金国瑞员工透露,周彩虹以家人生病为由向公司请假,之后就再没回来上班。“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有老板和她知道,可她走得很蹊跷。” 过了几天,有回收二手办公用品的人员进入公司,搬走了全部的办公设备,办公室也因租期到点而被收回。
证券时报记者来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招商银行大厦,前台告知36楼整层都已经搬空,大门贴着封条。近段时间有很多投资人来找中金国瑞,物业取消了该层的访客权限,已经不让来访者上楼了。有投资人告诉记者,中金国瑞已在5月31日搬空,现在没有办公地点。
在员工及客户看来,中金国瑞的关门十分突然。官网资讯显示,中金国瑞4月底还组织人员赴迪拜进行了6天访问,流露出开发国际市场的倾向;5月7日,秦鹏作为香港科技大学优秀校友代表,出席见证福田区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创新创业项目签约仪式。
从投资者提供的中金国瑞路演文档来看,中金国瑞旗下包括黄金投资、金融投资、产业投资三大主业,拥有云南现代矿业、华世集团、中金国富等多家公司。天眼查显示,与秦鹏相关的公司有27家,他是华世智能、华世药业等8家公司的法人代表。
宣传中利用大行背书
中金国瑞的投资者中,不乏法律、财务、金融等专业人士。多位投资者表示,他们之所以相信中金国瑞,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招商银行曾委托中金国瑞理财。投资者认为,能接到招行委外资金的单,肯定通过了银行方面严苛的尽调,而这也是业务员反复向投资者强调其安全性的最大卖点。此外,业务员也会反复强调,秦鹏曾在招行工作过,公司开业时招行时任行长出席仪式等等。
证券时报记者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确实找到了两份资产管理计划的公示材料,两个产品分别为“华泰期货紫金财富中金国瑞量化1号资产管理计划”和“广发期货中金国瑞量化2号资产管理计划”。
第一个产品“华泰期货紫金财富中金国瑞量化1号资产管理计划”成立于2016年7月5日,到期时间为2017年7月4日,运作状态为正常清算;第二个产品“广发期货中金国瑞量化2号资产管理计划”成立于2017年12月11日,到期时间为2020年。该计划募集时间为2017年12月6日至8日,仅两天便完成了募集工作,运作状态显示为“提前清算”。
证券时报记者向负责该计划的管理人广发期货求证,工作人员回应称:“我们有合规要求,添加了很多程序,中金国瑞觉得我们系统太慢满足不了需求,该计划在2018年6月提前进行了清算,最后就好聚好散了。因为是管理型产品,合作的时候也没有察觉到有资金兑付风险。”
二是中金国瑞提供了建行盖章的净值报告。在采访的过程中,投资人向记者出具了一份盖有建设银行深圳福田支行公章的中金汇富量化基金每日净值的表格,“中金国瑞在对外宣传产品时,曾多次出示该净值报告。”记者注意到,该表格起止日期分别从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4月29日,其间持续盈利,年化收益率达40%以上。
此外,中金国瑞在销售过程中宣称基金的托管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但事发后多名投资者比对当初打款时的账户发现,实际打款账户与托管账户最后四位数不一致。
证券时报记者向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函证盖章情况,该行回复表示,经福田支行核查,未发现有“中金汇富量化基金每日净值”的福田支行公章用印记录。
中金国瑞的业务员在推广中,反复提供以上资料以获取投资者的信任。这些资料形成的时间集中在2016年~2017年间,有投资者猜测,在2017年之前中金国瑞可能是一家比较正规的私募机构,却不知道2017年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钱去了哪里?
“万没想到的是,公司现在可以说是一贫如洗,账上一点钱也没有。”投资者李先生感叹道。
记者获得的一份《投委会与秦鹏见面会议纪要》显示,中金国瑞累计管理资产超9亿元。此前客户经理每周会定期通过微信发送中金汇富量化基金净值,最新一期为5月13日发布:截至5月10日,基金净值为1.61,累计收益61.38%。
那么,公司账上为何会没有钱?
