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症状: 本病为侵害维管束病害,使整株失去生机呈立枯症状。9月份发病初期,下叶萎蔫变褐,生长不良,但年内基本不枯死。翌春,气温回升,病株则发生根腐,茎内维管束变褐,植株凋萎,枯死。
二、病原物: 为细菌Erwinia chrysanthemi pv.dianthicola (Hellmers) Dickey。菌体短杆状,大小为0.5-0.7×1.1-4.3微米,有一些周生鞭毛,生育适温为25-27℃,10-15℃也可良好发育。
三、传染途径: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来年初侵染源。在田间通过灌水或雨水飞溅使病菌从伤口侵入,田间低洼易涝,边阴雨天气多、湿度大易流行。
四、防治方法:
1、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尤其下水头不要积水。
2、 药剂防治,雨前雨后及时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000倍液。
【香石竹渍斑病害】
一、症状: 茎、叶及花芽均可发病。叶部病斑初为水浸状茶褐色小斑点,后扩大为不规则形褐色斑。有紫褐色同心轮纹,外围有渍状黄色晕圈。湿度高时,在病斑上可见到病原菌水滴状白浊物。
二、病原: 为细菌伍氏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woodsii (Smith) Stevens。
三、传染途径: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浇水淋溅传播。
四、防治方法:
1、发现病株随时拔除烧毁,不要用作堆肥。
2、设立无病留种基地。不要在病菌污染的土壤栽植。插枝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或链霉素1000倍液浸泡后进行扦插。
3、发病初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等,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
【香石竹凋萎病害】
一、症状: 此病的外部症状和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很相似,病株叶片变成灰绿色,尔后黄化,出现死顶,由于茎部破裂而引起植株枯萎死亡。检视中柱,可见黄色至浅褐色条纹。在地上部发病的同时,根部亦随之解体。病害的出现可分为两种情况:急性型发展很快,温床上的幼株受害后尤为明显;受害轻微时,叶部呈扭曲状。
二、病原: 香石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aryophylli (Burkholder) Starr et Burkholder],属细菌假单胞菌科。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广泛分布于土壤。菌体杆状,约0.8×2.0(微米),以极生鞭毛运动。大多数菌株产生黄绿色非荧光的扩散性色素,在缺铁的培养基中更为明显。有些菌株有解脂作用。专性好氧(在硝酸盐培养基中除外)。最适生长温度是30-33℃,有的甚至在46℃时也能生长。
三、防治方法:
发现病株随时拔除烧毁,不要用作堆肥。
设立无病留种基地。不要在病菌污染的土壤栽植。插枝用高锰酸钾1000倍液或链霉素1000倍液浸泡后进行扦插。
发病初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等,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