投资者提供的系列材料表明,自2013年起,中金国瑞开始募集基金,类型是量化对冲基金,投资标的为商品期货、黄金和外汇等。中金国瑞宣称出资20%作为劣后资金,保护投资人的本金安全,每年给予投资者10%~14%不等的固定收益,超额部分归基金公司所有。“我当时就是冲着合同中约定有20%劣后资金才投资的,还有就是约定的投资标的基本上是有价证券,流动性高,再怎么样不至于亏得渣都不剩吧?”有投资人表示费解。
一位投资人向记者表示,在秦鹏和投资人代表第一次见面谈及可清算的资产时,秦鹏表示有1000多万美元被他转移到香港进行黄金和外汇交易,但不愿意透露香港交易账户的资金余额。根据秦鹏5月初在公司内部讲课时一名员工所拍摄的照片显示,外汇交易账户共有8个子账户,其中一个子账户的交易资金为8000万美元。
有员工及投资人表示,秦鹏此前曾多次在公司内部培训和有投资者参加的讲课中,宣传他们运作的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外汇交易,是通过内保外贷的方式将资金转移到香港,通过叫做AMA的证券公司进行外汇交易。记者在中金国瑞官网看到,该网站在5月10日发布了一篇中金国瑞的考察团结束6天迪拜考察的文章,主要参观了AMA金融控股集团和迪拜黄金交易所(DGCX)。
从公开报道中可查知,AMA首席执行官叫于吉光。秦鹏与于吉光同为香港富银集团股东,秦鹏持有60%股份,于吉光占20%股份。但有投资者透露,于吉光已于2018年12月份因涉嫌外汇诈骗被上海警方羁押。
记者获得的一份投委会会议纪要中显示:
关于资金去向,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在会议上和秦鹏对话时得知以下信息:
2.5亿元发放利息;1.5亿元发放员工提成;2亿元为公司前期亏损;0.9亿元为公司日常运作;0.3亿元用于软件研发资金;余下资金用于投资:参股投资云南现代矿业勘察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为4715.4609万元;全资投资蛟河市正益石材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000万元,实缴资金未提及;全资投资华世医药公司,注册资金为10200万元,实缴资金未提及;全资投资香港富盈基金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小的投资项目。
以上这些公司目前均未产生利润。
对于这段谈话内容的真实性,投委会表示,在未获得相应的银行流水数据前,无法证实。
“我们问他要交易记录,询问募集的资金转去了哪些地方,能不能配合查账,给投资者一个交代?他不愿意配合查基金的账目,也不愿意查财务的账,声称‘如果要是这样的话,你们就走司法程序吧!’”一投委会成员说。
针对投资人描述的情况,证券时报记者反复向秦鹏电话、短信核实,均未获任何回应。
艰难的追偿
获知中金国瑞出现兑付危机后,部分投资人迅速组织了投资人代表委员会与秦鹏进行沟通,“秦鹏表示公司开始清算,自己会拿出所有的资产来偿债。”一位投资人说。
证券时报记者拿到的一份《投委会与秦鹏见面会议纪要》显示,牵涉其中的投资人总共有503个,总投资金额达到9.4亿元。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有18人,50万元以下的有204人,占投资人总数的40.6%,大部分投资人的出资金额介于5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
记者从投资者处获得多个版本的兑付方案,包括多地的房产、黄金、股权等,价值高达28.78亿元,兑付方案则包括展期、股权重组、资产重组、以物抵物等。
据投资人介绍,秦鹏拿出一些公司的股权,称欢迎大家成为股东,“然而这些公司没有实际运营,也没有盈利,连财务报表都没有提供给我们。” 秦鹏又提出将原本的产品清算变成企业重组,提议全体投资者共同持有中金国瑞的企业股权,他变成职业经理人,继续进行证券交易,用5~6年的时间陆续完成对投资者的本金兑付。比如由中金国瑞方再找一些资金,秦鹏操盘,产生的收益三七分成,资金方得三成,秦鹏七成,秦鹏的七成用于兑付。“这有一个前提就是我必须还能在外面工作,用这些资金产生正收益。”秦鹏在与投资者代表协商时表示。
投资人不认可这一方案。“这些都不靠谱。秦鹏每天的借口都不一样,只是为了拖延时间。唯一一套可用于变现的房产也已经被一位投资800万的客户申请了诉讼保全。”有投资者气愤地表示,秦鹏已于今年5月办理离婚,并正在办理香港的移民手续。
6月10日,在投委会的多方努力下,秦鹏终于露面与投资者代表协商清算事宜。在这次会议上,秦鹏签下一份还款保证书,保证书显示“本人秦鹏承诺以个人名下及关联人代持的所有资产,以及未来可能的所有收入,作为偿还中金国瑞、中金国瑞控股及中金万能投资有关的汇富基金、黄金合同、债券转让合同、中金万能投资合同的投资者的未清偿投资本金和利息的还款来源。”
但自此以后,再也没有投资者联系到秦鹏,电话、微信也均无回应。
目前,500多名投资人辗转于报案和索赔的路上。“我现在每个月月供8万,每一天都过得无比艰难。业务员有意诱导我抵押房子进行投资,因为贷款的钱不能进行私募投资,业务员还帮助我从贷款账户将钱提到其他账户,再回流到个人账户进行投资。现在银行要收回我唯一的房子,我将无家可归。”黄女士表示,她在中金汇富投资了600万。但她说,至少她还没有欠下高利贷,没有周围亲戚朋友卷入其中:“在500多个投资人中,比我惨的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